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2021年病媒生物密度監測報告
按照廣州市疾控中心下發的《廣州市病媒生物監測實施方案》以及《廣州市白紋伊蚊監測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本區實際,聯合區蚊媒應急控制隊伍、有關鎮街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在轄區內進行病媒密度監測。現將監測結果報告如下:
一、監測工作開展情況
為掌握病媒生物的種類、分布和數量動態變化,為預測預報、處理應急事件、分析病媒生物種群數量變化與相關病媒生物傳染病的關系和制定科學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據,番禺區疾控中心組織區蚊媒應急控制隊伍開展了四害密度監測。同時,組織各鎮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布雷圖指數監測,組織區蚊媒應急控制隊伍每周到各鎮街進行誘蚊誘卵器指數指數監測。
二、監測結果
(一)鼠密度:采取捕籠法監測鼠密度。本年布放有效籠數510個,捕鼠數18只,捕獲率3.50%,較去年(4.31%)有所下降。主要鼠種為褐家鼠16只(占88.89%),黃胸鼠2只(占11.11%)。出現3個密度小高峰,分別在6月、9月和11月,其余消長趨勢無明顯變化。見圖1。

(二)成蚊密度:使用誘蚊燈法監測。全年共放72燈次,捕蚊總數493只,蚊密度為6.85只/燈,較去年(11.58只/燈)下降明顯。主要成蚊種類為:致倦庫蚊占71.60%,白紋伊蚊占28.40%。由圖2可見,蚊媒密度消長趨勢較明顯,密度高峰主要分布在4-6月和11月,與本年夏秋季雨水較多、溫度較高、氣候回暖,適合蚊媒繁殖等因數有關。

(三)蠅密度:采用籠誘法。全年共捕放24籠次,捕蠅數76只,蠅密度3.17只/籠,較去年(3.25只/籠)有所下降。主要的蠅種為棕尾別麻蠅(71.43%),家蠅(22.78%),大頭金蠅(3.90%),市蠅(2.60%)、銅綠蠅(1.30%)。與去年類似,本年度監測的蠅密度曲線高峰出現在6月和9月。曲線見圖3。

(四)蟑螂密度:采用粘捕法。全年回收蟑螂盒356張,捕獲蟑螂總數710只,蟑密度為1.99只/張,較去年(2.38只/張)有所下降。其中德國小蠊所占比例最大為99.30%,美洲大蠊占0.70%。除2月和12月密度稍低外,其余月份無明顯變化。見圖4。

(五)布雷圖指數:全年居民布雷圖指數月平均為3.85,比去年(3.74)有所上升。其中1月布雷圖指數最低,為1.01;8月份的布雷圖指數最高,為7.06。詳見圖5。

(六)誘蚊誘卵器指數:全年平均指數為8.86,較去年(7.54)有所上升,其中1月指數最低,為1.98,6月份最高為14.77。有明顯的季節消長。詳見圖6。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