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棟梁,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兒童的生存和發展關系著千萬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兒童事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番禺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廣州市番禺區兒童發展規劃 (2001年—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形成政府主導,婦兒工委統一協調、指導,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共同推進我區兒童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格局。
一、經濟社會環境
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51.06億元,比“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高出23.0%,年均增長13.8%。經濟總量在全市十二區(縣級市)中居第四位,增速排名第三位。按常住人口計算,預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8570元,比2006年增長58.4%,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3.17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9.2%。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比2006年增長46.7%,年均增長10.1%。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4905元,比2006年增長57.0%,年均增長11.9%。
2010年,區財政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達19.69億元,比2006年增長95.3%。普通中學64所,在校生8.79萬人,比2006年增長5.3%。普通小學165所,在校生12.86萬人,比2006年增長2.3%。區財政投入醫療衛生經費6.22億元,比2006年增長1.3倍,其中,婦幼保健經費0.12億元,比2006年增長3.8倍。擁有衛生醫療機構494個,衛生部門醫院15間,床位6024張,比2006年增加1087張。每萬人口醫生數由2006年32.58人提高到2010年33.48人;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由2006年52.1張提高到2010年60.17張。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17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0.91平方米。
二、兒童發展規劃實施情況
2010年是我區實施《番禺區兒童發展規劃(2001—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進入關鍵性的最后一年,為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我區加大了對《規劃》重點、難點目標的預警、督查和攻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區婦兒工委組織協調和各成員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區兒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男女平等”、“兒童優先”的社會意識進一步增強,兒童在經濟、教育、健康、法律保護和環境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
2010年番禺區兒童發展規劃監測統計資料顯示,列入《規劃》監測可量化的31項主要指標中,已達標(提前達標)的有28項,占90.3%,未達標的有3項,占9.7%。
(一)兒童與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困難地區傾斜。2010年,全區9個鎮全部成為省教育強鎮。五年來,全區共投入11.40億元對104所學校進行新建或改造,積極實施農村中小學“新裝備”工程,率先基本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在第2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區《傳承民間藝術奇葩—粵劇的調查研究》獲得一等獎,占全省科技創新競賽項目類5個一等獎之一。列入《規劃》教育領域的監測指標均提前達標。
1.高質量、高水平普及學前教育
2010年,我區共有幼兒園328所,比2006年增加9所;在園幼兒6.75萬人,比2006年增加33.7%。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240.11%,遠高出《規劃》目標145.11個百分點,其中,男童、女童分別為241.98%和237.9%。
2.義務教育成效顯著
2010年,我區初中學生毛入學率為148.2%,其中,女生148.1%;初中學生輟學率為0.21%,其中,女生0.2%,遠低于《規劃》目標1.5%以下控制線。初中三年鞏固率98.07%,其中,女生98.12%。全區達到省義務教育規范化標準的學校(含自然過渡的省、市一級學校)180所,占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99.45%。從2008年起,全區公辦學校小學生和初中生全部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3.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發展
2010年,我區普通高中在校生3.06萬人,比2006年增長12.9%。高中毛入學率為103.08%(見圖1),比2006年提高10.98個百分點,高出《規劃》目標13.08個百分點。全區省、市一級學校提供的優質學位占普通高中總學位數的100%,其中示范性普通高中提供的學位數占45.41%。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為86.15%,其中,女生86.13%。普通中學生師比從2006年16.61縮小為2010年13.84。
圖1: 2006年—2010年番禺區高中毛入學率完成情況
4.特殊教育與義務教育同步發展
2010年,我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334人,其中,女生119人。殘疾兒童人數484人,其中,在校生471人(含在普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隨班就讀的學生)。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7.31%,比2006年提高10.68個百分點,其中,女生97.2%,分別高出《規劃》目標2.31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
