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番禺調查隊
2013年3月
201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發展道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狠抓各項經濟社會工作。全區迎來經濟穩定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環境不斷優化、社會更加和諧的良好局面。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據初步統計,全年番禺區生產總值1369.42億元,增長11.6%[注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5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39.31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76.52億元,增長11.7%。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70.8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比重由2011年的4.0:40.9:55.1調整為3.9:39.4:56.7。按常住人口計算,預計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919元,折合12209美元[注2]。
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至年底,全區工商注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共14.41萬戶,從業人員45.31萬人,注冊資金310.70億元,分別增長4.0%、4.5%和6.8%。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年末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53.59萬人,增長6.0%。全區參加各類社會養老保險的16周歲以上城鄉居民有29.46萬人,城鄉居民參保覆蓋率達93.86%,其中35周歲以上城鄉居民實現全員參保,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100%。養老金待遇不斷提高,目前全區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2373元,農民每月領取130至1126元不等的基本養老金。全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746人,下降0.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0.4%,下降0.1個百分點;全年推薦安置失業就業人員3775人,失業人員就業率為83%。年末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52.27萬人,覆蓋率達99.99%。
電力供應平穩增長。全社會用電量89.46億千瓦時,增長4.8%;其中,工業用電量55.62億千瓦時,增長2.2%;生活用電量20.96億千瓦時,增長8.5%。
二、農業
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平穩發展。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機械化、標準化和科技化,傳統型農業逐步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全年農業總產值89.07億元,增長3.5%。其中:種植業產值44.88億元,增長4.0%;畜牧業產值11.33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30.03億元,增長4.2%。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02萬畝,增長0.2%;甘蔗種植面積 7.94萬畝,增長8.2%;蔬菜種植面積26.61萬畝,下降9.0%;水果種植面積3.76萬畝,下降3.5%;花卉種植面積11.39萬畝,增長2.8%。
全年糧食產量3.54萬噸,下降0.6%;甘蔗產量67.41萬噸,增長8.9%;蔬菜產量45.23萬噸,下降4.4%;水果產量9.37萬噸,增長1.5%。
全年肉類總產量5.14萬噸,下降0.2%;生豬出欄量22.72萬頭,下降1.3%;牛奶產量0.46萬噸,下降17.2%;水產品總產量22.42萬噸,增長2.1%。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回升。2012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 1923.47億元,增長15.5%。產銷銜接良好,工業產品銷售率 9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注3]1671.05億元,增長16.9%;其中:“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84.31億元,增長15.4%;股份企業工業總產值505.15億元,增長19.1%。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總產值796.90億元,增長15.3%;重工業總產值874.15億元,增長18.4%。
五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全年規模以上電氣機械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4.08億元,增長22.8%,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2.3%,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成熟的電梯關聯配套生產凸顯優勢,拉動全區通用設備制造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300.97億元,增長29.1%。
工業經濟效益略有下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2.87億元,增長3.0%;實現利稅總額78.36億元,增長3.2%;實現利潤總額46.51億元,下降2.0%。虧損企業虧損額16.15億元,增長12.7%;企業虧損面達到21.3%,增加2.8個百分點。
建筑業總產值大幅下降。全年全區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下同)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2.52億元,下降35.3%;建筑安裝工程量31.82億元,下降36.0%。完成竣工產值19.35億元,下降27.4%。房屋施工面積132.25萬平方米,下降34.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注4]395.36 億元,增長12.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97.15億元,增長 31.5%;新建和擴建投資143.03億元,下降5.3%;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54.80億元,增長8.8%。
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97億元,增長1.6倍。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3.91億元,增長15.3%;其中,工業完成投資83.91億元,增長15.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10.48億元,增長11.3%。三次產業投資額的比例為0.3∶21.2∶78.5。
從投資行業看,制造業投資78.23億元,增長9.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31.73億元,增長7.9倍;批發和零售業投資20.92億元,增長11.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5.68億元,增長3.2倍 。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平穩發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4.31億元,增長15.2%;其中:批發零售業692.11億元,增長15.6%;住宿和餐飲業152.20億元,增長13.7%。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844.34億元,增長20.3%。
大型商貿項目不斷進駐我區,各種業態商業共同發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的市場銷售格局。全年商品銷售額超億元企業有125家。城鄉集市貿易市場商品豐富,成交額超億元的大型集市貿易市場有8個。
六、對外經濟
全年商品進出口總額187.79億美元,增長2.9%。其中,商品出口總額118.45億美元,增長6.8%;商品進口總額69.34億美元,下降3.1%。
全年一般貿易出口額30.04億美元,下降0.3%,占全區出口總額比重的25.4%,比2011年下降1.8個百分點。出口到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商品總值分別增長20.8%、14.6%、6.0%。
全年新簽三資企業項目為121個,增長9.0%,合同利用外資4.71億美元,增長0.6%,實際利用外資4.54億美元,增長15.5%。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年末機動車擁有量37.24萬輛,其中:汽車28.15萬輛,摩托車9.09萬輛。年末公路通車里程10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9公里,一、二、三、四級公路分別為158公里、165公里、356公里、215公里。年末公路橋梁286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橋梁75座(上述數據不含東涌、大崗、欖核三鎮)。
