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本期結論
根據2023年第一季度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基本情況以及對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的分析,得出本期結論如下:
(一)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情況
1.求人倍率只有0.53,人力資源市場職位供不應求。
2.企業用工需求和求職人數同比減少,企業招聘需求降幅較大。
3.第二產業用工需求同比上升,第三產業用工需求同比下降。
4.用工需求同比變化較大的行業比較多。房地產業、金融業同比上升;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同比下降。
(二)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情況
1.招聘需求下降較大的行業較多。
2.企業總體缺工率為2.36%,缺工率排名前三是: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批發和零售業。
3.企業總體就業形勢穩定,人員流失率較低。
二、意見與建議
(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 促就業根本要靠發展,要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
(三)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五)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編 制 說 明
一、目的
完善番禺區人力資源供求信息收集、分析、發布制度,掌握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動態預測就業變化趨勢,為就業服務工作以及相關政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數據來源
(一)報表:《各類招聘會統計報表》、《番禺區求職人員信息統計表》、《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情況》、《番禺區企業行業分類》、《番禺區求職人員信息調查問卷數據統計》、《流動人員入穗就業情況匯總表》等報表。
(二)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番禺就業網、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
(三)番禺區企業用工定點監測數據、番禺區企業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數據。
(四)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統計范圍與對象
統計范圍涵蓋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用工情況。統計對象主要包括進入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和各鎮(街)勞動保障中心登記招聘的企業和求職者、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區內主要人力資源機構的求職者。
四、統計方法與報告
(一)行業分類參照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4754-2017),并結合番禺區行業特色對番禺就業網的行業分為19大類,對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行業分為14大類。
(二)番禺區就業中心收集數據進行匯總后形成分析報告。
五、閱讀報告的對象
相關職能部門、區廠商會、與本中心有聯系的學院(校)、企業、求職者。
一、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總體情況
(一)總體情況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就業網”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信息以及求職者信息,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現場招聘會、網上招聘會和鎮(街)舉辦的現場招聘會求職者信息。
1.用工需求和求職人數減少
2023年第一季度,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6948人次,同比減少60.92%。求職人數13097人次,同比減少29.71%。

圖1-1 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變化走勢
原因分析:用工需求減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受國內和國際大環境影響,部分企業訂單減少,需求的人員也相應減少。
2.人力資源市場職位供不應求
2023年第一季度,用工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的比率(求人倍率)為0.53,同比下降0.42,即從去年平均0.95個崗位對應1名求職者,下降到今年平均0.53個崗位對應1名求職者。

圖1-2 求人倍率變化走勢
(二)需求分析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就業網”用人單位登記招聘各類人員信息。
1.第二產業用工需求比例上升,第三產業用工需求比例下降
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2.56%,同比上升1.00%;第二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33.20%,同比上升6.01%;第三產業用工需求比例為64.24%,同比下降7.01%。

圖1-3 產業用工需求比例
2.用工需求變化較大的行業較多
今年將以下行業納入分析范圍:汽車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建筑業、教育。2023年第一季度,房地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金融業占用工需求前三位。用工需求同比變化較大的行業有:房地產業,同比上升9.26%;金融業,同比上升6.53%;住宿和餐飲業,同比下降9.85%;批發和零售業,同比下降7.2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下降4.4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同比下降4.2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同比下降3.16%。

圖1-4 行業用工需求比例與去年同期對比
3.用人單位對高等教育學歷人員的需求上升
2023年第一季度,用人單位對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需求1461人,占用工需求總量21.03%,同比上升4.96%。

圖1-5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用工需求
4.生產工和業務員需求大
2023年第一季度,用人單位需求排名前三位的工種是生產工、業務員、保安員,分別占用工需求總量21.78%、20.61%、7.46%。其中,生產工需求同比下降10.11%,業務員需求同比上升5.43%,保安員需求同比上升3.11%。

