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活動時間 | 活動名稱 | 活動內容 | 受惠人數 |
1 | 2022.9.28 | “傳承沙灣非遺·傳播家鄉文化”沙灣第二屆非遺進校園系列文化活動——2022年“我們的節日·重陽”暨小手牽大手敬老活動(線上+線下) | 為切實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推進非遺文化傳承傳播工作,同時弘揚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舉辦“傳承沙灣非遺·傳播家鄉文化”沙灣第二屆非遺進校園系列文化活動——2022年“我們的節日·重陽”暨小手牽大手敬老活動,一方面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向居民們展現了沙灣非遺文化的魅力,使非遺傳承觀念深入人心;一方面也讓老年朋友們提前度過了一個暖心愉快的重陽節日,有效營造了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 | 5萬人次 |
2 | 2022.10 | 聽故事 知民俗 品番禺第十期——番禺大石的“寶”:燈芯草 | 本欄目每月推出一期,每周在番禺電臺播兩次,共播出8次,以音頻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讓讀者們更好地了解一代宗師黃嘯俠的生平、歷史、拳法等黃嘯俠武術文化,加深對番禺的感情。 | 4.5萬人次 |
3 | 2022.9.21-9.22 | 《誦讀》專欄第96期——句句有梗,一口氣讀完10000年中國藝術史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意公子的《大話中國藝術史》,本書從原始社會的陶器說起,內容涵蓋了陶器、玉器、青銅器、草書、行書、山水畫、工筆畫等多種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時間跨越了秦、漢、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個時期。 | 1萬人次 |
4 | 2022.10.5-10.6 | 《誦讀》專欄第97期——有一種特殊氣質,百年如一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新華社“國家相冊”欄目組的《紅色氣質》。本書依托中國照片檔案館獨家收藏的珍貴照片,以獨特視角深情講述照片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人與事,透過這一張張質樸、感人的“家國畫像”,回顧著中國共產黨一個世紀以來,從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走過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的信仰與追求、責任與擔當、氣質與情懷。 | 1萬人次 |
5 | 2022.11.4 | “羊城之夏”2022廣州市民文化季——“禮贊黨的二十大 起舞向未來”廣州市第七屆廣場舞大賽(線上+線下) | 為進一步豐富廣州市民的群眾文化生活,展示蓬勃向上生機怏然的社會風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舉辦“羊城之夏”2022廣州市民文化季——“禮贊黨的二十大 起舞向未來”廣州市第七屆廣場舞大賽線上展播,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舞形式記錄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彰顯嶺南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賽從10月9日開始征集作品,經過緊密籌備及一系列的拍攝及后期制作,于10月30日晚在線上展播,11月4日對視頻進行評比。 | 163.7萬 |
6 | 2022.11 | 聽故事 知民俗 品番禺第十一期——麥華三的書法人生 | 本欄目每月推出一期,每周在番禺電臺播兩次,共播出8次,以音頻的方式,講述麥華三的生平、書法藝術和成就等,讓讀者們更好地了解一代宗師書法大家麥華三的故事。 | 4萬人次 |
7 | 2022.10.28 | 《禺城學堂》:紅色革命故事——《八年的潛伏》 | 本期講座邀請了革命先輩后人許星威為讀者講解石碁鎮塱邊村的革命故事。 | 1.46萬人次 |
8 | 2022.10.19-10.20 | 《誦讀》專欄第98期——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們的追夢人生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希望之光——時代楷模張桂梅的故事》。該書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新華每日電訊》社共同編寫,收錄了張桂梅與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孩子、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師生工作和生活中的76個感人故事、108幅插圖。 | 1萬人次 |
9 | 2022.11.2-11.3 | 《誦讀》專欄第99期——在最美花間詞中尋覓共情的人生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家、評論家劉瓊的散文集《花間詞外》。有別于單純書寫“花間詞”的詩詞欣賞,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圍繞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十5二種“花”意,每篇都以一句古詩詞“花”為主題引入,探尋花中的日常感受與思考,探尋生命的本真。 | 1萬人次 |
10 | 2022.11.16-11.17 | 《誦讀》專欄第100期——修己以安人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92歲的智慧老人許倬云的著作《往里走,安頓自己》。92歲高齡的許倬云,是學貫中西、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他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人生感悟,集成作品,想借這部作品與年輕人溝通,或者是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往里走,再安頓自己,再安世界。 | 1萬人次 |
11 | 2022.12.17 | 廣州非遺在社區 | 何以沙灣,何以非遺?——廣州首個非遺實景解謎活動,探索800年古鎮非遺傳承奧秘 | 本次“何以沙灣 何以非遺”——古鎮非遺探秘尋蹤之旅的成功舉辦,更是對沙灣非遺在社區模式的一次跨越式創新,是一種人與非遺、文化空間的全新互動形式,以此為媒介,既講好了沙灣故事,帶來有利于傳統文化知識傳播、價值傳遞的新方式,又讓沙灣非遺的展示方式出新意,提高公眾認知度。 | 14萬 |
12 | 2022.12 | 聽故事 知民俗 品番禺第十二期——秋風起,食臘味 | 本欄目每月推出一期,每周在番禺電臺播兩次,共播出8次,以音頻的方式,講述廣式臘味的歷史、風味、制作技藝等,讓讀者們更好地了解廣式臘味的文化。 | 4.5萬人次 |
13 | 2022.11.30-12.1 | 《誦讀》專欄第101期——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館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由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霍吉淑親自撰寫的美麗而全面的中國歷史導論——《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為早期中國、帝國時代、帝王文人商賈、元明之際、清王朝、現代中國,共六個大章,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歷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拉近與我們的距離。徜徉其中,猶如穿越中國上下五千年時空隧道。 | 1萬人次 |
14 | 2022.12.14-12.15 | 《誦讀》專欄第102期——嶺南人舌尖上的文化傳承 | 本期《誦讀》為您推薦“用美食講文化”的一本書《嶺南飲食文化》。《嶺南飲食文化》共分九個部分,有對于飲食習慣的把握、對于歷史地理的認識,對于民俗民風的介紹,也有對于社會文化的看法,既不拘泥于寫史的文章傳統,也不會流于世俗的油滑。 | 1萬人次 |
15 | 2022.3-2022.12 | 第四屆“番圖美術創作大賽” | 區圖書館以番禺區圖書館新館的人文建設、大灣區紅色故事、番禺非遺文化、奧運為主題,舉辦了第四屆番圖美術創作大賽。 | 13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