全社會貨運量0.27億噸,下降0.6%,貨運周轉量13.37億噸公里,下降0.3%;客運量3.06億人次,增長8.8%,客運周轉量29.79億人公里,下降2.2%。港口吞吐量664萬噸,下降14.9%。
全年郵政業務收入1.33億元,下降2.0%。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0.69億元,增長3.2%。年末,全區程控電話用戶69.49萬戶,增長1.5%;移動電話用戶240.59萬戶,增長12.1%;互聯網寬帶用戶39.18萬戶,增長6.3%。
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達2200.35萬人次,增長12.3%,實現旅游總收入105.12億元,增長17.3%。
八、財政、金融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9.96億元,增長12.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9.97億元,增長23.1%。一般預算內可支配財力120.39億元。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982.18億元,比年初增長11.2%;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149.20億元,比年初增長5.7%。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全年開發重點科技項目20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7家,新認定民營科技企業42家;全年共鑒定科技成果8項,推廣及應用科技成果21項;全區受理專利申請4918個,批準專利授權3449個(上述數據不含東涌、大崗、欖核三鎮)。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年末已取得專業技術職稱人數5.25萬人,其中:高級職稱0.28萬人,中級職稱1.55萬人,初級職稱3.42萬人。
堅定“上品教化”理念,教育事業優質發展。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修訂完善《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番禺區接受義務教育暫行辦法(試行)》實施細則,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讀公辦學校問題。積極推進“電子書包”項目,推行基于網絡的雙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新增6所公辦鎮街中心幼兒園,投入約3000萬元資助150所民辦幼兒園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廣東二師附中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年教育支出25.49億元,增長30.7%。全區共有幼兒園332所,在園幼兒7.40萬人,增長2.8%。普通小學160所,在校學生13.07萬人,增長0.3%。普通中學66所,在校學生8.59萬人,下降2.2%;其中,高中3.0萬人,初中5.59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1.25萬人。目前,我區有廣州市規范化學校174所。
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9%。全區報考普通高考人數10279人,其中:普通高校上線人數9567人(未含非師范藝術類的上線人數),上線率達93.1%;錄取總人數9594人,錄取率達93.3%,比2011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本科生4633人,專科生4961人。
十、文化和衛生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成功舉辦第五屆番禺旅外鄉親懇親大會、中國(廣州)星海國際合唱錦標賽、番禺區對口幫扶五華縣扶貧成果文藝創作采風活動,積極開展“開心廣場?百姓舞臺”、“我們的節日”、“南粵幸福活動周”等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間;公共圖書館1間,藏書60.51萬冊;博物館2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全區共有23個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總面積35.1萬平方米,其中區級以上文化廣場6個,鎮街級以上17個。鎮文化站19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4個,省一級、二級文化站5個。
醫療衛生事業繼續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100%實施國家基本藥品制度。新增19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市民群眾看病人均處方費下降34%、門診藥費下降29%。新農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年最高限額提高到35萬元。繼區中心醫院后,區中醫院成功創建國家三甲醫院。全區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488個,醫療病床6337張,衛生人員12706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3736人,注冊護士4026人。
十一、環境保護
加大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全區有監測站1個,環境監測人員35人,全年總投資1283萬元,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31個,加強了對沙灣滴水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全區汽車尾氣達標率為91.8%;區域環境噪聲平均54.9分貝,下降0.1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平均68.5分貝,下降0.9分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58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8%,比2011年降低0.3個百分點。
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和“創衛”、“創文”國家復檢。以“三打兩建”為抓手,大力整治城市“六亂”,改善和整治城區市容環境,全年共處理各類違章違法案件20.52萬宗,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51萬宗,辦結率達99.5%。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年末全區戶籍人口[注5]101.54萬人,比2011年末增加0.68萬人;全區戶籍人口出生率13.22‰,戶籍人口死亡率4.75‰,自然增長率為8.48‰。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據100戶城鎮居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478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7.56平方米;年末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177臺、空調機271臺、家用電冰箱107臺、家用洗衣機106臺、家用電腦121臺、移動電話255部、摩托車86輛、汽車27輛、組合音響60套。據120戶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9906元,增長14.2%;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7.97平方米;年末農村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161臺、空調機203臺、家用電冰箱103臺、家用洗衣機101臺、家用電腦103臺、摩托車121輛、汽車24輛、淋浴熱水器125臺、固定電話機141部、移動電話300部。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213.12億元,比年初增長13.5%。
注:
1.本公報所列2012年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番禺區生產總值、各產業的產值、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則按可比價格計算。本文中的各項增、降速度,除注明外均與上年比較。
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折算成美元,按2012年平均匯率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4.從2011年起,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起點從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改稱為“固定資產投資”。
5.人口數按公安部門總人口統計口徑,未包外來人口。
6.除注明外,文中所列數據包含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三鎮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