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本期結論
根據2023年第二季度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基本情況以及對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的分析,得出本期結論如下:
(一)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情況
1.求人倍率只有0.53,人力資源市場職位供不應求。
2.企業用工需求同比減少,求職人數同比增多。
3.第二產業用工需求同比上升,第三產業用工需求同比下降。
4.用工需求同比變化較大的行業比較多。金融業、房地產業同比上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下降。
5.用人單位對高等教育學歷人員的需求上升。
(二)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情況
1.第二產業參保人數同比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參保人數同比呈下滑趨勢。
2.企業總體缺工率為2.26%,缺工率排名前三是: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家具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
3.人員流失率較低,企業總體就業形勢穩定。
二、意見與建議
(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 促就業根本要靠發展,要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
(三)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五)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編 制 說 明
一、目的
完善番禺區人力資源供求信息收集、分析、發布制度,掌握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動態預測就業變化趨勢,為就業服務工作以及相關政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數據來源
(一)報表:《各類招聘會統計報表》、《番禺區求職人員信息統計表》、《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情況》、《番禺區企業行業分類》、《番禺區求職人員信息調查問卷數據統計》、《流動人員入穗就業情況匯總表》等報表。
(二)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番禺就業網、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
(三)番禺區企業用工定點監測數據、番禺區企業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數據。
(四)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統計范圍與對象
統計范圍涵蓋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用工情況。統計對象主要包括進入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和各鎮(街)勞動保障中心登記招聘的企業和求職者、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區內主要人力資源機構的求職者。
四、統計方法與報告
(一)行業分類參照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4754-2017),并結合番禺區行業特色對番禺就業網的行業分為19大類,對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行業分為14大類。
五、閱讀報告的對象
相關職能部門、區廠商會、與本中心有聯系的學院(校)、企業、求職者。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就業網”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信息以及求職者信息,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招聘會和鎮(街)舉辦的招聘會求職者信息。
2023年第二季度,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5774人次,同比減少23.12%。求職人數10964人次,同比增加23.51%。

圖1-1 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變化走勢
原因分析:用工需求同比減幅較大,主要原因是受國內和國際大環境影響,部分企業訂單減少,需求的人員也相應減少。求職人數同比增幅較大,主要系因為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求職人數較少。
2023年第二季度,用工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的比率(求人倍率)為0.53,同比下降0.32,即從去年平均0.85個崗位對應1名求職者,下降到今年平均0.53個崗位對應1名求職者。

圖1-2 求人倍率變化走勢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就業網”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信息。
2023年第二季度,第一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3.21%,同比上升1.01%;第二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31.00%,同比上升3.76%;第三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65.79%,同比下降4.77%。

圖1-3 產業用工需求比例
2.用工需求變化較大的行業較多
今年將以下行業納入分析范圍:汽車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建筑業、教育。2023年第二季度,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占用工需求前三位。用工需求同比變化較大的行業有:金融業,同比上升9.83%;房地產業,同比上升8.9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下降11.6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下降8.11%;批發和零售業,同比下降7.6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同比下降6.5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下降5.29%。

圖1-4 行業用工需求比例與去年同期對比
2023年第二季度,用人單位對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需求1459人,占用工需求總量25.27%,同比上升3.23%。

圖1-5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用工需求
2023年第二季度,用人單位需求排名前三位的工種是生產工、業務員、保安員,分別占用工需求總量17.51%、16.47%、11.12%。其中,生產工需求同比下降1.98%,業務員需求同比下降0.43%,保安員需求同比上升6.87%。

圖1-6 工種需求對比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現場招聘會、番禺就業微信公眾號、前臺求職者的統計數據。
傳統招聘會、服務窗口職業介紹等線下平臺的求職熱度低,移動端等線上平臺的求職熱度高。2023年第二季度,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無舉辦現場招聘會。求職者主要通過番禺就業網和番禺就業微信平臺求職。2023年第二季度,通過番禺就業微信查看招聘信息的有111940人次,同比增長2.97%。
2023年第二季度,到前臺求職的人員有324人,其中,男性求職者占比60%,女性求職者占比40%,同比均不變;16至35歲的求職者占比40%,36歲及以上的求職者占比60%,同比均不變。
2023年第二季度,到前臺求職的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35%,同比下降15%;高中(含中專、中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65%,同比上升15%。
此項數據來源于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中的就業培訓信息系統中的流動人員入穗就業情況數據。
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我區就業登記在冊的外來務工人員有796596人,同比下降0.75%,其中,本省市外戶籍占31%,外省戶籍占69%。
2023年第二季度末,我區外來務工人員按就業地劃分,人數排名前三的鎮(街)是大龍街、南村鎮、大石街,占我區外來務工人員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3.37%、11.54%、8.76%。總體排名與去年同期相比沒有變化。

