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幼教之業,奠百年之基。隨著國家人口政策的調整,番禺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讓發展紅利惠及人民,把學前教育列入民生大計,加快構建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體的新格局。2011—2013年、2014—2016年,在廣州市首期和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督導驗收中,番禺區辦園水平顯著提高,學前教育事業快速攀高,均獲得“優秀”等級第一名。2016年2月,番禺區被認定為全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2017—2020年第三期行動計劃中,番禺區再度發力,形成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均衡優質發展的“番禺模式”。2019年2月,番禺區被省教育廳評定為廣東省學前教育發展改革實驗區,石碁鎮同時被評定為實驗鎮。
近年來,番禺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黨的十九大“幼有所育”和“辦好學前教育”的要求,積極應對城鎮化發展、人口政策調整等帶來的新挑戰,以回應人民群眾對接受良好學前教育的期盼,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健全立體化保障機制
1.理順機制,確保管理嚴格規范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為增強小區配套園專項整治工作的權威性和力度,番禺區委、區政府將學前教育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其列為每月報告督辦內容。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小區配套教育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區領導兼任組長。二是建立聯動機制。教育、規劃、國土、建設、消防、安監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新建小區配套園移交標準和辦法,填補原來法規相對不明確、步驟流程不完善等漏洞。三是科學規劃統籌。根據“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要與小區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自2018年起,屬于無償移交政府的小區配套幼兒園全部開辦為公辦性質幼兒園,如祈福智慧幼兒園、碧桂園翠山藍天幼兒園等。
在適齡兒童密集且短期內難以滿足需求的中心城區、北片、華南板塊等區域,科學整合存量資源,充分利用閑置校舍和可用園舍,通過改建、擴建和挖潛擴容等方式增加公益普惠性幼兒園學位,如番禺大學城幼兒園、南村實驗幼兒園等。
與此同時,區、鎮、街28個部門聯動擴容提質,推動村級園回收轉制為公辦園。如石樓鎮中心幼兒園南派園區,原名石樓鎮南派幼兒園,屬于村集體辦園。2018年9月重新收回,確立公辦園身份,重建時,根據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南派村投資100萬元,番禺區和石樓鎮兩級財政承擔了1000萬元,番禺區還以30萬元一個班的標準劃撥資金扶持辦學。同時,省一級幼兒園石樓鎮中心幼兒園積極幫扶,引入先進辦學理念。對于這類幼兒園,合同期至2020年前的,如期收回轉制辦成公辦性質幼兒園;合同期至2020年后的,以“一事一議”方式,明確在2020年前落實轉制工作計劃和方案。結合舊村改造規劃村級公辦幼兒園建設,2019—2021年,番禺區有21個舊村進行全面規劃改造。番禺區委、區政府提前規劃,同步配建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根據規劃分期分批推進實施,預期將新增20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加公辦學位8400個。
2.撬動資源,健全待遇保障機制
一是盤活教師編制資源。自2017年起,為應對教師“二孩”生育高峰,番禺區新設臨聘人員補充機制,2017、2018、2019學年分別核補臨聘編制18、20、25個。2019年收回鎮街園長編制81個,2020年增加編制80個,納入區管校聘的人事管理方案統籌。二是健全待遇保障機制。積極推動同工同酬,形成了工資待遇指導意見和保障機制,實現了同級同類幼兒園專任教師薪酬水平逐步提升。自2016年起,番禺區每年安排經費120萬元,建立番禺區幼兒園教師人事管理信息系統,落實資格審查、聘用流動、職稱晉升及工資待遇等項目的全程監管。將非編幼兒園教師依法納入社保體系,參照區屬幼兒園的標準,逐步提高公辦性質幼兒園非編制教師工資待遇,監督民辦幼兒園依法落實教師待遇;完善幼兒園教師職稱評聘辦法,提高幼兒園高級職稱崗位比例;繼續執行幼兒園保教人員長期從教津貼實施辦法,逐步提高津貼標準。在集體辦幼兒園任職的教職工,均可獲得單位社保津貼補助每人每月1000元,個人社保津貼補助每人每月300元,生活津貼每人每月1000元。所有在集體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任職并持有相應任職資格證或崗位證書的教職工,均可獲從教津貼每人每月300元,在同一單位任教滿三年以上,可獲得長期從教津貼每人每月600元。三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吸引優秀人才,設立“優才津貼”,對幼兒園非編制人員,凡取得中小學幼兒園高級教師(副高)及以上職稱、碩士及以上學位的非編制幼兒教師,分別給予每人每月2000元、1000元的特殊津貼;對符合任職資格的非編制專任男教師,給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特殊津貼。
3.深化督導,建立科學督評機制
一是強化督導評估。按照《教育督導條例》《學前教育督導評估暫行辦法》規定,番禺區聘請第三方開展學前教育年度發展狀況評估,形成年度發展狀況報告。將“十三五”學前教育、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目標任務納入各鎮街依法履行教育責任綜合督政內容,對落實不到位的部門和單位進行督查,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二是落實督學責任區制度。定期開展進園綜合督導,把學前教育發展成效納入每年鎮街考核,并與年度績效掛鉤,促進依法履職、主動作為,形成全面支持學前教育的強大合力。結合辦園規范督導,每年開展保教質量分級量化考核,100%覆蓋各類園所。按區域及幼兒園質量層次,劃分學前教育責任區,建立了“大學區教研”和“園本教研”相結合的區域教研體系和保教質量評價體系。