5.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減少
從2010年秋季開始,我區統一農村與城鎮的義務教育免雜費補助標準標準,受益學生近19萬人。通過城鄉教師交流、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和捆綁發展等有力手段,采取蹲點指導、送教下鄉、網上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等有效辦法,支持薄弱鎮校教研工作,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學校教學質量差距,促使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全區普通小學生師比從2006年21.43縮小為2010年17.28,全區普通中學生均圖書從2006年37.2冊/萬人上升為2010年44.4冊/萬人,普通小學生均圖書從2006年24.7冊/萬人上升為2010年26.9冊/萬人。
6.中等職業教育實力增強
2010年,全區中等職業學校4所,優質學位比例達到100%,其中2所公辦中職學校均為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中職學校畢業生雙證率達98.0%,就業率達98.4%。教職員工327人,雙師型教師達60.2%。有省重點專業3個,省級中等職業教育實訓中心1個。2010年,教育招生0.48萬人,在校生1.5萬人,其中,女生0.8萬人,比2006年增加0.4萬人。
7.師資水平提升
2010年,我區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9926人,其中,研究生畢業254人,本科畢業7139人,占全區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比重為2.56%和71.92%。小學、初中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94.4%、100%,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93.2%、100%、97.6%,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碩士(或具有碩士同等學力,包括碩士課程班)率分別為20.8%、23.5%。
(二)兒童與健康
我區認真貫徹《母嬰保健法》,堅持“以保健為中心,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面向基層,面向群體”的婦幼衛生工作方針,健全婦幼衛生網絡,完善婦幼衛生管理,充實婦幼衛生工作內涵,全區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列入《規劃》衛生領域的監測指標,除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低出生體重發生率未達標外,其余指標均提前達標。
1.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得到控制
我區進一步落實母嬰安全干預措施。繼續推進貧困孕產婦、重癥孕產婦和重癥兒童住院分娩及救治工作。2010年全區共救助重癥孕產婦和重癥兒童、貧困孕產婦近700 人次,區財政投入救治補助53.8萬元。嬰兒死亡率由2006年的5.39‰下降到2010年的2.38‰,低于《規劃》目標。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2006年的5.44‰下降到2010年的3.98‰(見圖2),遠低于《規劃》目標的控制線。
圖2: 2006年—2010年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2.婦幼保健得到加強
規范開展圍絕經期保健工作。制定圍絕經期及絕經后期婦女保健工作規范,并在全區二級醫療保健機構開始試點。對18間醫療保健機構開展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質量檢查和愛嬰醫院管理檢查。開展全國0—6歲兒童肥胖干預項目番禺地區流行病調查和干預研究,監測超重兒童1496人。2010年,我區孕產婦保健管理率98.47%,比2006年高出8.73個百分點,提前實現《規劃》目標。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99.45%,比2006年高出2.83個百分點,高出《規劃》目標1.45個百分點。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為0.9%,比2006年下降0.78個百分點。
3.扎實推進艾滋病母嬰阻斷項目工作
我區將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與婦幼保健工作常規相結合,HIV抗體檢查列入早孕建冊、首次產檢內容,為早孕婦女免費提供咨詢檢測、為確認HIV抗體且選擇繼續妊娠有孕產婦提供預防藥物。2010年,對孕產婦實行艾滋病抗體檢測3.29萬例,其中,免費艾滋病抗體檢測1.75萬例。全年共發現艾滋病抗體陽性孕產婦11例,均接受母嬰阻斷干預。
(三)兒童與法律保護
1.嚴厲打擊侵害兒童的犯罪活動
我區對侵害婦女兒童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實施嚴厲打擊,并充分運用視頻監控、DNA技術、公安信息網絡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破案率,使侵害婦女兒童犯罪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2010年,全區共破獲強奸婦女案件78起,破獲拐賣婦女、兒童案件1起,區法院共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案件163件331人,審結159件321人。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的民事案件219件,審結204件。獲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121人。
2.開展綜合整治,掃除“黃賭毒”
在全區范圍內大力開展掃除“黃賭毒”專項行動和整治網絡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專項行動。成功偵破公安部督辦“810傳播淫穢物品專案”。2010年,全區檢查互聯網服務單位、聯網單位185家。查破亞運周邊場所“黃賭毒”各類案件7起,處理各類嫌疑人員近70名,查處各類場所2129處。
(四)兒童與環境
列入《規劃》環境領域的監測指標均提前達標。
1.孤兒供養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
2010年,全區散居孤兒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240元、365元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50元,機構供養孤兒供養標準保持每人每月750元,全區187名孤兒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2.加快推進宜居城市建設