圖1-6 工種需求對比
(三)供給分析
此項數據來源于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現場招聘會、番禺就業微信公眾號、前臺求職者的統計數據。
1.微信平臺人氣旺盛
傳統招聘會、服務窗口職業介紹等線下平臺的求職熱度[求職熱度是反映現場招聘會人氣指數的一項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出人力資源市場現場招聘會的社會影響力。]低,移動端等線上平臺的求職熱度高。2023年第一季度,番禺區人力資源市場繼續暫停舉辦現場招聘會。求職者主要通過番禺就業網和番禺就業微信平臺求職。2023年第一季度,通過番禺就業微信查看招聘信息的有116091人次,同比增長16.90%。
2.求職者以男性為主,且大齡求職者居多
2023年第一季度,到前臺求職的人員有337人,其中,男性求職者占比60%,女性求職者占比40%,同比均不變;16至35歲的求職者占比40%,36歲及以上的求職者占比60%,同比均不變。

圖1-7 求職者性別結構 圖1-8 求職者年齡結構
3.受過高等教育的求職者占比不低
2023年第一季度,到前臺求職的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35%,高中(含中專、中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計占比65%,同比均不變。

圖1-9 求職者文化程度
二、業務系統在場人員情況
(一)外來務工人員情況
此項數據來源于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中的就業培訓信息系統中的流動人員入穗就業情況數據。
1.外來務工人員總量同比不變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區就業登記在冊的外來務工人員有797706人,同比不變,其中,本省市外戶籍占31%,外省戶籍占69%。
2.外來務工人員分布沒有變化
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區外來務工人員按就業地劃分,人數排名前三的鎮(街)是大龍街、南村鎮、大石街,占我區外來務工人員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3.39%、11.52%、8.76%。總體排名跟去年同期相比沒有變化。

圖2-1 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地分布情況
3.外來務工人員中高等教育學歷占比不高
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區外來務工人員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50%,高中、中專學歷占比28%,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22%。跟去年同期相比沒有變化。

圖2-2 外來務工人員學歷情況
(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增加
此項數據來源于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內部應用門戶中的就業培訓信息系統中的就業登記備案數據。
2023年初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番禺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指在勞動年齡(16周歲至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處于無業狀態并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的番禺區城鎮常住人員。]有10264人,同比增加84.74%;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人數1726人,同比減少14.51%;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8873人,同比增加179.99%。

圖2-3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情況

圖2-4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變化走勢
原因分析: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變化幅度較大,主要原因一是受到大環境影響,人力資源市場職位供不應求,找工作難度增大,且領取失業險的人員較多;二是由于失業登記政策調整,失業登記可長期有效,導致系統內長期失業人員增多。
三、求職人員情況
此項數據來源于16個鎮(街)勞動保障中心的求職者統計數據。
(一)本市戶籍求職者占比下降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有9759人,其中,本市戶籍占比44%(番禺區戶籍占35%,廣州市其他區戶籍占9%),同比下降5%;本省外市戶籍占比30%,同比上升9%;外省戶籍占比26%,同比下降4%。

圖3-1 求職者戶籍情況
(二)求職者年齡分布同比變化較小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按年齡段劃分:16歲至25歲占比12%,同比上升1%;26歲至35歲占比29%,同比上升1%;36歲至45歲占比34%,同比下降2%;46歲及以上占比25%,同比不變。

圖3-2 求職者年齡情況
(三)高等學歷水平的求職者占比上升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26%,同比下降3%;中專、中技、高中學歷占比42%,同比下降2%;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32%,同比上升5%。

圖3-3 求職者學歷情況
(四)較多求職者期望從事普工類、文職類、技術類工種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期望從事工種排名前三是:普工類、文職類、技術類,分別占求職者總數35%、30%、23%。

圖3-4 求職者求職意向
(五)求職者期望從事行業分布比較分散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期望從事行業排名前三是:批發和零售業,有19%求職者選擇;通用設備制造業,有18%求職者選擇;金屬制品業,有16%求職者選擇。

