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在廣州市番禺區第十六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
廣州市番禺區發改局局長 江奉新
各位代表:
受區人民政府委托,現就我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計劃草案向本次大會報告,請予審議。
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全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推進改革創新,狠抓穩增長促發展,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較好(見附表)。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2015年,全區經濟增速逐季加快,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增長7.3%、8.1%、8.3%[1],全年實現GDP1608.78億元、增長8.5%,增速全市排第三位[2]。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建立區領導聯系服務企業工作機制,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新興業態,推進大型工業企業產銷分離。全區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6.42億元、565.21億元、1017.15億元,分別增長2.5%、8.8%、8.5%。積極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生產保持平穩,總產值46.10億元,增長1.1%。
行年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工業總產值2024.19億元、增長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47.14億元、增長9.6%,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產值961.20億元、增長10.8%?,F代服務業較快增長,實現增加值493.22億元、增長7.1%,對GDP的貢獻率34.6%。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全區稅收收入267.30億元(不含海關代征),增長1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4.47億元,增長6.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4.85億元,增長41.2%,其中社會民生支出比重達75.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4655元、27403元,分別增長8.8%和9.4%,與GDP同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0.8%,保持低位運行。萬元GDP能耗預計下降3.88%,氨氮、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499噸、3861噸、8.5噸和40噸,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
發展動力保持強勁。一是投資高位運行。全區固定資產投資579.72億元,增長15.4%。100個區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23.93億元,增長18.0%。二是消費保持旺盛。成功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珠寶文化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0.22億元,增長11.1%。接待旅游總人數3502.4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58.56億元,分別增長16.3%、27.6%。三是外經貿平穩增長。積極發展旅游商品出口和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進出口總值183.37億美元,增長1.2%,其中,出口總值113.44億美元,增長5.8%。實際利用外資3.44億美元,增長20.8%,合同利用外資3.17億美元,增長5.0%。
(二)創新發展扎實推進。
出臺了區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意見,統籌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聚焦創新發展,打造特色創新驅動發展體系。
創新發展全面鋪開。召開區創新驅動發展大會,發布“1+11”創新政策體系[3],簽約16個科技創新項目,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金融支持創新,成立總規模10億元、首期1億元的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并制訂管理辦法,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累計提供200億元授信額度,專利質押融資新增0.5億元、累計規模近3億元。全區上市企業10家,新增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新增19家;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28家,新增58家。落實優秀人才培養資助政策,實施產業提升人才行動計劃。創新招商機制,抓好思科華南總部、IBM產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等項目招商,成功引進中國國際酒類商品交易中心、亞信(廣州)軟件公司、京東電商綜合服務園、幸福運水上飛機、“超谷科技園”等17個優質項目。
科技創新卓有成效。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破世界紀錄蟬聯“六連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191家,新增25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累計孵化企業140家;全區企業研發機構總數158個,其中,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68個,新增9個。全年專利申請量8455件、增長51.7%,專利授權量5370件、增長46.4%,總量均在全市排第三位。
(三)全面深化改革穩步實施。
嚴格對標上級要求,圍繞重點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縱深發展。
經濟社會加快改革。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和新一輪區對鎮街財政管理體制調整,積極化解政府債務。啟動區屬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工作。制定區科技經費管理辦法及系列實施細則。開展了自來水價格改革,推進全區供水一體化。落實清費減負政策,停征減負13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1.3億元。完成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創建任務,榮獲全國農村“三資”監管[4]示范區稱號。穩步實施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全面鋪開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標準化戰略,榮獲“全國嶺南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稱號。全面開展“四個一”示范工程[5]建設,打造番禺特色“兩建”工程[6]。
