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統計局
2024年4月
2023年,番禺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舉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經濟大盤承壓之下平穩向好運行,經濟韌性和活力凸顯,積極因素不斷累積,發展動能不斷積蓄,經濟運行持續好轉、總體回升向好,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綜合
根據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6.95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67億元,下降1.0%;第二產業增加值1050.83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778.45億元,增長3.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36.8:61.9調整為1.3:36.7:62.0。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1.6%和48.7%。
全區“3+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977.61億元,增長6.9%,占全區GDP的比重為34.1%。其中: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25.8%、6.1%和0.3%,合計占GDP比重為18.6%。全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985.09億元,增長1.3%,占全區GDP的比重為34.4%。
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82.29萬人,城鎮化率為90.81%。戶籍人口120.52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2.8‰,戶籍人口死亡率5.0‰,自然增長率為7.8‰。在冊登記來穗人員189.04萬人,其中居住滿半年以上來穗人員161.29萬人。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40億元,增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04億元,增長14.0%。稅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征)415.95億元,增長23.0%。
年末全區工商注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共38.70萬戶,增長13.9%;注冊資金19409.16億元,增長233.4%。全社會用電量151.29億千瓦時,增長8.0%。第一產業用電1.21億千瓦時,增長10.5%;第二產業用電45.28億千瓦時,增長5.2%;第三產業用電64.66億千瓦時,增長11.7%。工業用電47.25億千瓦時,增長4.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0.14億千瓦時,增長5.5%。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86億元,增長0.2%。其中:種植業產值19.87億元,下降2.2%;漁業產值39.31億元,增長2%;畜牧業產值1.23億元,下降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38億元,增長15.6%。
我區立足于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和大都市近郊區位優勢,形成以“水產養殖+花卉種植+蔬菜種植”為主體,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同步發展的現代都市農業體系。2023年,我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為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漁業是我區農業的第一大行業,產值占比超五成。蓮花山漁港是我區集養殖、加工、營銷、休閑為一體的都市現代漁業產業鏈建設,2023年獲評“全國文明漁港”稱號。我區全年漁業累計產量130010噸,增長0.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和產值分別完成60842噸、25.1億元,分別增長2.6%和2.7%;觀賞魚產量1024.8萬條,增長13.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工業總產值3321.94億元,增長10.6%;工業增加值913.60億元,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37.40億元,增長12.0%;其中:內資企業工業總產值2136.09億元,增長16.7%;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269.80億元,增長3.1%;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531.51億元,增長0.2%。
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制造業五大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78.22億元,增長16.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7.6%。其中:汽車制造業產值1315.37億元,增長33.3%。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情況表
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31.76億元,下降0.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1.7%。其中:產值超1億元的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63.28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77.01億元,增長4.4%,其中利潤總額102.47億元,下降4.7%。
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下同)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13.07億元,增長9.7%;其中:建筑工程產值556.77億元,增長9.9%;安裝工程產值47.89億元,增長9.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2.4%,民間投資增長1.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下降100%,第二產業增長29.7%,第三產業增長7%。按投資性質分,新建和擴建投資下降0.5%,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2.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4%,其他投資下降52.7%。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7.91億元,增長4.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1038.50億元,增長0.6%;住宿和餐飲業279.41億元,增長20.4%。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79.35億元,增長9.5%。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汽車類零售額下降7.1%,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6.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8.3%,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9.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下降13.1%。
六、其他服務業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1065.96億元,增長1.5%;營業盈余33.94億元,增長3.2倍;稅金及附加6.39億元,增長19.8%;應交增值稅19.03億元,下降7.5%;應付職工薪酬213.89億元,增長4.9%;期末用工人數14.55萬人,下降1.8%。分行業看,文化體育娛樂業營業收入58.06億元,增長166.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162.70億元,增長11.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24.50億元,增長8.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82.32億元,下降2.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453.59億元,下降10.0%。