三是實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落實教育部《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辦法》和《廣東省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實施方案(試行)》,完善幼兒園督導評估制度,將各類幼兒園全面納入評估范圍,著重在安全管理、師德師風、家園共育等方面開展專項督導。
四是推進制度建設和綜合治理。指導全區幼兒園制訂和完善幼兒園章程,探索“法律顧問制度”進校園,提高依法治園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建設完善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大數據管理,發揮信息技術在精準管理、優質資源推送、課程改革、家園共育等領域的積極作用。發揮學前教育學會和民辦教育協會等社會組織在管理、評估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組建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承擔調查研究、學術研討、信息交流、培訓咨詢、視導評估等工作,為政府決策和教育管理提供參考和支撐。
二、擴大普惠性教育資源
按照“5080”(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比達到50%以上,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占比達到80%以上)的要求,番禺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年加大經費投入,2017 —2020 年,全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分別為29699.69萬元、36376萬元、49534.84萬元、54320.6 萬元,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分別為7.17%、7.6%、8.48%、8.06%。
1.加大投入,鼓勵社會投資辦園。一是健全扶持激勵政策。2018年,制定《番禺區學前教育財政資金項目管理辦法》,涵蓋經費獎補、教師待遇、學生資助、建設改造、等級達標、質量考核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扶持激勵政策。近年來,番禺區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優先向學前教育傾斜,出臺支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補助范圍涉及各類公辦性質幼兒園、注冊登記性質為非營利性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按照《廣州市幼兒園生均定額補助實施辦法》,提高各類幼兒園補助標準,自2019年起,區屬幼兒園、鎮街中心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月222元;集體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為每生每月200元;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分別為市一級及以上示范幼兒園每生每月200元,區一級幼兒園每生每月120元,規范化及以下幼兒園每生每月80元。二是探索創新辦園模式。采取公開招標、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符合資質的社會團體或個人承接管理政府產權物業的公辦性質幼兒園,實施“兩自一包”模式探索(即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干)。鼓勵支持有實力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及普通高等學校舉辦公辦園,在為本單位職工子女入園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普惠性服務,如開辦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番禺附屬幼兒園、廣鋼亞運城幼兒園等。對新建、回收、改建擴建的公辦性質幼兒園,給予每班3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資金。
2.分類扶持,保障普惠良性運營
一是為了保障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與普惠性,番禺區打破認識藩籬,推動公辦民辦并舉。二是根據《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番禺區財政性投入優先向農村和薄弱地區傾斜,支持普惠性幼兒園建設。三是修訂普惠性民辦園生均定額補助標準,設立專項經費,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并將提供普惠性學位數量和辦園質量作為獎補和支持的重要依據。四是分類施策,“四個統一”。番禺區針對園所的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分類制定扶持政策,實現四個統一:一是各類型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統一。區屬園、鎮街中心園按每生每年2640元,集體辦園按每生每年2400元執行,普惠性民辦園根據等級參照執行;二是設施經費補助標準統一。對各類公辦性質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均為每生每年700元;三是從教津貼補助標準統一。普惠性幼兒園非編制幼師從教一年補助每年3600元,從教滿三年補助每年7200元;四是成長津貼發放標準統一。對集體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戶籍幼兒均一次性發放成長津貼600元。
3.積極挖潛,支持幫扶集體辦園
根據“村集體要履行發展民生公益事業的責任,常住人口規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負責提供至少1個園舍場地用于舉辦服務本村常住人口的公辦性質的集體辦幼兒園”的要求,番禺區重點幫扶村集體辦幼兒園發展,形成了發展網絡體系。從2018年起,村集體利用集體用地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并辦成公辦園的,區財政承擔基建經費的60%,余下40%由鎮(街)和村籌措。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承擔村集體辦幼兒園的運作保障。對規范化達標改造每班補助15萬元,先行按照30%的比例撥付啟動資金,完成改造后再給予余下獎勵。
三、開創高質量發展局面
