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問題?怎樣處理好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生態修復工程如何因地制宜,科學選擇樹種?保障海洋生態系統高質量修復的突破點在哪兒?市規劃資源局番禺區分局給出了答案。
市規劃資源局番禺區分局一直以來積極探索和構建海洋生態修復體系,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作。自2021年開始,通過開展海鷗島紅樹林海岸升級改造與生態修復工作,完成修復海岸線3.91千米,新種植紅樹林面積6.4公頃,修復紅樹林面積6.7公頃。新種紅樹苗木7萬5千多株,原有紅樹林區域修復補種接近6千株。
強化組織保障 成立項目工作領導小組
為重點落實項目工作,加強資金管理,推進工程建設進度,把控工程質量,區規資分局成立了由分局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統籌負責項目工作組織協調、整體推進和監督落實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項目綜合協調實施、財務保障、技術支撐組3個專項小組,各小組各司其職,積極溝通,密切配合,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不斷優化設計 科學選擇綠化樹種
項目在進行初步設計時,主動征詢了紅樹林、海洋生態環境方面專家意見,通過客土改良、客土置換等措施進一步改善了項目實施場地條件。在樹種方面,選用了秋茄樹、桐花樹、老鼠簕和海桑等一批鄉土樹種,相較其他樹種而言,其生長速度較慢、多年生植株較矮小,不會侵占紅樹林生態系統其他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間,成林后也不會對海岸線景觀造成遮擋。
組織跟蹤監測 保障生態修復實施效果
項目工程建設竣工驗收后隨即進入為期兩年質保期管護和生態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階段。按照實施方案主要由總承包方開展質保期內養護以及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其中質保期內養護主要是對生態修復新種植紅樹林進行日常巡視、養護,對巡視過程中發現苗木缺失或長勢不佳苗木進行補種及加植。2022年補植苗木56500株,其中老鼠簕8000棵、海桑30500棵、秋茄12500棵、桐花5500棵。2022年分別于4月開展一次枯水期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8月開展一次汛期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兩次監測對比顯示紅樹林幼苗平均株高增長約9.27厘米,紅樹林整體存活率較高,達到91.59%。同時在紅樹林區域監測記錄到棲息鳥類10目46種近700只,底棲生物8個物種,物種數量、棲息密度均較生態修復前有所提升。
轉載來源:番禺融媒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