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在廣州市番禺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廣州市番禺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江奉新
各位代表:
受區政府委托,現就我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3年計劃安排草案向本次大會報告,請予審議。
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區為總目標,以“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番禺”為核心任務,堅持穩中求好、穩中求快,強力推進“三個重大突破”,經濟社會朝著預期方向發展,較好完成了區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預期目標任務。
(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增長速度逐季趨升。我區通過“五個一批”、暖企業、提速投資等系列強有力措施,GDP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別增長7.5%、8.3%、9.8%,預計全年完成1350億元,增長12%,增速與預期目標持平。
經濟發展質量繼續提升。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9.96億元,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906元,分別增長11.8%、14.2%,分別比預期目標高0.8個、2.2個百分點。就業形勢好,全年城鎮登記失業率0.5%,完成控制在3%以內的預期目標。糧油和菜籃子產品保障有力,食品保持安全,物價保持平穩。節能減排成效較好,預計全年萬元GDP能耗下降4.5%,完成預期目標;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520.3噸、氨氮165噸、二氧化硫250.4噸、氮氧化物197.1噸,超額完成市的任務。
經濟發展后勁保持強勁。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快推進“三個重大突破”,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結構優化,提升了經濟發展后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95.36億元,增長12.3%,高于增長11%的預期目標。“三個重大突破”項目完成投資254.2億元,其中,黃欖干線、興業大道等 47個戰略性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18.9億元,自主品牌混合動力轎車、萬達廣場等48個戰略性主導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32.8億元,先進制造業基地、番禺節能科技園等15個戰略性發展平臺項目完成投資102.5億元。區重點項目投資175.4億元,其中,省市重點項目投資63.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13%,在全市排第3名。
(二)經濟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區域功能轉型升級加快。加快建設廣州南站商務區、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帶(美食集聚區)、萬博-長隆-漢溪商旅圈等大型項目,其中海印又一城等已經營業,廣州南部區域“商核”效應逐步顯現。廣州國際創新城批復為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廣州國際創新城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始修編,大學城提升計劃啟動實施,廣州南部區域“智核”開始顯現。
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年預計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0億元、543億元、757億元,分別增長3.7%、13.5%和11.5%,結構優化為3.7:40.2:56.1。一是服務業較快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開展“廣貨網上行”活動,成功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4.31億元,增長15.2%,略低于增長17%的預期目標。二是工業快速發展。廣汽傳祺首款SUV車型GS5成功下線,廣汽研究院竣工啟用。預計全年工業總產值1970億元,增長15.2%,高于預期目標1.2個百分點。三是農業穩步發展。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觀光休閑農業,海鷗島現代漁業園區評為首批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全年農業總產值89.07億元,增長3.5%,與預期目標持平。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快速。我區被認定為廣東省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區。全區九大科技產業園區有科技型企業1770多家、實現產值約460億元,市級以上科技型企業338家、新增47家,企業研發中心121個、新認定19個。全區專利申請量4918件、增長17.55%,專利授權量3449件、增長25.6%,均居全市第二。
(三)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逐步轉強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改革。一是被批準為國家發展改革試點區,啟動《番禺區發展改革試點規劃》編制,頂層設計我區發展改革試點;二是落實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簡化審批流程,全年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結業務21.4萬宗,群眾評價非常滿意率98.2%;三是全面開展“三打兩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四是開始“三規合一”工作,著力解決土規、城規不相符的問題;五是啟動農村綜合改革,激活農村集體經濟活力。
深化對外開放推動外貿恢復增長。鼓勵外貿企業自主創新和研發設計,委托設計和自主品牌混合生產方式出口、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快速增長,加工貿易產業持續轉型升級,外貿結構持續優化。蓮花山客運港成為全國首批通過世界組織口岸核心能力考核的口岸。全年進出口187.79億美元、增長2.93%,實際利用外資4.54億美元、增長15%。
