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1945),廣東番禺人,既是一位成就卓越的音樂家,更是為中國抗戰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一生中創作了500多首音樂作品和近40萬字的音樂著述。2009年9月14日,冼星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貧苦漁民家庭。父親早逝,疍家的咸水歌、勞動人民的號子、小曲等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他。6-17歲,他在新加坡求學,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1月,他來到延安,積極學習馬列主義,學習社會科學,發現以往對音樂和人生的探索中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上得到了回答。延安時期,是他一生中音樂創作最高峰,包括我國音樂史上的劃時代巨著《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在內的100多首革命歌曲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冼星海受黨中央委派前往蘇聯。時值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生活異常艱苦、疾病纏身,但他仍堅持創作,迎來了他音樂創作的第二個高峰。他在蘇聯時曾用名“黃訓”,是為了紀念他的母親黃蘇英,意為生死不忘慈母哺育與教導的恩情。在莫斯科醫院的垂危時刻,仍以鋼鐵般的意志,寫了最后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奉獻給祖國人民。
冼星海的母親黃蘇英,名不見經傳,平凡而偉大,她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用無數的艱辛勞動與心血將冼星海培養長大。為此,冼星海也十分孝順母親。在法國求學艱難時,他從不把困難告訴母親,在一封給母親的信中他這樣寫道:“為祖國的音樂事業,我們母子二人付出了艱辛的代價,只待我學成歸來,報效祖國……謝謝媽媽為兒作出的巨大犧牲……”
1940年,冼星海受黨中央派遣前往蘇聯執行任務時,他的女兒冼妮娜只有幾個月大。現已退休的冼妮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冼星海的手稿、曲譜和論文的整理工作中。冼妮娜說:“父親是一位有著坦蕩胸懷、赤誠心地、熾烈感情的人,為了革命事業,他遠離祖國和親人,在嚴酷的戰爭環境里,離別的愁苦、病痛的折磨,都不曾使他放棄生活的信心和共產主義信仰。”“愛祖國、愛人民,父親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也一直以此來教導子女、激勵子女。”
(轉自掌上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