行政改革逐步深化。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基本完成。完成區民宗局、區審計局、區安監局等試點單位的權責清單編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行政許可事項目錄,對保留事項進行規范和優化。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7],實行商事登記“一口式”和“一表制”全程聯合審批。開發了建設工程項目聯合審批系統,落實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和網上備案制度,進一步健全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穩步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居民辦證制度改革。
(四)城鄉建設管理全面加強。
統籌推進城鄉發展規劃編制,加快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力打造清潔、美麗新番禺。
發展規劃積極推進。抓好區“十三五”規劃綱要及專項規劃的編制,著力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積極爭取將廣州國際創新城、廣州南站商務區等納入上級規劃和國務院泛珠合作發展指導意見,省政府同意泛珠合作固定會址和合作園區落戶廣州南站商務區,成功入選省新型城鎮化“2511”[8]綜合試點區。完成區綜合發展功能片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加快推進城鄉發展規劃編制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穩步實施廣州南站核心區外圍地區、大學城等7大重點區域控規修編。
城鄉一體統籌建設。完善交通設施建設,推進區內地鐵線路納入市新一輪軌道交通規劃,地鐵七號線一期完成土建工程的86%,景觀大橋建成通車,爭取到市對南大干線的資金支持。抓好電力設施建設,建設了一批輸變電工程,積極消除城中村用電安全隱患。統籌推進舊城區、村級工業園的更新改造。全年投入7338.57萬元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創建,第三批9個市級美麗鄉村試點通過市驗收。高標準基本農田首批15100畝建設任務首個通過市級竣工驗收,第二、三批建設任務順利推進。兌現農村留用地60宗、912.08畝,完成儲備用地34宗、1888畝。
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區政務大數據中心,區長專線全年辦理各類案件17萬宗,辦結率98.3%,市民滿意率93.6%。嚴查嚴控違法建設,強化建筑施工監管。全面開展“清潔番禺”行動,強化火燒崗垃圾填埋場運營管理、綜合整治及復綠,構建垃圾分類和收集體系。落實“河長制”,抓好水安全和水污染防治,全年治水投入9.12億元,新建外江堤防達標加固5.09公里、水閘及泵站4座、污水管網14.58公里,整治河涌11.04公里,前鋒凈水廠三期完工試運行。2015年,全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91.2%,提高0.7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295天,增加40天;沙灣、市橋水道水質分別達到Ⅱ類、Ⅳ類標準。
(五)社會民生事業持續改善。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不斷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和民生保障能力,積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成功舉辦第九屆星海藝術節、2015廣東粵曲私伙局大賽、第十五屆龍舟賽等活動,抓好公共文體館所免費開放。推進公共教育服務城鄉均衡一體化,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基建投資完成3.29億元,新、擴建學校26所,校舍9.73萬平方米。區公辦、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率分別為96.6%、75.0%,分別提高2個、11.1個百分點。中考成績保持全市前列,高考上線率再創歷史新高。健全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省市重點學科,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分別以區中心醫院、何賢紀念醫院為牽頭單位組建醫聯體,在區中醫院等實現民生卡自助就醫。區第二人民醫院主體結構已封頂。
民生保障扎實有效。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實現就業專項資金社保補貼、崗位補貼項目一體化。穩步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和政策調整,實現城鄉居民同繳費同待遇。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650元,城鎮“三無”人員[9]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1065元提高至1177元。加強區內、外扶貧幫扶,2015年投入區內扶貧資金1009.41萬元,2013-2015年累計向貴州省獨山縣、梅州市五華縣、增城區派潭鎮投入幫扶資金1.06億元。成立區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成區兒童公園、頤養園何添大樓。創建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示范區、融合示范點,有序推進來穗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300套新開工保障房任務超額提前完成,建成大學城南北區教師公寓。鞏固提升平安番禺建設,深入創建全國安全發展示范區。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機制,推進“食得放心”工程建設,完成新增儲備糧任務,區糧油儲備庫首期擴建工程完工。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年來,全區經濟運行較好,社會民生有效改善,成績來之不易。經過五年努力,區“十二五”規劃確定的26個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除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值、高考錄取人數、年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等6個指標的運行值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其余都已實現。當前,國家、省、市全面推進創新發展,供給側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改革紅利逐步釋放,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減速換檔特征明顯,結構調整陣痛持續。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以下問題:經濟處于爬坡越坎關口,整體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經營成本增大、投資意愿不足,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多,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城區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凸顯,垃圾、河涌等環境治理與群眾期望仍有差距,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增強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認真應對,切實解決。