七、對外經濟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163.9億元,下降6.3%。其中:出口總值712.8億元,下降7.6%;進口總值451.2億元,下降4.1%。新批三資企業項目為484個,增長44.1%;合同利用外資6.50億美元,下降45.7%;實際利用外資2.96億美元,下降53.5%。
八、交通和郵政
年末機動車擁有量30.74萬輛。年末公路通車里程47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79公里,一、二、三、四級公路分別為171.87公里、74.03公里、90.17公里、37.95公里。年末公路橋梁355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橋梁32座。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726萬噸,增長25.1%,貨物運輸周轉量19.29億噸公里,增長18.0%;客運量1.26億人次,增長1.2%,旅客運輸周轉量12.07億人公里,增長9.9%。港口貨物吞吐量1708萬噸,增長15.0%。
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22億元,增長20.4%。完成郵政函件業務量531.33萬件,訂銷報紙業務量1089.26萬份,訂銷雜志業務量48.74萬份,包件業務量3518.23萬件,特快專遞業務量966.78萬件。
全區接待旅游總人數5435.84萬人次,增長92.1%;旅游總收入521.13億元,增長121.5%。
九、金融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5262.75億元,比年初增長12.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496.13億元,比年初增長4.4%。
十、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全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705元,增長5.7%;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1569元,增長5.9%。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089.61億元,比年初增長13.3%。
年末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92.76萬人,增長6.3%;參加失業保險85.32萬人,增長6.8%;參加工傷保險93.48萬人,增長6.7%;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03.59萬人,增長3.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總數為1.87萬人,再就業人數1.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57.6%。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15.70萬人,下降2.9%;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2.29萬人,增長1.5%。2023年度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學生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39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920元;其他參保人員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52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790元。全區每萬名城鎮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3391元,比上年提高5元;8.21萬人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區幼兒園362所,在園幼兒9.13萬人。普通小學143所,在校學生18.47萬人,畢業生2.48萬人。普通中學82所,在校學生8.65萬人,畢業生2.6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1.08萬人。全區有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15所,其中:公辦學校175所,民辦學校40所。全區報名普通高考人數1.28萬人,普通高考錄取人數1.18萬人,錄取率為92.14%。
年末高新技術企業1936家,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市級304家、區級9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專利授權量16794個,下降21.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064個,增長39.5%。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已建成行政村(居)文化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75個,文化館總分館27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6間、其他合作分館9間;博物館6間,其中:公辦3間、民辦3間;公共圖書館總分館51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8間、其他合作分館31間;藏書231.46萬冊。全區共有21個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總面積33.27萬平方米;鎮街文化站有16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5個,省一級文化站1個。全區有5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末全區各類衛生醫療機構883個,醫療病床7453張,衛生人員1848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6197人,注冊護士7128人。
全年舉辦區級群眾體育賽事23項次,參加人數1.5萬人次。番禺籍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獲金牌3塊、銀牌2塊、銅牌1塊;全國比賽獲金牌16塊、銀牌6塊、銅牌7塊;省比賽獲金牌76塊、銀牌58塊、銅牌41塊;市比賽獲金牌202塊,銀牌165塊、銅牌140塊。
十三、環境保護
年末全區有環境監測站1個,環境監測人員47人。完成新建污水主管網113公里,全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8.0%,提高0.9個百分點。
全年汽車尾氣達標率99.6%,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5dB(A),增長0.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有318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7.1%,PM2.5年均值為22微克每立方米,增長4.8%。
全年共限改、制止各類違章違法案件10.35萬宗;實施行政處罰8248宗,其中:處罰市容環衛類案件7690宗,建設工地管理類案件188宗,建筑廢棄物排放運輸管理類案件166宗,其他案件204宗;清拆違法建設面積215.21萬平方米。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番禺統計年鑒》為準。
2.本公報地區生產總值(GDP)、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單位)。
4.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統計標準為: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
5.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統計標準為:住宿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
6.規模以上服務業范圍是:(1)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2)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3)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7.“3+5”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產業領域產業。
8.本公報中對外經濟、交通、郵電、旅游、財稅、金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人口、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數據取自相關部門統計數據。
9.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