加強對空氣污染及水環境的綜合治理,逐步改善生存環境。2010年,在全區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用于環境保護1.45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1.85%。城區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由2006年的0.106毫克/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0.038毫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0%。自2005年我區第一個污水處理廠(即前鋒凈水廠)投入使用以來,城市污水處理率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70.2%,比2006年提高36.34個百分點。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7.2平方米,比2006年提高1.64平方米。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3.0%,比2006年提高9.34個百分點,高出《規劃》目標8.0個百分點。
3.農村衛生明顯改善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衛生鎮和衛生村,改善農村衛生條件。自2006年以來,農村改水受益率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一直保持在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06年的99.09%提高到2010年的99.96%。
4.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嚴肅查處和取締非法報刊、出版物和黑網吧。2010年,我區檢查音像制品經營單位334家,網吧566家,娛樂場所269家,取締各類無證音像制品經營單位68家。收繳各類盜版音像制品11.9萬張,盜版書刊1.4萬冊,非法報刊3.5萬份。
5.開展形式多樣維權宣傳
通過廣播、電視臺、報紙和互聯網等大眾媒體,結合“三八”、母親節等節假日和計生宣傳日宣傳、報道有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案例及知識。強化維權意識,營造人人尊重、保護、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2010年,公益宣傳節目、宣傳短片及標語口號9450次。番禺電視臺播出婦女兒童相關報道94條,滾動播出500余次。番禺日報開辟“人口計生之窗”等專欄,刊載相關內容文章500篇。
6.創新“三結合、三個一”婦女維權機制
2010年,區婦聯采用“婦工+義工”的聯動模式,“以人為本”的維權理念,一是與心理調試相結合,連通一條“陽光心睛”心聲熱線,開通4個月共接聽來電40多宗。二是與法律援助相結合,建立一個法律咨詢室,安排業務骨干和律師定時接待、受理和調處來訪婦女,接待來訪婦女280多人次,滿意度達100%。三是與政務公開相結合,開通一個婦女網站、設立信箱,及時受理、答復、解決信件。五年來,區婦聯處理群眾來信、來電、來訪及網上咨詢達1236宗,1436人次。
三、實施《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逐年上升
近年來,我區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是受遺傳因素、環境污染、職業接觸和藥物濫用等影響,導致出生缺陷和低出生體重有所上升,同時醫學診斷技術和診斷水平不斷提高,在大幅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同時,增加了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2006年—2010年,全區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依次為96.32/萬人、115.84/萬人、146.0/萬人、177.86/萬人和179.56/萬人。
(二)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居高不下
由于低出生體重的發生主要與產科、父母的行為、環境和遺傳等因素有關。同時,隨著圍產醫學和新生兒學的進步,新生兒搶救技術不斷提高,使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2006年—2010年,我區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分別為4.56%、4.52%、4.64%、4.33%和4.67%,尚未達到《規劃》目標低于3%的要求。
四、建議
(一)加強出生缺陷干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要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對出生缺陷的干預。普及婚前保健,推進集婚姻登記、婚檢和計生為一體的“一站式”婚前保健服務模式,重點在農村地區開展婚前醫學檢查,提高婚前醫學檢查率。積極開展孕前保健服務。全面實施番禺區農村地區婦女葉酸增補項目。推進先天性心臟病和地中海貧血出生缺陷干預項目的實施,完善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實施干預—追蹤隨訪的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強對醫療、康復、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完善現有出生缺陷監測網絡。制定并啟動實施高危人群唐氏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篩查方案,繼續做好新生兒代謝性疾病篩查和聽力篩查項目。普及健康優生知識,喚起全社會特別是育齡婦女及其家庭參與的積極性。
(二)積極控制低出生體重發生
要重視產前檢查,加強對孕婦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意識。積極開展對孕期營養知識的培訓。婦幼保健機構要積極開展孕期營養咨詢項目,并加強對轄區助產機構的指導,有條件的婦幼保健機構還應開展孕期心理咨詢服務。
(三)加強流動兒童權益保護
政府要繼續抓好維護流動兒童的合法權益與貫徹落實《規劃》相結合,明確有關職能部門責任,切實保障流動兒童的合法權益。教育方面:健全流動兒童教育管理機制,加強學籍管理,確保流動兒童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醫療保健方面,完善醫療保健體系,確保流動兒童接受計劃免疫和健康服務的權利。日常生活方面,強化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將流動兒童的管理、服務和教育納入社區工作范疇,做好摸底工作、掌握流動兒童的生活狀況,開展流動兒童社區活動,提高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創造有利于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
注:2010年數據是初步數據,2001年—2005年是原番禺口徑(行政區域調整前),2006年—2010年是現番禺口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