圖3-5 求職者期望從事行業
(六)求職者期望就業地比較分散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期望就業地排名前三是:石碁鎮,有34%求職者選擇;鐘村街,有23%求職者選擇;洛浦街、沙灣街、市橋街,均有22%求職者選擇。

圖3-6 求職者期望就業地
(七)求職者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1-5000元、5001-6000元區間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1-5000元,占比36%;5001-6000元,占比24%。

圖3-7 求職者期望月薪
(八)求職者求職注重經濟收入、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以及工作地點
2023年第一季度,求職者求職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經濟收入,有84%求職者選擇;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有79%求職者選擇;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長短,均有51%求職者選擇。

圖3-8 求職者求職考慮的因素
四、番禺區就業失業監測企業情況
為更廣泛地了解我區企業的用工形勢,我們聯合各鎮(街)勞動保障中心對轄區內1060家“四上”企業開展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工作。
(一)企業基本情況
2023年第一季度,我區企業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的有效數據1060家,在崗總人數167703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其他人員分別占比63%、19%、15%、3%。有招聘計劃的企業有509家,占比48.02%;計劃招聘總人數12042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67%、23%、10%。有流失員工的企業有530家,占比50.00%;流失總人數6828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81%、14%、5%。
(二)批發和零售業的企業數量最多
2023年第一季度,我區1060家就業失業情況動態監測企業主要分為14個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屬制品業,住宿和餐飲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汽車制造業,珠寶首飾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家具制造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其中,企業數量最多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占比25%;企業數量最少的是家具制造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比都只有1%。

圖4-1 行業結構
(三)企業用工情況
1.汽車制造業用工量最大
2023年第一季度,14個行業中用工量占比排名前三是汽車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分別占用工總量13.68%、10.25%、8.91%。用工量最少的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用工總量0.31%。

圖4-2 行業用工量比例
2.企業在崗員工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番禺區戶籍占比16%,市內非本區戶籍占比12%,省內市外戶籍占比29%,外省戶籍占比43%。

圖4-3 在崗員工戶籍情況
3.企業在崗員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不低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29%,高中、中專、中技學歷占比31%,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40%。

圖4-4 在崗員工學歷情況
4.企業在崗員工中2021至2023屆的畢業生占比不少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2021屆至2023屆中專、中技、高中畢業生有5537人,占在崗總人數3.30%;其中,2021屆占比1.44%,2022屆占比1.06%,2023屆占比0.80%。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2021屆至2023屆高校畢業生有6576人,占在崗總人數3.92%;其中,2021屆占比1.62%,2022屆占比1.45%,2023屆占比0.85%。
5.在崗員工月平均工資有所下降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崗員工中,普工月平均工資4499元,同比下降0.44%;技工月平均工資5666元,同比下降4.06%;管理人員月平均工資8057元,同比下降3.69%。

圖4-5 在崗員工月平均工資變化走勢
2023年第一季度末,十四個重點城市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與去年相比不變,番禺區企業最低工資執行廣州市的標準2300元/月,非全日制職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22.2元/小時。

圖4-6 國內重點城市最低工資標準
(四)企業招聘及缺工情況
1.企業計劃招聘以普工為主,招聘需求下降較大的行業較多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計劃招聘總人數12042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67%、23%、10%。計劃招聘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招聘需求率)為7.18%,同比下降0.78%。招聘需求率變化較大的行業有: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業,同比下降5.9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下降5.21%;住宿和餐飲業,同比下降4.21%;家具制造業,同比下降4.0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下降3.4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同比下降3.38%。

圖4-7 行業招聘需求率
2.三大行業計劃招聘人數占比最高
14個行業中,每個行業計劃招聘人數占計劃招聘總人數比例排名前三是批發和零售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分別占比10.52%、10.46%、9.83%。

圖4-8 行業計劃招聘人數比例
3.企業總體缺工率較低
企業在2023年第一季度內已招聘了8079人,實際缺工總人數3963人。實際缺工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缺工率)為2.36%,同比下降0.61%。14個行業中,缺工率排名前三是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為4.03%、3.84%、3.50%。