圖2-1 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地分布情況
2023年第二季度末,我區外來務工人員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50%,高中、中專學歷占比28%,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22%。跟去年同期相比沒有變化。
此項數據來源于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中的就業培訓信息系統中的就業登記備案數據。
2023年初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番禺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13304人,同比增加22.17%;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人數4629,同比減少2.98%;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9082人,同比增加96.67%。

圖2-2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情況

圖2-3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變化走勢
原因分析: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變化幅度較大,主要原因一是受到大環境影響,人力資源市場職位供不應求,找工作難度增大,且領取失業險的人員較多;二是由于失業登記政策調整,失業登記可長期有效,導致系統內長期失業人員增多。
此項數據來源于16個鎮(街)勞動保障中心的求職者統計數據。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有8017人,其中,本市戶籍占比46%(番禺區戶籍占44%,廣州市其他區戶籍占2%),同比上升2%;本省外市戶籍占比34%,同比上升6%;外省戶籍占比20%,同比下降8%。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按年齡段劃分:16歲至25歲占比17%,同比上升4%;26歲至35歲占比30%,同比不變;36歲至45歲占比31%,同比不變;46歲及以上占比22%,同比下降4%。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21%,同比下降13%;中專、中技、高中學歷占比45%,同比上升5%;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34%,同比上升8%,其中應屆畢業生占比6%,同比上升5%。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期望從事工種排名前三是:文職類、普工類、技術類,分別占求職者總數28%、26%、16%。

圖3-1 求職者求職意向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期望從事行業排名前四是:住宿和餐飲業,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均有16%求職者選擇;批發和零售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均有15%求職者選擇。

圖3-2 求職者期望從事行業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期望就業地排名前三是:橋南街,有28%求職者選擇;石壁街、石碁鎮,均有13%求職者選擇。

圖3-3 求職者期望就業地
(七)求職者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1-5000元、5001-6000元區間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1-5000元,占比28%;5001-6000元,占比31%。

圖3-4 求職者期望月薪
2023年第二季度,求職者求職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經濟收入,有69%求職者選擇;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有64%求職者選擇。

圖3-5 求職者求職考慮的因素
為更廣泛地了解我區企業的用工形勢,我們聯合各鎮(街)勞動保障中心對轄區內1060家“四上”企業開展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工作。
2023年第二季度,我區企業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的有效數據1060家,在崗總人數167207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其他人員分別占比61%、21%、14%、4%。有招聘計劃的企業有488家,占比46.04%;計劃招聘總人數10216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68%、24%、8%。有流失員工的企業有541家,占比51.04%;流失總人數6841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74%、20%、6%。
2023年第二季度,我區1060家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企業主要分為14個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屬制品業,住宿和餐飲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汽車制造業,珠寶首飾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家具制造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其中,企業數量最多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占比25%;企業數量最少的是家具制造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比都只有1%。

圖4-1 行業結構
2023年第二季度,14個行業中用工量占比排名前三是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占用工總量13.81%、8.77%、8.23%。用工量最少的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用工總量0.34%。

圖4-2 行業用工量比例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番禺區戶籍占比16%,市內非本區戶籍占比11%,省內市外戶籍占比31%,外省戶籍占比42%。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28%,高中、中專、中技學歷占比31%,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41%。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2021屆至2023屆中專、中技、高中畢業生有5660人,占在崗總人數3.39%;其中,2021屆占比1.52%,2022屆占比1.06%,2023屆占比0.81%。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2021屆至2023屆高校畢業生有7295人,占在崗總人數4.36%;其中,2021屆占比1.79%,2022屆占比1.54%,2023屆占比1.03%。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普工月平均工資4521元,同比上升0.62%;技工月平均工資5726元,同比下降0.26%;管理人員月平均工資8079元,同比下降0.06%。

