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前言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區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要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氣象部門加快改革創新,全面提升氣象預報預測水平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過硬的、經得起檢驗的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并實施《番禺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于實現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有效防御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好服務番禺實現“十三五”規劃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根據《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中國氣象局 廣東省人民政府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合作備忘錄(2016-2020年)》、《廣州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州市貫徹落實<廣東省全面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細則》、《廣州市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番禺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12-2020年)》等進行編制,是今后五年番禺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與行動綱領。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在廣東省氣象局、廣州市氣象局和番禺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番禺區氣象局積極探索、努力創新,圓滿完成氣象現代化各項建設任務,為有效應對各類氣象災害,保障番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番禺“十三五”氣象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基礎
1.氣象綜合觀測水平明顯提升
可靠的監測數據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基礎,多年來,區政府對氣象事業持續投入,監測儀器和監測要素不斷增加。全區建成了由5km*5km布點的32套自動氣象站、1套環境氣象監測站、5套能見度觀測儀、3套道路氣象監測站、3個大氣電場強度監測點、2個天氣實景監測點、1個魚塘水溫監測點、3套移動氣象觀測站、2套暑熱壓力觀測儀、1套“回南天”觀測設備、1套紫外線監測儀、1套太陽光度計、1套天空成像儀、1輛載有移動天氣雷達及衛星接收設備的氣象應急監測車組成的天氣監測網,氣象觀測設備自動化水平、氣象技術裝備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氣象綜合觀測能力顯著增強。
2.氣象預報預警能力不斷提高
目前我區已建成衛星云圖接收系統、雷達產品應用系統、數值預報釋用系統、臺風預警決策系統、強對流天氣預警系統、預報預警信息制作和分發系統、決策服務管理系統、綜合氣象信息平臺、大氣灰霾預報預警系統等業務平臺,氣象預報從全區24小時預報精細到分鎮街的逐3小時預報,初步實現定時、定點、精細化的天氣預報,短時臨近天氣及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高。
3.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斷健全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逐步完善,編制完成《番禺區氣象災害區劃研究》、《番禺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12-2020年)》和《番禺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由區政府印發實施。建立以臺風、暴雨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停課制度,成立了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成立了區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各鎮街制定了與區對接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應急頻道在番禺有線電視落地播出。已將區內各級政府領導、應急管理機構及所有村居、學校負責人納入氣象預警信息手機短信發布平臺,有效提升災害性天氣的應對能力。
4.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有效提高
“十二五”期間,氣象服務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已經拓寬到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微信、微博、傳真、電子公文、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氣象甚高頻接收設備、固話群呼系統、電話自動答詢系統等各類傳播媒介。公眾對氣象信息的獲取更加及時、便利,氣象信息傳播的覆蓋率不斷提高。同時,每年利用3·23世界氣象日、農資下鄉、法制宣傳、防災減災宣傳日、安全生產宣傳月等活動,深入社區、農村、學校、企業、機關,向廣大群眾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5.防雷安全生產監管更加法制化
“十二五”期間,我局認真履行防雷安全生產行業監管職責,扎實開展氣象、防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活動。對全區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場所、中高考考場、大型建筑工地、大型公園景區等場所開展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與全區危化品企業的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簽訂《防雷安全生產責任書》,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暨防雷安全設施“三同時”專項執法檢查、氣象信息發布與傳播專項執法檢查、防雷施工企業綜合治理等活動,排查治理安全隱患,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切實保障全區防雷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二)發展環境
1.發展機遇
(1)區域發展優勢為番禺氣象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番禺區是眾多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密集布局地區,具備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核心區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珠江-西江經濟帶等政策疊加優勢。“十三五”時期,番禺區致力于打造成廣州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泛珠三角重要樞紐門戶、國際時尚創意都會區,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升城鎮化水平和全民幸福指數。這些都對氣象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我區氣象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2)共享善治理念為番禺氣象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十三五”時期,我區提出擴大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新機制拓寬了公共氣象服務內涵,各行業需要更多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市民生活也需要更高質便捷的氣象服務。為此,以新興信息技術推動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普惠氣象服務,將氣象事業發展的成果通過“可知可感、易懂好用”的氣象服務,公平、便利地與社會公眾共享,是我區氣象事業新的發展空間。
