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隨著機動車數量劇增,道路愈顯狹窄和擁擠,如今已發展到抹去了綠化帶和非機動車道。現在,我區的道路除了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外,很難找到適合自行車安全行駛的道路了。無奈之下,自行車走上了機動車道。當一幕又一幕自行車與機動車相撞的交通事故發生后,人們總是要問“為何沒有自行車道?” 在武漢市,有關機構做了一項調查: 市民出行方式 | 占總出行人數比率% | 占用道路比率% | 私家車 | 10 | 50 | 公交車 | 30 | 10 | 自行車 | 30 | 15 | 步行 | 25 | 10 | 其它 | 5 | 15 |
從上表可知,占出行人數30%的騎自行車者,只占用15%的道路;而10%的私家車一族,卻占了50%的道路。估計我區情況也差不多,自行車仍然是學生和打工仔的主要交通工具。 回顧二十多年來的我國城市發展歷史,自行車確實有被逐漸淘汰的趨勢,但不能漠視當前仍有相當大的騎自行車人群存在的事實,不應弱化他們的權利。站在平等權利的角度看,騎自行車者與機動車一族、行人都應有平等的道路使用權。 自行車誕生已經有近兩百年歷史,至今在全世界仍長盛不衰,仍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各發達國家首推的體育、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它還是奧運會的競技項目。為保留和推廣使用自行車,各國都制訂了相關的交通法例。在街道狹窄的日本,自行車不允許上機動車道,但允許在人行道上行走;在香港,自行車不允許上人行道,但允許在機動車道上行走,在城市郊外設專用的自行車道;在美國,自行車允許在機動車道上行走,專門指定一些道路只允許自行車行走,不允許機動車通行,并作為一種節能運動來推進;在歐洲的富國荷蘭,騎自行車幾乎成為全民喜愛并積極參與的運動方式,并升華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多年來,荷蘭政府在修建道路、制定交通規則和道路管理方面對自行車行駛進行了特殊規定,以激勵、促使自行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臺灣從2002年起,用五年時間規劃建設環島自行車專用道,用于體育、觀光和一般交通,具有安全性、生態性、教育性、休閑性和健康性。 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過自行車發展的興衰史,近年來他們都作出了理性回歸的選擇,我們若能借鑒他們的經驗,則可少走彎路。 辦 法: 1、交通部門做好我區自行車情況的調研工作,為自行車在社會活動中的定位作出正確評估。如北京市規劃委近期一項調研報告提出:“自行車交通方式仍然是北京城市交通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由于自行車是一種環保型的交通方式,應給自行車交通方式保留適當的空間。” 2、要有平權和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建設新道路時,要規劃留出自行車道(或非機動車道);對于舊道路,要重新評估是否劃定自行車道(或非機動車道)。 3、公安部門結合我區的實際,出臺新自行車行使規則。如在什么情況下允許走機動車道,什么情況下允許走人行道;那些道路允許搭人,那些不準等等。 4、對于適合與不適合自行車通行的道路樹立醒目的交通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