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深化改革開放,優化了營商、招商環境。全年工商注冊登記戶數增長5.1%,個體私營從業人數增長5.4%;客運量增長11.48%;加強招商選資,引進百度(中國)廣州分公司、中美創新科技園等一批大型項目落戶。
(四)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增強,宜業宜居環境不斷改善
公共設施建設更趨完善。大力建設南大干線、蓮花大道、景觀大道等主干道路,完善區域道路網,加快區內外交通路網互相融合。推進磨碟頭水(船)閘重建、金山湖水庫整治等水利堤圍、水環境整治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火燒崗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舊場整治工程等項目。全年生活污水處理率88.5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7.2平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8天。
智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智慧番禺應用服務體系提高了智慧管理服務城市的水平,電子公務、數字大城管、智慧健康、智慧教育以及民生卡工程等智慧應用項目均取得新進展。加快三網融合先行試點區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技防系統效能提升,全年社會治安視頻監控點達30842個,聯網率95.6%,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刑事破案率20.65%。
城鄉統籌加快建設。一是推進名村創建與美麗鄉村試點。至年底25條市、區、鎮街級試點村選定創建項目272個,已投入資金2.89億元,竣工項目116個。二是推進“三舊”改造。東郊村等舊村改造取得突破,啟動興發商務中心舊鋪舊廠改造,珠江鋼管廠(南區)等18宗舊廠房改造項目獲市審批通過。
(五)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文化體育豐富多彩。文化館(站)評估定級圓滿完成,區文化館評為國家一級館。全年開展群眾文化活動1402場次,參與人數30多萬人次。建設與開放公共體育設施,成功舉辦區第六屆運動會,開展體育活動300多項,參賽人數30萬人次。
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突出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全區已有17個鎮街完成了公辦中心幼兒園的建設任務。穩步推進小區配套學校建設與移交。修訂完善外來工子女在番禺區接受義務教育相關政策,全年接收異地務工人員子女3073人免費入讀公辦學校。
醫藥衛生服務均等化。全區有45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0%實施國家基本藥品制度。全年免費為市民提供11大項37小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費為112例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20.2萬份,建檔率68.97%、增長56.2%;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醫改建檔任務100%完成。
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全年五險參保人次增長8.3%,農村居民參保覆蓋率93.45%,35周歲以上農村居民實現全員參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9%。統一城鎮、農村低保標準至每人每月530元,分別提高10.4%、26.2%。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2373元,提高9%。建成家庭綜合服務中心22間,全年為23萬人提供服務。農村貧困戶幫扶對象全部實現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完成籌建1500套保障房任務。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建成平價商店及專營區18家。
總體看,201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環境,我區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好成績,實屬不易。2013年,我區既面臨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有利發展環境、全面融入廣州都會區新優勢,也面臨國內外環境仍然復雜多變,投資提速難度大、出口增長困難等不利因素。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積極應對。
二、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開局一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關鍵一年,大力建設時尚創意都會區之年。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考慮需要與可能,建議2013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11.5%,農業總產值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萬元GDP能耗下降4.3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為完成上述主要預期目標,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擴內需穩出口,著力培育持續發展新亮點
一是促投資增長提速。強化項目管理,探索多種融資模式,加快推進財政投資項目建設。落實完善民間投資政策,著力解決項目用地、審批等問題,促進民間投資提速。探索綜合扶持政策,多舉措提速重點項目建設,2013年初步計劃安排區重點項目100個,計劃投資224億元,比2012年實際完成數增長33%。二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與社會保障水平,落實消費鼓勵政策,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加快萬博-長隆-漢溪商旅圈、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帶(美食集聚區)、市橋中心城區商圈的建設與提升改造,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營銷,加強與珠三角、港澳的合作,促進華南板塊樓盤居民消費本地化,打造廣州南部時尚消費新增長點。三是抓穩定出口增長。用好用足穩定外貿增長政策,培育服務外包新增長點,組織企業參展搶抓訂單,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穩定外貿出口。