圖4-3 在崗員工月平均工資變化走勢
2023年第二季度末,十四個重點城市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與去年相比,上海提高到2690元/月,上升了3.86%,其他城市不變。番禺區企業最低工資執行廣州市的標準2300元/月,非全日制職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22.2元/小時。

圖4-4 國內重點城市最低工資標準
1.企業參保總人數同比上升,但較2021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呈下滑趨勢
2023年第二季度,1060家企業參保總人數有137279人,同比增加5.29%,但較2021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1.61%、2.25%,呈下滑趨勢。

圖4-5 企業參保總人數變化走勢
2.第二產業參保人數同比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參保人數同比呈下滑趨勢
2023年第二季度,1060家企業中第二產業企業參保人數有72404人,同比增加17.07%,較2021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15.91%、19.91%,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企業參保人數有35664人,同比減少2.02%,較2021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10.87%、16.88%,呈下滑趨勢。

圖4-6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參保人數變化走勢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計劃招聘總人數10216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68%、24%、8%。計劃招聘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招聘需求率)為6.11%,同比上升0.31%。招聘需求率變化較大的行業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上升5.32%。

圖4-7 行業招聘需求率
14個行業中,每個行業計劃招聘人數占計劃招聘總人數比例排名前三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占比9.50%、9.19%、7.45%。

圖4-8 行業計劃招聘人數比例
企業在2023年第二季度內已招聘了6445人,實際缺工總人數3963人。實際缺工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缺工率)為2.26%,同比下降0.31%。14個行業中,缺工率排名前三是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家具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為4.73%、3.96%、3.02%。

圖4-9 行業缺工率
企業緊缺職位總人數有1767人,其中排名前三是生產工、業務員、工程師,分別占比22.13%、14.15%、5.32%。

圖4-10 緊缺職位
1060家企業中認為招工容易的占比4%,較容易的占比13%,一般的占比63%,較困難的占比15%,困難的占比5%。
有“招工難”現象的企業中認為存在“招工難”問題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是“工人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招不到人”,有31.46%企業選擇;“普工與技工缺崗數量大難招夠人”,有27.70%企業選擇;“人才供求錯位,結構性矛盾招不到人”,有26.76%企業選擇。

圖4-11 造成“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企業對新招聘人員的年齡要求:普工平均43歲以下,技工平均43歲以下,管理人員平均44歲以下。
企業對新招聘普工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6-35歲,有25%企業選擇;36-45歲,有44%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31%企業選擇。
企業對新招聘技工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8-35歲,有22%企業選擇;36-45歲,有51%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27%企業選擇。
企業對新招聘管理人員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8-35歲,有17%企業選擇;36-45歲,有52%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31%企業選擇。
企業招聘新員工方式排名前三是網絡招聘,有79.62%企業采用;通過老員工介紹新人入職,有64.53%企業采用;到政府辦的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市、區、街),有37.08%企業采用。

圖4-12 企業招聘方式
8. 用工規范、合理的工資水平、良好的工作環境是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
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排名前三是“用工規范,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用工管理的相關規定”,有69.43%企業選擇;“有合理的工資水平”,有67.17%企業選擇; “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有65.94%企業選擇。

圖4-13 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
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流失總人數6841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74%、20%、6%。企業流失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流失率)為4.09%,同比下降0.21%。流失率排名前三的行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分別為8.50%、7.51%、4.45%。流失率最低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為1.58%。

圖4-14 行業人員流失率
2.人員流失原因以個人原因為主
企業人員流失原因排名前三是個人原因,有65.94%企業選擇;受經濟環境影響訂單不足,有31.04%企業選擇;員工認為工資待遇不理想,有20.28%企業選擇。