1.提升素質,培育優秀師資隊伍。一是強化師資隊伍培訓。番禺區堅持“德育為首、學歷牽動、面向全員、突出骨干、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起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幼兒教師培訓體系,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常態化、全方位地開展分級分類培訓及崗位資格認證,100%涵蓋園長、教師、保育后勤人員及舉辦者。2017年,投入96萬元實施“種子工程”,培養管理人才及骨干教師90人;2018年,投入98萬元完成園長上崗證120人培訓項目;2019年,啟動學前教育本科提升計劃160人培訓項目;2020年,實施學前教育大專學歷進修800人培訓項目。目前,全區幼教工作者學歷達標率100%,大專以上學歷占比86%。二是實施“優才工程”。對園長、教師、班主任等開展不同層面的培養,已建立10個“名園長工作室”和20個“名教師工作室”,區財政按照每年每個工作室5萬元的專項經費予以支持。
目前,番禺區共有教育部園長培訓基地2個,省一級園17所,市一級園40所,數量居全市之首,區一級園164所,區一級以上優質園占比達到63.45%,區特色品牌園20所,規范化幼兒園121所,全區幼兒園達到規范化標準342所,占比97.16%,這些亮眼數據的背后,是番禺區對高質量學前教育的不懈追求。
2.構建體系,迸發教研創新活力
一是建立教研協同體系。番禺區以“分類實施、整體推進、分級負責、政府獎勵”為原則,區、鎮(街)、村三級合力推進教研協同體系的建立,構建起覆蓋區、鎮街、社區(村)各類幼兒園的教研指導網絡,并遴選優秀園長和骨干教師組成專兼職教研員隊伍,建立健全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廣東省學前教育發展改革實驗鎮的石碁鎮,把鎮內幼兒園分為四大片區,每個片區設正副“片長園”,各片區根據自身的特點、需求,在“片長園”的帶頭示范下開展多樣的教研活動,促進各園制定適合幼兒發展的園本課程體系。根據各幼兒園的辦學質量、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師資力量等條件,將鎮內幼兒園分為七個教研工作坊,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番禺區直屬機關幼兒園遵循“在本園中,基于本園,為了本園”的原則,園本教研管理從行政取向向專業取向轉變,教研管理者帶領教師開展合作教研,賦予了教師在課題選擇、教研方法、教研方案調整上的自主選擇權,并針對教師不同的教研需求和研究能力給予不同的幫助。同時,建立多元教研評價制度,變單純的指標考核為指標與現場展示相結合,變“自上而下”的評價為教師與教研管理者共同評價,并運用教師成長檔案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規劃進行發展性教研評價。
二是以教研促使課程改革。番禺區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重點院校和頂尖團隊指導課題研究,建立完善“行政發起推動—園所內驅發展—專家引領示范”的課題研究機制。針對“園本教研體系的構建”“保教管理制度的優化”“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的應用”三個維度開展應用課題研究,形成了“打基礎—促提升—建保障”分步式的區域學前教育質量提升模式。
如今,“以教帶研、以研促教”在區內蔚然成風,教育取向由“以教師中心”轉為“以兒童中心”,幼兒游戲從“假游戲”到“真游戲”再到“好游戲”,課程改革逐漸走向深入。
3.打造品牌,推動實現特色發展
番禺區以打造“嶺南文化特色園”為目標,構建“區域文化地圖”特色園集群,支持引導區內幼兒園研究傳承番禺本土嶺南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注重幼兒習慣養成的區域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并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創設凸顯文化特色、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游戲材料、教玩具和園所專用室。在區域的宏觀引導和專家引領、名師帶教等方式的影響下,番禺區已形成“園所有品牌、環境有特色、課程有品位、教師有特長”的區域化學前教育發展新格局。
北城幼兒園依據嶺南特色課程目標和幼兒發展的需要,深度挖掘社區嶺南文化資源的核心教育價值,把社區人文場景、社區場館場景、社區自然場景融入課程,通過主題整合活動、社區場景活動和幼兒園場景活動的整合開發,把嶺南本土文化課程升級為“基于社區傳統文化資源的嶺南特色課程”。課程模塊從主題活動、領域活動、特色活動三大內容拓展為園林建筑、傳統工藝、傳統節日、文學藝術、民間游戲、傳統美食六大方面。
東城幼兒園將園所場地按照攀爬類、平衡類、跑跳類、沙水類和情景類五大類,劃分為“八大游戲活動區”(建構區、沙水區、運動挑戰區、民間游戲區、騎行區、戲水區、藝術創想區、角色區游戲),并從管理制度、環境創設、教師指導與介入、師幼共建等角度為游戲活動提供支持,以此構建起“幼兒園戶外混齡自主游戲課程”。
石樓鎮中心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樂于想象和創造為目標,借助小組教學、區域活動、主題活動、親子活動和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主題融合式編織活動、專題性項目編織活動、傳統節日編織活動、社區編織活動,發展幼兒的編織技能,促進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最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將原有園本課程中的編織特色活動,打造成“幼兒編織活動園本特色課程”。
在番禺區“以創促建”思路的引領下,機關幼兒園的“科學特色課程”、沙灣育才幼兒園“飄色文化”、金海岸幼兒園“水墨畫”、新造中心幼兒園“珠繡工藝”、祈福精英幼兒園的“三浴鍛煉”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項目成效顯著,熠熠生輝。
2020年8月,廣東省教育廳公布“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申報”入圍名單。參加本次評選的項目約600多個,廣州市通過評審的有31個,其中番禺區9個,是廣東省通過數量最多的區縣級單位。此外,番禺區有7個單位的保教示范項目在本次評選中取得7個分類別中廣州市的最高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目前,“公益、普惠、均衡、優質”的番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拼卻汗水千萬點,換得新綠百千重。下階段,番禺區將進一步擴充公辦學位資源,進一步增強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推動城鄉一體、高位均衡的學前教育體系的建設。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