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從歌曲《黃河大合唱》知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今天能夠來到冼星海的故鄉(xiāng),并且參觀番禺冼星海紀念館,與冼星海先生走得這么近,感受冼星海的精神洗禮,很是榮幸”。畢節(jié)市赫章縣四中初三學生胡玉蘭說出了孩子們的心里話。
7月24日上午,由番禺區(qū)民政局、番禺區(qū)慈善會和番禺區(qū)融媒體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公益活動“同一藍天 共同幸福——百名老區(qū)孩子看番禺”來到番禺博物館參觀冼星海紀念館,五華縣委常委招業(yè)斌、畢節(jié)赫章縣副縣長莊永康、威寧自治縣副縣長丁力等領導來到現(xiàn)場,與學子們一起暢談來到廣州和番禺的感想,分享番禺的悠久歷史文化。
同學們在聆聽講解
據(jù)介紹,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并發(fā)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chuàng)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戰(zhàn)斗性的群眾歌曲,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zhàn)開始后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后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chuàng)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教學之余,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chǎn)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lián)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百年誕辰之際,番禺星海紀念館正式落成開館,占地3000平方米,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冼星海紀念館。
講解人員在耐心解說
講解人員帶領同學們從紀念館大門進去,站立在冼星海大型塑像,講述了冼星海的偉大一生。而后按照“星夜的大海”(1905年~1920年)、“為音樂艱苦奮斗”(1921年~1935年)、“為民族發(fā)出怒吼”(1935年~1938年)、“新音樂運動的旗幟”(1938年~1940年)、“魂系祖國”(1940年~1945年)、“時代的音樂巨人”等六大內(nèi)容章節(jié)八大展區(qū),帶領同學們再次回顧了冼星海偉大的一生。同學們參觀了展出的很多星海日記、音樂作品,紀念館展出的復制品還有冼星海用過的小提琴、鋼琴、生活用品、家具以及專門請北京國家博物館專家復制的歌譜、日記等300多份手稿,同學們都以先睹為快,看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聽著美麗動人心魄的音樂,讓大家無比懷念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壽寧縣四中初二同學龔庭璋說,冼星海在艱苦歲月的環(huán)境中長大,但他積極樂觀,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更應該好好學習,做一個有出息的人,長大后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一份力!
(轉(zhuǎn)自番禺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