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部署,在“集成服務”改革、“放管服”改革、智慧番禺、數字政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獲得國家、省、市級多項榮譽:2018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創新案例、廣東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全國政務服務創新先進單位、廣東省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創建單位、廣州市三八紅旗集體、2020年最具創新力政務服務大廳、2020年廣東省政務服務創新案例、2020年度政務服務最佳實踐獎,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一、“十三五”工作總結
(一)以“集成服務”改革為抓手,整合政務資源實現“一門、一窗、一網、 一屋”服務模式。
一是構建“1+6+16+275”實體大廳政務服務體系。2019年7月1日投入使用的區政務服務中心進駐了30多個審批職能部門和相關服務單位1425項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建成萬博商務區、大學城智匯谷、盛萬科、大石、化龍鎮(汽車城)、南站商務區6個24小時智慧政務大廳。16個鎮街政務服務中心可辦理10個部門共300項業務;建成的275個村居公共服務站均可辦理6個部門共54項業務,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
二是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集成服務模式。區、鎮街及村居政務服務實體大廳設置綜合受理窗口,其中區政務服務中心中心綜合受理窗口集成23個職能部門855個業務事項,鎮街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窗口占總窗口數86%,進駐事項逐步整合到綜合受理窗口“一窗”辦理。村居中公共服務站人工服務區不少于兩個綜合受理窗口。
三是“互聯網+政務”實現“一網一屋”辦理。完成廣東省網上辦事大廳廣州市番禺分廳到廣東政務服務網的切換工作,實施“一網式”服務。推出5G+VR“政務曉屋”新智慧政務模式,為企業群眾提供遠程全程指導,現已在全區試點布設23臺,聯辦全省首宗清稅證明和營業執照注銷業務,用時從2天壓減至30分鐘。
(二)以“放管服”改革為重點,規范審批服務事項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
一是理順了職責關系。組建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進一步優化了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突出黨對政務服務、信息化和數據管理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是規范政務服務事項及行為。取消證明材料1265份,免除申請人提交申請材料1703份;384個政務服務事項實施容缺容錯受理,承諾制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221項;取消區內行政審批涉及的中介服務事項34項,規范中介服務事項資金來源7項,對保留的49項中介服務事項實行清單管理。
三是持續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通過流程優化,借助身份核驗、數字簽名、電子證照、數據共享等信息化技術,商事主體設立從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到現在的開辦企業全流程網辦,實現企業開辦零成本、壓減流程至1個環節、用時壓減至0.5天,一次性領取營業執照、一套5枚印章、發票和稅務Ukey。
四是加強重點企業及人才服務。組建區鎮兩級專業重點項目服務團隊,開展“一企一策”走訪調研活動;率先推出區領導駐窗服務制度,一年來共解決工程建設等“疑難雜癥”106項。開發區親商服務平臺。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搭建信息互通橋梁,現已覆蓋“四上”企業3200多家,企業在平臺上提出的 148 個問題已得到專人跟進并完成解決。確保優秀企業和人才“服務好、培育強、留得住”。
五是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模式。實現與南海(79項)、順德(47項)兩區政務服務事項跨城通辦;為港澳人士和企業提供“外資一體化”離岸受理一站式服務。推進“一件事”套餐建設,現已完成259個政務服務事項梳理、30個“一件事套餐”主題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并聯審批水、電、氣接入外線工程16個審批事項,審批時限由53個工作日壓縮為5個工作日。
(三)以提升為民服務和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為導向,加強數據融合共享打造“智慧番禺”“數字政府”。
一是夯實信息化基礎設施。完成云計算中心擴容及遠程雙活備份項目,為區衛健局、區應急局等45個單位提供資源保障(320臺服務器儲存數據平臺資源) ;建成5G基站數6220座,其中2020年年度新建5G基站3356座,數量全市排名第一,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完成率109.78%;完成124個自然村光纖入戶任務工程和45個城中村光纖改造任務,統籌開展132個行政村“三線”整治工作。
二是建設民生服務大平臺。以番禺民生卡為載體,實現民生卡在政務、醫療、 交通、停車、校園、旅游、電子商城、商盟支付等領域的應用,高層次人才可通過民生卡兌現在區內福利待遇。截至2020年12月初,已累計發放民生卡約153萬張,使用人次超3500萬次。