圖4-15 人員流失原因
我們建立科學高效的就業補助資金發放機制,強審核、強服務,在面對補貼數據回流缺失和審核對象不斷增多的雙重困難下,保持高標準、高質量落實就業創業補助政策,獲得市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其中,小微企業社會保險補貼,為小微企業招用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與其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辦理就業登記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每月按用人單位為符合條件人員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費給予補貼(個人繳費部分由個人承擔),同一人員累計最長不超過2年。2022年第四季度(申請時間為2023年1月)至2023年第一季度(申請時間為2023年4月),此項補貼有1906家次企業成功申請,同比增長25.89%,共惠及高校畢業生5637人次,同比增長14.04%。為留住高校畢業生在我區就業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為進一步推進就業失業動態監測工作,有針對性地掌握我區重點行業的招用工和就業失業狀況,推動我區就業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6月份,我中心走訪了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廣汽荻原模具沖壓有限公司、廣東好太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鵬輝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四上”企業,了解企業的有關情況,向區有關部門反映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協助企業更好的發展,穩定就業市場主體,促進就業穩定。
30家“四上”企業涵蓋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2023年以來生產經營情況與2022年同期相比好、較好、持平、較差、差的企業分別占比3%、30%、40%、17%、10%。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總體穩定。
2023年以來企業存在以下情形:縮減或暫停招聘計劃、大量使用臨時工、出現人員流失、裁員、用工成本增加、降低工資(包括全員降薪和部分崗位降薪)或削減員工福利,分別占比27%、13%、13%、10%、7%、3%,以上都不存在的企業占比57%。
2.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較差和差的主要原因是國外訂單減少和行業不景氣
生產經營情況較差和差的企業涵蓋的行業有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珠寶首飾業。原因排名前三的是“國外訂單減少,出口萎縮”,有75%企業選擇;“行業不景氣,進入調整期,縮減業務規模”,有63%企業選擇;“國內市場需求不足,訂單減少”,有50%企業選擇。
1.總體用工量有所增加,員工待遇有所提高
30家企業在崗員工總數有29693人,同比增加2.30%。按用工類別分,合同工、勞務派遣工、其他類別人數分別占比80%、8%、12%。按在崗人員結構分,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其他人員分別占比51%、25%、16%、8%。
普工月平均工資5203元,同比增長3.79%;技工月平均工資6504元,同比增長7.52%;管理人員月平均工資9382元,同比增長7.81%。
30家企業今年第二季度內計劃招聘1158人,計劃招聘人數與在崗人數的比(招聘需求率)為3.90%,同比上升0.21%。
企業第二季度內實際招聘了899人,實際缺工259人,實際缺工人數與在崗人數的比(缺工率)為0.87%,同比下降0.45%。
企業第二季度內流失了1369人,流失人數與在崗人數的比(流失率)為4.61%,同比上升了0.23%。
(三)企業面臨較突出的問題
區域發展對企業用工穩定與否起到關鍵作用。有提供住宿、宿舍周圍商業氛圍較好、出行較便捷的企業往往人員流失都比較少;相反的,往往就算能招到人,人員也有一定流失,這部分企業以化龍鎮、石樓鎮的企業最為突出,尤其是汽車城里面及其附近的企業更甚。這部分企業受制于用地規劃影響,大部分沒有自建宿舍,只能到鎮上租房,造成上下班不方便,宿舍緊張,也不好管理。就算能在工業區內建設宿舍,周邊的生活配套也缺乏。與中心城區的交通連接也少,人員出行不方便。
以汽車制造業為例,上游的整車制造企業效益好,工資福利待遇好,本科或以上學歷員工占比高,企業在汽車城內有集體宿舍小區,小區內有一定的生活配套,因此人員流失很少。而下游生產配件類企業或與其配套的同一集團內的企業的員工則沒有這住宿條件,而且部分下游企業由于受到工作強度較大、訂單波動較大等因素影響,人員會出現一定流失。
下游汽車配件類企業由于受訂單不夠穩定、生產車間熱等因素影響,一線員工流動性偏大,因此他們會大量使用臨時工、勞務外包工。他們都想從勞務外包工中選定人員轉為正式工,正式工的福利比勞務外包工好,但勞務外包工很多不想轉正,只想拿到手的錢更多(以化龍鎮為例,勞務外包工到手時薪達23至24元,個別還更高),因此用工穩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兩家電梯生產企業均受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導致安裝電梯數量減少從而影響電梯企業的業績。其中一家電梯整裝企業受益于舊樓加裝電梯業務增長的影響業績還能保持去年差不多的水平。另外一家生產電梯配件的企業表示業績同比下降較大。
一是專業對口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難招,存在一定缺口。二是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技術工作,使企業招聘技術工人難度增大。三是高端人才難招,哪怕是區內的龍頭企業到頂尖學校招聘和在社會上招聘高端人才,也困難。
用工穩定的企業都表示良好的企業文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對員工的關懷是留住員工的關鍵,甚至比薪酬待遇等因素更重要。企業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想辦法解決員工住宿、交通、就醫、子女入學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各種活動、培訓營造良好氛圍,提高員工凝聚力。有企業想方設法宣傳外勤維保員工的先進事跡,讓社會更多關注此類人群,提高其社會地位,從而更好的留住員工;有企業甚至站在父母的角度招聘人員。
用工穩定的企業除了有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外,生產車間要么安裝了空調,不能安裝空調的也想方設法改善工作環境質量,例如安裝風扇,為員工提供清涼飲料、冰棒、津貼等,食堂有空調,讓員工休息吃飯時候能盡量的舒適。包吃住的企業比不包吃住的企業更能留住員工;能提供吃住的企業比不能提供吃住的企業更能留住員工;住宿環境好的企業更能留住員工。有些企業因條件問題不能提供住宿的也有租房補貼,有些企業還提供夫妻房。總的來說,工作外的吃、住、行、娛樂等基本生活條件對于留住員工很重要。
(五)意見和建議