(二)持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加快發展新引擎
以“三個重大突破”為抓手,提高標桿,選準突破口,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一是加快區域轉型升級。重點建設好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國際創新城、萬博商務區等戰略性發展平臺,促進項目進園區、園區進平臺,形成組團式發展平臺,打造多個各具優勢、錯位發展的區域增長極。二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發展平臺與園區,建設時尚創意為名片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商貿會展、生態旅游、專業服務、電子商務等時尚產品、服務為代表的時尚產業。全面鋪開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建設、大學城提升計劃,加快促進科技與金融相結合,推動科技金融創新與產學研協同發展,吸引科技龍頭企業、重大科技項目和高端創新創業團隊落戶,打造創新為核心的創意產業。重點發展廣汽傳祺轎車、廣州番禺通信級塑料光纖等先進制造業,升級改造珠寶首飾、燈光音響等傳統優勢產業,夯實制造業基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建設好海鷗島現代漁業園區,著力打造與都會區相融合、全國標桿性的現代都市農業。三是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強招商選資,制定和完善政策,大力引進總部企業,鼓勵本地企業向總部經濟發展與上市;提升改造與盤活工業園區,既要“騰籠換鳥”,更要引導本地企業就地轉型升級,保障前景好的轉型項目在我區建設。
(三)提升都會區功能,著力實現協調發展新突破
著力提升時尚創意都會區功能,提高承接廣州老城區消費轉移的能力,增強宜業宜居的魅力。一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廣州南站為核心,加快完善蓮花大道、南大干線等橫向骨干路網,全面建設地鐵7號線一期,抓好城際軌道交通及地鐵新一輪規劃協調,推進區內路網與產業基地、功能區域、交通節點等無縫對接,加快將番禺打造成珠三角核心交通樞紐。二是扎實推進美麗番禺建設。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實施主干道路綠化改造,建設森林公園組團的綠色通道。開展番禺湖建設,實施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啟動前鋒凈水廠三期工程,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污染源防治,抓好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和垃圾滲濾液處理擴建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節能減排、“退二進三”工作。穩步推進“三舊”改造。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理念,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構建城鄉一體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三是創新城市管理服務。推進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加快智慧番禺建設,構建智慧番禺立體式服務體系,提升智慧管理服務城市的能力與水平。創新管理方式,培育、規范、發展社會組織,推進城市管理向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共建共享發展。
(四)大力發展民生幸福事業,著力開創和諧發展新局面
以人為本,建設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大力推進文教衛發展。切實抓好重大文化活動,扎實推進星海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新館等建設,培育新嶺南文化示范區;推動學前教育規范普惠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解決區域教育配套問題,完善外來工子女在番禺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加快建設中山二院、何賢醫院、區中醫院、洛浦醫院等項目以及城市社區15分鐘、農村社區30分鐘的衛生服務圈。二是抓好社會保障工作。狠抓城鄉就業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和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繼續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促進農民增收;繼續抓好社保擴面工作,完善特殊群體保障體系及提高保障服務水平;完成好保障房建設任務;落實幸福社區試點創建工作,確保3月前完成2個市級試點創建,年底前通過17個第二批市級試點中期評估。三是著力解決熱點民生問題。圍繞群眾切身利益,加強監管,保障治安、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落實好水電、油氣、教育、醫藥等重點領域價格和收費政策,強化糧油儲備、“菜籃子”工程,保持物價平穩。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釋放改革發展新紅利
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釋放改革紅利,拓展發展空間。一是加快推進發展改革試點。完成《番禺區發展改革試點規劃》的編制,統籌謀劃、頂層推進全區發展改革試點,力爭取得新突破。二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按時完成大部制改革;落實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做好“三規合一”工作,開展協調機制及政策框架研究;推進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簡化用地報批程序。三是深化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及試點工作,健全市場經濟信用制度,打造誠信番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好《番禺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統籌抓好醫改,完善全民基本醫保、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激發國有經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