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一直是唇齒相依的好鄰居。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盡管哈薩克斯坦和我們相距千里,可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有一條大街,對每一位中國人,都可謂“耳熟能詳”。不止如此,在這條大街上,還有一座美麗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刻著一行中國音樂家創作的樂曲樂譜。

這條大街,叫作“冼星海大街”。在它的背后,承載著中國音樂家、《黃河大合唱》作曲者冼星海和哈薩克斯坦的“不解之緣”與深情厚誼。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再度提起了這個悠長而動人的故事。

“異國他鄉”逢“友人”
對中國音樂家冼星海來說,1942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兩年前,受中共中央派遣,冼星海從延安遠赴莫斯科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
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僅過了一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影片制作也被迫陷入了停頓狀態。彼時,中國的抗戰之火愈燃愈旺,未能完成任務的冼星海希望早日回到祖國,然而,熊熊戰火卻切斷了他的歸家之途。

1942年年底,幾經輾轉,冼星海終于來到了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希望能從這里取道返程。然而,事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這時的阿拉木圖有不少國民黨特務活動,盡管他為自己化名“黃訓”,取得了政治居留權,卻還是無法從這里過境。返回祖國的路,可以說被“斷”了個干凈。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的冼星海身無分文,壓根掏不出住宿的房費,一時間,昔日身懷壯志奔赴遠方的青年音樂家,只能淪落異國他鄉,在寒冷的冬夜露宿街頭、食不果腹。正是在這時,一絲曙光落在了這位跌入人生低谷的音樂家身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音樂廳前遇到了饑寒交迫且疾病纏身的冼星海。因為俄語不熟練,冼星海只能連比帶劃告訴對方自己的窘況。拜卡達莫夫很快發現,如此寒冷的冬夜,這位懷抱提琴的音樂家身上卻連一件大衣都沒有,明白對方應該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于是,拜卡達莫夫二話沒說,提起冼星海的箱子,將這位“懷抱小提琴的音樂家”帶回了自己的家。事實上,對拜卡達莫夫來說,這一舉動并不容易。受戰爭影響,這時的阿拉木圖市也面臨著食品供應的難題,一家三代人每天最多只能領取600克黑面包作為口糧,此時收留一位“異國來客”,無疑可能讓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窘。即便如此,拜卡達莫夫仍然將冼星海帶回了自己位于巴依謝依托夫街和舍夫琴科街交匯處的家。這套不大的居室里擠滿了人,甚至還有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斯卡魯依教授一家。拜卡達莫夫熱情地邀請冼星海進入家門。面對家人的為難,拜卡達莫夫說,這是自己學習音樂的好朋友,哈薩克斯坦民族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他的勸說下,家人們不僅熱情接待了冼星海,更將他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留宿期間,音樂將這兩位青年緊緊相連,頂著夜色,他們討論著一首首曲子,交流彼此的感受,冼星海還特意教給拜卡達莫夫指揮與作曲的知識。這一幕深深地打動著拜卡達莫夫的母親,她用家里僅存的口糧款待了冼星海。一時間,暖流在這個小小的房間里回蕩,一段橫跨千里、聯結著兩個國家的深情故事,也開始徐徐起筆。

溫暖“檐下”結深情
盡管戰火紛飛,逗留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卻在拜卡達莫夫一家人的幫助下,度過了一段非常溫暖的時光。1943年深秋,身體孱弱的冼星?;忌狭酥丶?,拜卡達莫夫一家不分晝夜地照顧,這才將他從死神手里拉了回來。
不久之后,拜卡達莫夫還邀請冼星海移居到自己的姐姐家里,讓這位幾經漂泊的“異鄉之客”在遙遠的國度有了穩定的棲身之所。被重重善意包圍的冼星海,也努力回饋著拜卡達莫夫一家的盛情相待。為了不拖累好友一家,他將自己隨身攜帶的音樂書籍、手表變賣一空,只為換回食物和拜卡達莫夫一家共享。他還經常把拜卡達莫夫姐姐的女兒卡麗婭抱在自己的膝頭,教她唱歌,為她吹奏口琴、拉小提琴。那段日子,居室里總是充滿著歌聲、樂聲和數不盡的歡聲笑語。

后來,卡麗婭患上了麻疹,家里拿不出治病買藥的錢,萬般無奈下,卡麗婭的母親達娜什只能不停向鄰里哭訴求援。眼看著小小的卡麗婭飽受病痛折磨,冼星海變賣了自己僅剩的“家當”,為卡麗婭換回了救命的藥。痊愈之后的卡麗婭向母親提出了一個愿望,希望給自己改名“黃訓闊克”(此時冼星海仍然化名“黃訓”)。面對冼星海的不解,拜卡達莫夫告訴他,這是哈薩克斯坦民族的傳統,對他們來說,闊克,就是最親近的家人。

