這是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他用畢生精力踐行著音樂為人民,為國家,為民族,為引領中國人民不斷前進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他創作的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音樂史詩傳遍全國,成為當時抗戰的號角。

冼星海 資料圖片
生活的艱辛磨煉出他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心懷勞苦大眾的胸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親已去世,母親在一艘船上生下他,出生夜唯有大海和滿天星辰為伴,故取名“星海”。出身貧寒的冼星海,從小跟隨外祖父學吹竹簫,聽母親唱誦廣東、澳門等地的民歌,令小星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首廣東地方小曲《頂硬上》,“頂硬上,鬼叫你窮,鐵打心肝銅打肺,立下心肝去挨世……”歌詞大意是挺直腰桿兒往前闖,誰叫你窮,立下決心挨過窮苦的日子……這首歌唱出了中國底層老百姓堅忍頑強的性格,也反映出母親早年獨自撫養小星海的艱辛。
家庭的貧困,母親的艱辛,培養了小星海獨立自強、堅韌不拔的品質和關懷勞苦大眾的寬廣胸懷,同時,母親也用她樸實的民歌為兒子播下了音樂的種子。
從小喜歡音樂的冼星海于1919年進入新加坡養正學校學習,初顯音樂才能。1922—1924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后升入大學預科。出眾的音樂才能,刻苦的學習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使他成為嶺南大學的“名人”,在養正學校軍樂隊中學習到的單簧管演奏,讓他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

冼星海和妻子錢韻玲 資料圖片
1925年秋,冼星海進入北京國立藝術專科音樂系學習,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外籍小提琴教授托諾夫。1927年,蕭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學院,冼星海追隨蕭友梅從北平到上海,考入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兼修作曲理論。后來他參加了由田漢組織成立的“南國社”,田漢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作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29年7月,冼星海發表了《普遍的音樂》,提出“中國需要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而是“普遍的音樂”,“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普遍的音樂”“救國的音樂”便成了他畢生的追求。
1930年,25歲的冼星海遠赴巴黎,在巴黎,他得到了日后成為中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的馬思聰的幫助,向小提琴演奏家保羅·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又向巴黎音樂學院著名的教授艾日·加隆學習和聲、作曲和理論技巧。后來,在俄國著名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推薦下,冼星海考入了巴黎兩所世界著名的音樂學校。
在巴黎求學期間,冼星海雖然有老師們的幫助,但生活還是異常艱苦。“看到了流離失所,饑餓死亡的同胞;看到了黃包車和其他勞苦工人的生活;看到國共分裂的大屠殺……”這些來自祖國的消息和對祖國的熱愛,激勵著冼星海更加努力。他開始嘗試創作合唱《牧歌》,藝術歌曲《雨天的鄉村》《夜曲》等,這些作品的創作顯現出了他的音樂才華,也鍛煉了他的創作技巧。
一個夜晚,室外突然狂風大作,冼星海因為沒有棉被,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實在無法入睡,他便起來點燈創作,《風》這首帶人聲的三重奏作品就此誕生了,這是從生活的磨礪中沉淀出來的游子心聲。《風》與男中音歌曲《中國古詩》破例在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上演出,大獲成功。冼星海也成為唯一一位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杜卡高級作曲班的中國留學生,并獲得了榮譽獎。
1935年5月,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學校希望他留校任教,他懷著對母親和祖國的思念,踏上了回國之路。

指揮《黃河大合唱》 資料圖片
他把自己融入工人、農民當中,吸納著來自人民的心聲
1935年,冼星海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的創作和救亡活動中。日本軍國主義侵占了我整個東北,并把戰火燃向華北。在這一緊要關頭,冼星海積極參加了孫師毅和呂驥發起組織的“詞曲作者聯誼會”等進步組織,要讓自己的“音樂創作充滿著各種被壓迫的同胞的呼聲”。其間他創作了《我們要抵抗》《戰歌》《救國進行曲》《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熱血》《青年進行曲》《運動會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他還義務教領導救亡歌曲運動的干部作曲和指揮,定期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為貧苦孩子創辦的“山海工學團”做音樂輔導,教他們唱救亡歌曲。他的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后,冼星海參加由洪深領導的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隊,到全國各地演唱救亡歌曲。在武漢他與張曙等組織了幾十支歌詠隊,深入學校、農村、廠礦、部隊。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參加勞動,教他們大合唱,組織歌詠大游行。他自己在評價這段時期的音樂創作活動時說:“我的作品那時已經找到了一條路,吸收被壓迫人民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冼星海創作了《保衛盧溝橋》《保衛武漢》《在太行山上》《游擊軍歌》《到敵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戰救亡歌曲。
他還寫文章號召大家用音樂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同胞們,這是我們爭取自由的日子!我們要利用救亡音樂像一件銳利的武器一樣在斗爭中完成民族解放的偉大任務。”
由于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對抗日救亡文藝宣傳工作的種種限制,冼星海進行音樂創作和組織群眾歌詠活動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時候他聽到了延安的召喚。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聘書,他決定去延安。
他的作品像戰歌凝聚力量、鼓舞人民、催人奮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內革命情緒日益高漲,革命圣地延安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愛國有志青年。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達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一進延安,“許多新鮮的印象都來了”,這是冼星海在以前沒見過的景象:錯落或整齊的窯洞,像橋穹一樣的石砌房屋,古舊的城房蜿蜒在山上……“組織的關懷,高漲的群眾革命熱情,以及活躍的延安文藝生活”都激發了冼星海的創作靈感,他還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并開始創作一系列大型聲樂體作品,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等優秀作品。在這一時期,他的音樂思想進一步成熟,先后發表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作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有影響力的文章。
中國共產黨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寬松自由的創作環境,中央領導對藝術家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冼星海開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39年5月15日,冼星海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希望加入組織后,能夠積極工作,政治的認識更加強……使作品能真正創作出民族的呼聲。”
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成為中共候補黨員。“今天就算是我入黨的第一天,可以說生命上最光榮的一天”。1939年12月3日,冼星海正式轉正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在日記中寫道:“永不能忘的日子。”
1939年,光未然兩渡黃河到達延安,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令他印象深刻,遂創作了一首組詩《黃河吟》。在一次聯歡會上,冼星海聽到光未然的激情朗誦,他熱血沸騰,似乎感到詩中的每一個字都像黃河的波濤在他胸中激蕩、翻滾,創作的激情、靈感像黃河之水奔涌而來。他向詩人要來手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六天六夜,歷史巨作《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1939年5月11日,在紀念“魯藝”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余人的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毛主席和所有在場聆聽的人都被大合唱雄渾的氣勢和充滿激情的旋律所打動。
1940年5月,為了給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和配樂,冼星海前往蘇聯。1941年6月,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冼星海無法回國,被迫滯留于阿拉木圖。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他還一直堅持創作,相繼寫下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圣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管弦樂《中國狂想曲》。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在他的追悼大會上,毛主席寫下了“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正如冼星海在一封家書里所寫的:“在這大時代里,我們要把自己所能的貢獻給民族,一切獻給黨,不要時常掛念自己的幸福,因為我們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類為目的”。冼星海的作品,始終是凝聚力量、鼓舞人民、催人奮進的戰歌。
(轉自掌上番禺)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