(3)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為番禺氣象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加快特別是信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使氣象事業依托各種新型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促進氣象預報向數值模式預報方向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媒體、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領域的全覆蓋,以及衛星、雷達、自動化探測等技術在氣象監測預警領域的廣泛應用,為番禺氣象事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
2.面臨的挑戰
(1)氣象預報預警水平與政府防災減災的要求不相適應
番禺地處珠江入海口,災害性天氣種類多,暴雨、臺風、龍卷風、雷電、大風、高溫、灰霾等影響頻繁,且城鎮密集、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氣象災害往往因為“疊加效應”和“放大效應”而加重影響,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也與氣象災害關系密切。當前,氣象核心預報技術與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數值預報產品解釋應用和新型觀測資料的應用有待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精細度和預報準確率不夠,未能完全實現定時、定點、定量的目標,對局地中小尺度突發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短時預警能力不足;突發事件和氣象災害預警的有效聯動和社會響應機制還不夠健全,智能化、信息化的氣象防災減災協同管理體系尚未建立。
(2)氣象公共服務能力與創建宜居新區的目標不相適應
“十三五”期間,番禺要打造成廣州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泛珠三角重要樞紐門戶、國際時尚創意都會區,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區氣象服務主體單一,服務資源分散,難以適應迅速增長的日益多元化需求;公眾氣象服務的均等化、便利化、針對性有待加強;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機制亟待完善;城市內澇、空氣污染等“城市病”的治理能力亟待加強;為各級黨委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及公共安全氣象保障的支撐能力不足。
(3)氣象發展體制機制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不相適應
當前,氣象發展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公平開放市場、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給氣象發展帶來的挑戰不斷加大。我區氣象服務體制與開放多元共享理念不相適應的矛盾依然突出;氣象業務科技體制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協調發展的需求還不適應;氣象公共安全監管體制與全面正確依法履職的要求存在矛盾,這些都亟需通過全面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番禺氣象在防災減災救災、公共氣象服務等方面發揮先行優勢,激發發展活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緊緊圍繞番禺區建設時尚創意宜居新區的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推進氣象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大數據的融合創新,構建信息時代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氣象公共服務新模式,全面提升氣象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為番禺建設成為廣州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面向民生,服務引領
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以精準、精確、精細的服務需求為導向,始終把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為氣象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服務民生擺在氣象工作首位,千方百計提高氣象預報水平和造福社會能力,使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民。
2.堅持深化改革,科學發展
以全面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氣象法治建設為契機,力爭在氣象服務管理、氣象行政管理、業務科技管理等領域取得突破,調動各方積極性,參與氣象業務服務;建立健全管理規范標準,依法履行氣象職責,依法管理氣象事務,創造番禺氣象事業開放式發展的新格局。
3.堅持強基固本,合作共贏
打造氣象現代化重點項目,加強氣象綜合觀測、預報預警、公共服務、信息支撐等能力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推進與相關部門資源共享,提升番禺氣象現代化水平,充分發揮氣象設施和信息資源的綜合效益。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番禺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預報預警更加精準快速,氣象防災減災更加主動有序,氣象公共服務更加均等便利,生態和氣象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氣象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氣象綜合實力達到全省同級先進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為番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氣象保障。
2.具體目標
——提高監測預報預警能力。①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98%,氣象探測自動化程度達100%。②自動氣象站平均分布密度達到3公里,重點區域達到1公里。③24小時預報空間分辨率達到1公里,時間分辨率達到1小時;滾動發布未來10天精細到行政村、社區的氣象預報。④暴雨、雷雨大風預警時間平均提前50分鐘以上。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①完善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停課機制。②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超過98%。③氣象信息網絡帶寬達到100M。
——提高氣象公共服務能力。①全區98%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種以上渠道獲取氣象公共服務。②100%社區網格員可利用移動終端獲取氣象公共服務。③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普及率達95%以上,公眾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升。
——提高體制機制創新能力。①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服務體制機制,部門信息共享率達到90%。②氣象行政審批事項及送審資料100%實行網上辦理。③加強制度建設,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將預警信息的傳播、響應等工作納入法律監督范疇。
三、主要任務
(一)圍繞宜居宜業,著力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1.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加快建設番禺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打造綜合應急管理示范平臺,建成權威、統一、智能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做到全網發布、分鎮預警、目標人群接收,讓社會公眾得到更方便快捷貼心的服務。積極應用最新發布技術,提升“一鍵式”發布能力。健全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整合各種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完善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企業開通預警信息綠色通道發布機制,利用移動媒體實現預警信息接收和傳播,在各類交通工具特別是公共交通設施上布設移動監測和預警信息接收設備,進一步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率和時效性,基本消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加強制度建設,出臺有關氣象信息傳播的規范性文件,并納入法律監管范疇,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效力。