圖4-9 行業缺工率
4.生產工最緊缺
企業緊缺職位總人數有1989人,其中排名前三是生產工、業務員、工程師,分別占比32.73%、11.56%、7.64%。

圖4-10 緊缺職位
5.部分企業存在“招工難”問題
1060家企業中認為招工容易的占比4%,較容易的占比16%,一般的占比64%,較困難的占比12%,困難的占比4%。

圖4-11 招工難易程度
有“招工難”現象的企業中認為存在“招工難”問題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是“工人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招不到人”,有32.54%企業選擇;“人才供求錯位,結構性矛盾招不到人”,有28.99%企業選擇;“普工與技工缺崗數量大難招夠人”,有28.40%企業選擇。

圖4-12 造成“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6.企業對新招聘人員的年齡要求總體比較寬松
企業對新招聘人員的年齡要求:普工平均43歲以下,技工平均43歲以下,管理人員平均44歲以下。
企業對新招聘普工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6-35歲,有27%企業選擇;36-45歲,有38%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35%企業選擇。
企業對新招聘技工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8-35歲,有25%企業選擇;36-45歲,有44%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31%企業選擇。
企業對新招聘管理人員的年齡要求按年齡段劃分:18-35歲,有20%企業選擇;36-45歲,有48%企業選擇;46歲及以上,有32%企業選擇。
7.企業以網絡招聘方式為主
企業招聘新員工方式排名前三是網絡招聘,有80.75%企業采用;通過老員工介紹新人入職,有61.04%企業采用;到政府辦的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市、區、街),有38.40%企業采用。

圖4-13 企業招聘方式
8.合理的工資水平、用工規范、良好的工作環境是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
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排名前三是“有合理的工資水平”,有70.00%企業選擇;“用工規范,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用工管理的相關規定”,有69.53%企業選擇; “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有64.53%企業選擇。

圖4-14 企業吸引求職者的主要優勢
(五)人員流失情況
1.企業流失人員主要為普工,總體人員流失率較低
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流失總人數6828人,其中普工、技工、管理人員分別占比81%、14%、5%。企業流失總人數與在崗總人數的比(流失率)為4.07%,同比下降0.81%。流失率排名前三的行業是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分別為7.39%、6.56%、4.71%。流失率最低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為2.26%。

圖4-15 行業人員流失率
2.人員流失原因以個人原因為主
企業人員流失原因排名前三是個人原因,有60.00%企業選擇;員工認為工資待遇不理想,有25.57%企業選擇;受疫情影響訂單不足,有22.17%企業選擇。

圖4-16 人員流失原因
五、意見及建議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由于國內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就業形勢也面臨一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就業難度加大,特別是每年幾百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礎是充分就業,即有就業需求的人要有工作可做;其次,是實現技能型就業,即廣大普通勞動者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增強;再次,要有充分的流動性,人力資源能夠充分流動,實現人崗相適,提高就業質量。
(二)促就業根本要靠發展,要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一是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要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基礎,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強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協調,創新調控方法,推動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業等政策聚力支持就業,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使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二是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力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健全常態化聯系服務民營企業機制,加快推進企業合規建設,支持民營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出臺更多惠企政策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最大限度為企業發展“松綁紓困”,有力推進市場主體培育扶持工作。
(三)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把技能培訓作為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手段。緊貼社會、產業、企業、個人發展需求,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質,尤其要注重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積極開展裝備制造等急需緊缺和“高精尖”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創業是就業之源,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創業,拓展就業空間。促進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充分調動群眾創業就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服務均等化、重點群體服務精準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努力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筑牢民生底線。
六、結 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立足全區就業工作大局,以“服務貼心、就業稱心”為宗旨,“群眾滿意”為標準,大力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加大力度完善番禺就業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推進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落實《廣東省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讓群眾和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得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就業服務,形成良好的就業工作格局。圍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實現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四個出新出彩”目標,打造優質便民的就業服務品牌。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