二、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全面建設時尚創意宜居新區為總目標,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經濟社會協調較快發展。綜合考慮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與“十三五”規劃目標銜接,建議2016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9%,商品銷售總額增長10%[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進出口總值增長2.5%,出口總值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口徑)增長8.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萬元GDP能耗下降完成市下達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為完成上述預期目標,建議重點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力促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強文化體育產業競爭力。加快廣汽乘用車產能(20-35萬輛/年)擴建、廣汽菲克(16萬輛/年)、鞍鋼高強熱鍍鋅線工程等大型項目投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大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力度,抓好重點企業的產銷分離。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水平。抓好節能減排工作。二是增強發展動力。擴大有效供給,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抓好區重點項目、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實施,加快土地儲備、出讓和征地拆遷等工作。2016年,計劃安排區重點建設項目100個,年度投資300.62億元;安排政府投資項目205個,年度投資總規模28.35億元。加快推進省珠寶玉石交易中心、市鉆石交易中心、大羅塘珠寶交易平臺以及海鷗島鄉村生態游、長隆旅游等項目建設,積極舉辦各類節慶展銷活動。繼續推動旅游商品出口和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發展。三是強化企業服務。完善企業數據庫建設,深入開展“五個一批”和“暖企”行動,落實惠企政策和穩增長舉措,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幫助房地產企業化解庫存,整合資源幫助本地優質企業在區內發展壯大。大力支持企業上市和掛牌“新三板”。四是強化招商引資。以萬博商務區和廣州國際創新城為主戰場,以思科華南總部等總部經濟、新業態項目的招商為重點,多措并舉,加強重點產業、樓宇的招商。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貫徹落實好區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意見,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扶持政策體系和指標體系,推動我區依靠創新增長。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成立廣州番禺基金,擴大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撬動社會資金加大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以萬博基金小鎮、特色金融建設為重點,積極爭取市的支持,推進萬博商務區打造廣州財富管理中心核心區,推進全區產業創新。推進省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區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引導鎮村級中小工業園區、創客空間等整合提升,加快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構建“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產業培育體系。全力推進轉型升級,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推動傳統工業智能化升級。強化科技平臺建設和新技術應用,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產業互聯網[11]等新興產業發展。落實知識產權扶持政策,建立專利信息決策服務和市場預警支撐工作機制。深入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標準化戰略,推動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加強高端人才、創新團隊的引進和培育力度,為區域自主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三)全面加快城鄉規劃建設。
全面完成區“十三五”規劃綱要及專項規劃的編制,繼續積極爭取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國際創新城等重大項目納入上級規劃和文件。加快推進土規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配合做好泛珠合作固定會址、合作園區建設。加快完善萬博商務區配套設施。抓好區內軌道交通規劃布點,推進南大干線、光明大橋、金光東隧道等全面開工建設,加快富怡路、市橋立交等交通堵塞路橋節點改造。用足用活“1+3”政策[12],統籌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推進村級工業園轉型升級,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與村集體留用地。強化用電保障,推進一系列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加大水源保護和大氣污染防治力度,謀劃取水口優化整合及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加快蓮花圍、南大圍等30.28公里外江堤圍達標加固建設。制定并實施南粵水更清工作實施方案,完成46.64公里污水干支管網建設,市橋河主干河道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深入開展“清潔番禺”行動和市容環境整治,完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建設。啟動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核發工作,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市級美麗鄉村試點建設,為打造美麗鄉村群奠定基礎。強化智慧城市運行保障,繼續完善“一號通”和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推進民生卡智慧應用。
(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區圖書館新館和區、鎮街、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舉辦好區星海合唱節、第七屆區運會等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快番禺中學擴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深入開展婦幼保健和疾病預防控制。著力抓好就業培訓,推進創業帶動就業。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健全城鄉救助體系,試點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和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深化“平安番禺”建設,建立常態化巡邏防控機制,抓好社會治理綜合整治。實施重大危險源監控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建立安全生產“倒推式”管理制度。繼續抓好區糧油儲備庫擴建和糧油儲備工作,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和責任追究機制。完成住房保障建設任務,穩步推進來穗務工人員公租房建設試點。推進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示范區創建。推進省村居公共服務平臺示范點建設,爭取實現每村居一個公共服務站目標。