2.加強氣象防災減災部門聯動
落實《番禺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推動各部門、各行業涉及氣象災害防御的應急預案銜接,整合防災減災資源,實現區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間信息共享和高效聯動。加強與教育、國土、水務、農業、海洋漁業、安全監管、公安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建立氣象災害易引發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預警防控機制,加強城鄉氣象防災減災模擬應急演練,進一步完善以臺風、暴雨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停課停工機制,完善防御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風災等災害的應急響應機制。
3.提高鎮街村居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依托政府社會管理架構,構建覆蓋鎮街、村社、網格的三級氣象服務組織體系,推動氣象服務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平臺,完善鎮街氣象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鎮街氣象風險預警系統,開展城市內澇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提高城鄉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二) 統籌城市發展,深入推進監測預報體系建設
1.不斷優化綜合氣象監測網布局
依托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建設,更新觀測設備,創新觀測管理模式,完善觀測業務流程,提升地面氣象觀測要素技術指標;對區域觀測站網進行升級,改造老化、故障頻率高的區域站,提高設備可用性和服務能力;在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重點防護防御區,氣象服務重點區、人口密集區等加密建設氣象自動站和氣象實景監測站,增加小尺度天氣系統監測設備,加入省龍卷風監測網,提高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發展觀測智能化,加強與三防、水文、環保等部門數據資料實時共享,充分應用社會化觀測資源,實現局地氣象災害的在線監測。建立信息化的裝備保障業務,完善氣象技術裝備運行的在線監控報警和快速反應機制。
2.完善生態氣象監測體系建設
發展面向生態建設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效益評估和公眾服務,提升都市生態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增強市民生態氣象理念和意識;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建設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提升對森林、河流水庫、農田等生態區域的氣象和重污染天氣監測能力;提升霧霾在線連續觀測能力,增強重污染天氣分析和決策輔助能力,為番禺空氣污染控制和空氣質量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3.努力提高精細化預報預警水平
以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為基礎,加強數值預報釋用技術應用,建立以精細化格點預報為核心的現代化預報業務體系。開展連續、滾動的暴雨、強對流(雷雨大風、龍卷風等)等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開展分鎮街預警。研究災害性天氣時空特征和預警發布指標、氣象災害風險致災閾值、氣象災害風險等級劃分指標等,建設氣象數據與災情數據相融合、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相結合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業務,進一步提升城市內澇、地質災害、森林火險等專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積極推進氣象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延伸。
(三)聚焦共享善治,大力加強氣象服務惠民力度
1.創新氣象服務多元化提供機制
豐富氣象服務產品供給方式,加強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方式的綜合應用,實現微信、微博、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提供渠道的個性服務,構建時空精細化、多要素、無縫隙的氣象服務基礎數據云平臺,建立智能化服務引擎,建設用戶請求精準響應、渠道產品自動適配的一體化氣象服務系統。
2.強化面向重點行業的氣象服務
提升氣象服務“三農”能力,完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物候觀測和農田生態監測網,拓寬農業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渠道,應用互聯網、手機APP、大喇叭等技術手段,深入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加強交通氣象服務,建立和完善交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加強對大霧、強風、強降雨、雷電、能見度等氣象條件的監測分析和預報預警;聯合旅游部門加快建設旅游景區氣象觀測系統,開展旅游天氣預報。開展旅游氣候資源普查和重點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3.提高氣象知識科普水平
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推進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和氣象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以社區(村)、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為主體,開展各種形式的應急演練和科普活動,增強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與社區、學校、工廠共建氣象科普示范站和示范園區,建立互聯合作協助機制。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數字氣象科普精品,提升公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保護意識,創建獨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科普基地。
(四)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高氣象管理法治水平
1.加強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機制
加強對氣象服務行業的指導和監管,依照氣象服務行業標準和服務質量評估標準,定期向社會公布氣象服務市場主體執行標準、遵守法規、誠信經營、產品(服務)質量等情況;加強對氣象服務市場主體的誠信管理,建立以“黑名單管理制度”、“信用分類監管制度”、“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制度”和“退出管理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市場主體誠信體系。
2.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氣象行政管理體系,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規劃保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雷電災害防護、氣象災害防御、行業氣象發展等社會公共事務的監督管理,確保公眾得到權威、專業的氣象服務。推進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高審批效率。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宣傳,普及氣象法律法規知識。
四、重點項目