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落實《番禺區2016-2020年電子公務總體規劃》要求, 豐富完善區數據中心建設和共享,日均交換量達257.62萬條;不斷擴容民生檔案數據,現擁有274.76萬人口信息;完成基于GIS的企業和社會服務監管平臺系統建設,為區企業監管和服務提供數據基礎;建設番禺區信用信息錄入系統,對接市聯合獎懲接口,實現“信用獎懲,一鍵搞定”智能模式;建設區級“四標四實”信息化平臺并與市級同步對接;建設“令行禁止, 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一屏展示網格化、智慧黨建、政務服務、親商服務、經濟運行、公共衛生等領域服務能力;完善全區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平臺,至今為區應急部門、網格化部門、來穗部門、水務部門和鎮街等提供服務調用共7220萬次;完善番禺區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報批及出讓)聯合審批平臺,實現從用地儲備到工程建設全流程智能化監控。
四是完善政府網站建設及辦公自動化。完成政府門戶網站改版設計和集約化建設工作,政府門戶網站連續三年榮獲年度廣州市優秀網站稱號。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完成辦公自動化4GOA系統二期和區電子印章系統升級優化。
(四)以黨建為引領,發揮主陣地作用實現政務服務新作為。
一是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支部黨員隊伍不斷擴大,從15人增至42人。通過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是共產黨員”主題實踐活動,不斷加強黨員政治思想引領,把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作為難點和突破口,切實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政府服務水平。中心黨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勇于擔當,沖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使命。
二是提升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能力。完成黨支部支委會換屆選舉。建成政務服務中心黨建活動中心、黨群企服務空間、局黨支部黨建活動室建設三大黨建陣地。開展黨建“雙百工程”結對活動,指導建成村居公共服務站1個,慰問退休黨員困難群眾30名(戶),為6戶特困家庭申請番港慈善基金共計23.5萬元。組織在職黨員回社區(村)報到并服務,報到黨員共39名,至今參與服務 330人次。
三是人員隊伍更加年輕化專業化?!?/strong>十三五”期間,行政在編人員由12名擴充至 17名,局本級和下屬事業單位租賃合同人員由10名增至37名,公務員平均年均由47.50歲降至43.76歲,租賃合同人員平均年均由33.60歲降至31.02歲;學歷大幅提高,全體公務員均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具有研究生學位8人;人員隊伍中有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0人。
二、 “十四五” 工作設想
(一)探索針對不同主體實施分層服務,構建新型智慧政務體系。
按照區政務服務中心和萬博、南站、大學城等各分中心主要服務企業,各鎮街政務中心和村居公共服務站主要服務群眾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完善政務服務體系立體化布局。優化整合區級政務中心政務服務資源,以黨建引領推行業務集約化管理,建立“全能型”綜合受理窗口,推動各部門業務融合;將鎮街政務服務中心打造為政務曉屋辦理為主、自助終端辦理為輔、窗口辦理為補的新型智慧政務大廳,村居公共服務站打造為24小時政務自助服務站點,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
(二)強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服務效能新的飛躍。
一是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 推動行政資源從事前審批轉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二是進一步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推進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政府事權規范化,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三是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 加快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加強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推動更多服務事項“一件事一次辦”。
(三)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打造“番禺樣本”
一是按照《廣州市番禺區建設“數字政府”推動大數據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安排,開展政務大數據、衛健大數據、交通大數據等項目建設,提升番禺區“數字政府”和大數據的發展應用水平。
二是構建數字孿生城市。探索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IM,并由傳感器匯聚各種實時狀態,構建城市內生發展能力物理維度上的實體城市和信息維度上的虛擬城市同生共存、虛實交融的城市未來發展形態。
三是優化執法服務環境。以“雙隨機、一公開”為抓手,部署推廣使用廣東省行政執法“兩平臺”,統一使用執法端,對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建立糾錯容錯機制, 通過人工智能積極主動協助企業提前感知風險、盡早發現問題,建立服務型行政執法監管機制。
四是利用人工智能轉變政府服務模式。 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通過對公安、稅務、人社、市場監管、教育等領域開展知識抽取、知識融合,構建政務服務知識圖譜,及時準確預判市民和企業需要辦理的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并主動推送給市民和企業,把服務被動轉為主動服務。
番禺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2020年12月22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