(五)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落實改革督查工作制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不斷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縱深推進,推動改革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I建區公共事務決策咨詢委員會并按不同領域設置專業小組。深化財政績效管理改革,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改革國資監管體制機制,實施區屬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進集成服務改革,實施受理與審批相分離,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開發“多規合一”[13]平臺,優化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抓好外商投資企業登記多證聯辦工作。完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出臺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實施細則,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城鎮化綜合改革,推進省新型城鎮化“2511”綜合試點區建設。推進城鄉居民議事協商平臺建設,做好村(居)法律顧問培訓和考評工作。穩步落實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兩建”工作,制定和實施區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劃,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
附表
番禺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2015年完成情況和2016年預期目標
指標項目 | 2015年 預期目標(%) | 2015年完成情況 | 2016年預期目標(%) | |||
增速(%) | 總量 | 增速(%) | 總量 | |||
GDP(億元) | 9 | 8.5 | 1608.78 | 8以上 | 1737以上 | |
農業總產值(億元) | 1 | 1.1 | 46.10 | 1 | 46.5 | |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 | 10 | 9.6 | 1747.14 | 9 | 1900 | |
商品銷售總額(億元) | - | 14.8 | 2551.56 | 10 | 2800 |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14 | 15.4 | 579.72 | 13 | 650 |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 12 | 11.1 | 1030.22 | 10 | 1130 | |
進出口總值(億美元) | 8.5 | 1.2 | 183.37 | 2.5 | 188 | |
出口總值(億美元) | 5.5 | 5.8 | 113.44 | 8.2 | 122.7 |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口徑,億元) | 6 | 6.6 | 84.47 | 8.3 | 87.8 | |
城鄉居民收入(元) |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 8.8 | 44655 |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 - |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4 | 27403 | ||||
萬元GDP能耗下降(%) | 2.5 | 3.88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 |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以內 | 0.8 | - | 3以內 | - |
注:1.我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15年預期目標、完成情況均為實際口徑,2016年預期目標參考市調整為可比口徑。
2.居民收入增速為名義增長速度。
[1]本文表述的增長均指同比增長,即與去年同期對比。
[2]與海珠區并列。
[3]“1+11”創新政策體系:“1”為《番禺區關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11”為細化落實《實施意見》的11項具體扶持政策。
[4]“三資”:農村集體資金、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資源。
[5]“四個一”示范工程:指打造一條誠信商業街、培育一個誠信行業、創建一個誠信商場超市、建設一個誠信農貿市場。
[6]“兩建”工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
[7]“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是指通過“一個窗口受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將由工商、質監、稅務三個部門核發不同證照,改為工商部門核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8]廣東省新型城鎮化“2511”:選擇2個地級市、5個縣區、10個建制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選擇10類項目作為新型城鎮化專項試點。番禺區入選為5個試點縣區之一。
[9]城鎮“三無人員”:生活在城鎮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撫育)義務人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10]為加強計劃管理,與往年比較,增加構成GDP核算的商品銷售總額指標,以逐月監測經濟運行情況。商品銷售包括: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消費用的商品;售給農業、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國民經濟各行業用于生產、經營用的商品,包括售予批發和零售業作為轉賣或加工后轉賣的商品;對國(境)外直接出口的商品。
[11]產業互聯網:通過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尋求全新管理與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出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
[12]“1+3”政策:“1”是《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3”是《廣州市舊村莊更新實施辦法》、《廣州市舊廠房更新實施辦法》和《廣州市舊城鎮更新實施辦法》。
[13]“多規合一”:指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強化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地保護、綜合交通、水資源、文化旅游、社會事業等各類規劃的銜接,確?!岸嘁帯贝_定的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城市規模等重要空間參數一致,并在統一的空間信息平臺上建立控制線體系,以實現優化空間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