(一)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和番禺科普館工程項目
在番禺兒童公園建設一個包括國家標準地面氣象觀測場、城市氣候觀測場、大氣灰霾觀測場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監測能力較強、資料數據較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站,為提高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防御氣象災害、適應氣候變化、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
在番禺兒童公園建設一座涵蓋氣象、天文、地震、消防、民政等內容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科普館,為番禺區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綜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市民的綜合科學素質。
(二)番禺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加快推進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依托番禺區應急指揮系統,進一步拓寬全區應急指揮系統的覆蓋面,強化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有效整合全區各部門信息資源,實現公共資源信息互通、共享。遵循“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權威發布、縱向到底”的原則,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建設,強化“五區六崗”區劃功能、實現“平應結合”,落實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報得早、審得快、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著力解決預警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三)精細化預報與預警系統
通過建設基于WEB方式的業務平臺,開展格點預報及數據自動訂正,發展分辨率到小時級和公里級的實時分析、短臨預報和中短期預報,可實現3-6小時、分辨率為1-3公里的格點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的制作、編輯、自動生成和一鍵分發以及分鎮街預警信號在各類傳播渠道的一鍵發布;開展連續、滾動的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精確格點預警,完善無縫隙集約化氣象預警體系。同時,該平臺還可實現業務流程監控、氣象設備監控與產品展示、決策服務產品制作與分發、氣象服務記錄以及其他輔助工具(常用資料查詢、歷史上的今天、天氣檔案存儲、臺風距離計算器、風向風速換算器、日歷查詢等)。
(四)城市防災減災及公共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
建設分鎮街預警的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平臺,提高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建設城市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一體化平臺,內容包括:直通網格預警服務系統,重點加強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形成覆蓋不同地域、面向不同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立體網絡;氣象信息發布傳播渠道建設:在保持傳統渠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微信、微博、“番禺天氣”APP等新媒體渠道,提高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使全區市民至少能通過一種手段獲取氣象信息,在城鎮顯著位置、交通樞紐、公共活動場所、重點工程所在地、應急避難場所以及氣象災害易發區域等地方,建設信息發布電子顯示屏與大喇叭廣播系統;建設氣象防災服務公共產品庫,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更具個性、更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
建設大氣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平臺,完善大氣成份監測站建設,優化灰霾監測預警系統,提升霧霾在線連續觀測能力,提高灰霾預報預警水平,為大氣污染防治、應急減排、城市規劃、工業布局等提供決策支持;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建設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提升對森林、河流水庫、農田等生態區域的氣象和重污染天氣監測能力。
(五)自動氣象觀測網升級
在目前自動氣象站5km*5km布點的基礎上,加大氣象災害易發區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區的監測站密度,平均分布密度達到3km*3km,重點區域達到1km*1km;優化升級站網布局,將觀測數據網絡傳輸帶寬由50M提高到100M,將自動站監測要素從現有的4要素增加到6要素,改造老化、故障頻率高的區域站,提高設備可用性和服務能力;推動氣象實景監測網建設,實現觀測實景與氣象數據融合應用,增加小尺度天氣系統監測設備,加入省龍卷風監測網,提高突發和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
(六)“互聯網+氣象服務”工程
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整合氣象與高影響行業數據,推進氣象與應急、交通、水務、教育、國土、環保等部門的數據共享交換與融合應用,打造番禺“互聯網+氣象服務”綜合系統,構建智能集約的城市氣象服務系統和協同高效的氣象災害防御聯動平臺。建設氣象云支撐平臺、多源數據并行處理集群等,提升業務服務處理能力,實現氣象服務的個性化、智能化、精細化和專業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番禺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是指導全區今后五年氣象現代化建設、氣象改革與創新工作的重要依據,各有關單位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科學部署,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分解落實規劃目標指標和年度計劃,從組織和制度上切實保證把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大投入力度
做好本規劃與番禺區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將氣象發展規劃納入《廣州市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完善雙重管理體制和相應的資金渠道,建立健全與中央、地方氣象發展相適應、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各有關部門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從計劃、資金、土地等方面予以保障。
(三)強化項目支撐
以規劃帶動項目建設,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確立規劃對重點項目布局的指導作用,科學謀劃重點項目。把重點項目納入區政府重點項目庫,依據規劃有序推進氣象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強化氣象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規范建設程序。
(四)強化監督評估
在區政府的組織領導下,番禺區氣象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檢查規劃落實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效果,做好各項工作和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工作,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建立規劃工作目標落實責任制,加強考核。
番禺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投資概算表
備注:第1、2項已在十二五期間立項,在十三五期間實施。第3-6項投資估算合計4000萬元。
番禺區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具體指標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