溫暖善意與友誼的流淌,催開了文化交融之花。在拜卡達莫夫的推薦下,冼星海來到了北方的科斯塔奈市新成立的音樂館做了音樂指導。逢此機緣,冼星海常常和當地的音樂同行前往山村進行音樂巡回演出。伴隨著音符的碰撞與激蕩,冼星海迎來了創作的新高峰。《民族解放》 《神圣之戰》和《滿江紅》,一首首融合著中、哈特色的樂曲從冼星海的指尖流出,在此期間,冼星海還充分汲取了哈薩克民族音樂精華,創作了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大家為抗擊法西斯英勇作戰。樂曲一經面世,便迅速傳遍哈薩克斯坦全境,成為哈薩克斯坦人民特別的戰斗“號角”。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一次巡回演出的過程中,冼星海不幸患上了肺炎。盡管醫生對他做了全力救治,冼星海的病情卻愈發嚴重,1945年10月,這位偉大的中國音樂家在莫斯科與世長辭。
萬里友誼“?!眰骼m
冼星海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0歲,他和拜卡達莫夫一家的深厚友誼之花卻在繼續綻放。冼星海逝世后,拜卡達莫夫和家人們才知道,他們的“阿弟”、這位才華橫溢的“異國朋友”的真實身份。在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的記憶中,自己的父親那時籠罩在悲痛之中,“他失去了自己親愛的朋友”。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曾受到冼星海幫助的卡麗婭更是一直和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保持著書信溝通。在一次珍貴的機會中,相隔萬里的“兩姐妹”終于見面。卡麗婭給了冼妮娜一個深情的擁抱,她告訴冼妮娜,自己從小就沒有感受過父愛,正是“遠道而來”的冼星海給了自己父親般的溫暖。冼妮娜至今記得那個場景,卡麗婭親切地呼喚著自己為“我的妹妹”,還給了她最真誠的祝福:“我希望你生活得更好?!边@份深藏于心的感激也化為了卡麗婭筆尖的文字。她深情地描繪與記錄著自己一家和冼星海之間的點點滴滴,將它們匯集成了一本書,叫作《中國人民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日子》。

事實上,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一家的“奇”緣如同一道獨特的曦光,投影著中國和哈薩克斯坦跨越時光而綿延萬里的友情。這份友情曾在時間長河中不斷被書寫,在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下愈發滾燙、濃厚。
1992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正式建交,承載著兩國發展希望的跨境油氣管道順利鋪設,隨著兩國永久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光明絢爛的發展前景也在一對“好友”面前漸漸鋪開。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故事,自此成為中哈人民心靈相通的最好“見證”。1998年10月,阿拉木圖市決定將拜卡達莫夫家附近的一條大街命名為冼星海大街,這是哈薩克人民的傳統與禮遇,代表著他們對著名人物最真誠的追思與敬仰。2019年,卡麗婭創作的《中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日子》以中、俄、英三種語言出版。也是在這一年,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一家的動人故事被轉化為中、哈首部合拍影片《音樂家》,在光影流動中,將這段戰火歲月中的珍貴情誼娓娓道來。

電影籌備途中,劇組曾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這里,他們在卡麗婭的講述中,一點點“重溫”著這位偉大的中國音樂家的“他鄉歲月”,感受著“異國”相逢的“一家人”如何溫暖彼此,情牽萬里。所有劇組成員深受感動,大家相信,中、哈兩國人民的情誼,會繼續流淌、蔓延。
2024年7月2日,赴阿斯塔納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發表署名文章《同心篤行,續寫中哈關系新篇章》。在這篇文章里,習近平主席再次提起了這個溫暖的故事:
“80多年前,中哈兩位音樂家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在阿拉木圖相識相知,結下了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p>
如今,“冼星海大街”已經成為哈薩克斯坦人民最為熟悉的地方之一,街上的紀念碑銘刻著冼星海的生平,還用中俄哈三種語言寫著:“謹以中國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誼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p>
這些文字熠熠生光,它們講述著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一家的“往昔”情緣,書寫著中哈兩國的今生厚誼,更將見證兩國攜手并進、共同開創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元首外交·心相近|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誼 習近平主席多次講述》
《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最后時光》
《全球連線|戰火中的琴聲——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日子》
(轉自番禺融媒)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