針對汽車城員工生活、交通問題,一是建議高質量規劃用地,建設更多員工宿舍區域,完善生活、娛樂、子女教育功能配套,讓員工能安心就業。二是可增設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到達汽車城附近,并設置汽車城公交線路,接駁軌道交通,在汽車城內環繞運行,來往鎮中心區域和區中心區域,解決員工出行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一是發揮鏈主企業作用。培育一批根植本地、產業鏈整合能力強的鏈主企業,引導發揮其牽引產業鏈向高端攀升的帶頭作用。二是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加強產業鏈間企業的業務協作與資源供給保障,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撐產業鏈各個環節銜接融合。三是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以鏈主企業和重大項目為引領,引領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協同創新聯合體,打造分工有序、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四是加大對下游企業支持力度。鼓勵下游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同時各項政策應顧及下游企業,讓其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切實有效幫助,從而更好支撐產業鏈發展。
高端人才和技術工人對于產業發展同樣重要,既要重視高端人才引進,也要著力提高技術工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一是出臺更多有效的高端人才政策。在現有“人才綠卡”等高端人才政策基礎上,借鑒其他區、市成功經驗,例如福建寧德的“天湖人才”政策和“三都澳人才”強市戰略,出臺更多有效的、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高端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我區就業創業。二是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優化人才服務模式,著力優化教育、醫療、住房等要素保障,讓各類人才能身在番禺、融入番禺、扎根番禺,心無旁騖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生態。三是著力提高技術工人地位。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下,各種新媒體和電商的興起,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技術工作,總覺得刻板枯燥、不那么體面。他們往往并不是怕吃苦,也不是不想做技術,只是極少企業敢把技術工人的級別提升,技術工人的地位普遍偏低。因此,我們在重視“工匠精神”同時,更應重視“工匠薪酬”、“工匠晉升”、“工匠榮譽”、“工匠地位”,讓從事技術工作的員工有能提升到管理干部同等權力、地位的機會,并加強相關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技術工人的氛圍,提高技術工人社會地位。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由于國內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就業形勢也面臨一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就業難度加大,特別是每年幾百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礎是充分就業,即有就業需求的人要有工作可做;其次,是實現技能型就業,即廣大普通勞動者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增強;再次,要有充分的流動性,人力資源能夠充分流動,實現人崗相適,提高就業質量。
(二)促就業根本要靠發展,要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一是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要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基礎,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強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協調,創新調控方法,推動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業等政策聚力支持就業,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使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二是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健全常態化聯系服務民營企業機制,加快推進企業合規建設,支持民營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出臺更多惠企政策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最大限度為企業發展“松綁紓困”,有力推進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工作。
(三)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把技能培訓作為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手段。緊貼社會、產業、企業、個人發展需求,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質,尤其要注重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積極開展裝備制造等急需緊缺和“高精尖”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創業是就業之源,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創業,拓展就業空間。促進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充分調動群眾創業就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服務均等化、重點群體服務精準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努力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筑牢民生底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立足全區就業工作大局,以“服務貼心、就業稱心”為宗旨,“群眾滿意”為標準,大力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加大力度完善番禺就業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推進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落實《廣東省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讓群眾和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得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就業服務,形成良好的就業工作格局。圍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實現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四個出新出彩”目標,打造優質便民的就業服務品牌。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