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前者包括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后者則指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不可忽視文化內涵。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城市的活力所在。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在實力競爭中取勝,就需要有堅實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作為后盾,為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并將其不斷提高到新的層次和推進到更廣的空間。但文化的功效不可能象涂抹化妝品那樣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地融入人的言行舉止之中,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引領世界潮流,越能占有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利先機。番禺在推進現代化中心城區建設中,不可忽視獨有的文化內涵。 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應。莎士比亞的一出《威尼斯商人》使全世界都了解水城威尼斯;李白一首《望廬山瀑布》詩,使千百年來不少人向往廬山;魯迅一篇《孔乙己》,使他的故鄉紹興揚名天下;鄭緒嵐一首《太陽島上》,把太陽島唱成旅游熱點······這就是文化資源的社會效應。在城市文化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具有重要影響的今天,文化成為城市一張響亮的名片。廣東音樂作為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經整理、推廣、宣傳、傳承,充分發揮其在推進我區的文化及旅游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文化項目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促進番禺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為番禺文化強區建設增添實質性內容。 2005年7月,國家文化部公布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后,國務院將兩年批準公布一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2005年,廣東擬申報的有51個項目(見附錄),其中廣州入選的5個項目中,粵繡、廣東音樂、醒獅與番禺本土文化密切相關。番禺是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也是粵繡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番禺還是嶺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嶺南畫派、海云書派、海云詩派的發祥地,是“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故鄉。文物古跡遍布番禺,如:有“省會華表”之稱的蓮花塔;全國罕有的蓮花山“古采石場”遺跡;具有近800年歷史,集元、明、清建筑藝術大成的建筑“留耕堂”;有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余蔭山房”;還有市頭、沙邊的“宋代古窯”遺跡等古跡。番禺的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如享有盛譽的“沙灣飄色”,歷史悠久的“員崗蹺色”、“沙涌螯魚”、“凌邊乞巧”、“沙頭舞龍”、“沙坑醒獅”、“梅山紙通、木通公仔”、“咸水歌”、“兒歌”、“童謠”、“木魚書”等,在嶺南有深遠影響。其中“廣東音樂”、“沙灣飄色”、“員崗蹺色”、“凌邊乞巧工藝”等項目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獨具風格,藝術性強,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珍品,都具備申報“國遺”資格。 辦 法: 由文化部門與民間藝術的所在地政府組織申報班子,挖掘整理有關歷史資料及搜集近年的活動資料,爭取廣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省文化廳的認可。挖掘整理申報“國遺”的依據,積極做好申報工作。我們認為可申報的有:一是沙灣廣東音樂發源地,二是沙灣飄色,三是石碁鎮“凌邊乞巧”。其他項目按部就班進行申報。 附:2005年廣東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廣州:廣州牙雕、廣彩、廣繡、粵劇、廣東音樂; 佛山:佛山木版年畫、剪紙、石灣公仔、龍舟說唱、秋色; 湛江:雷州石狗、吳川飄色、遂溪舞獅、雷??; 汕頭:潮劇、澄海版畫、澄海燈謎; 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火龍、五華木偶、平遠船燈; 汕尾:正字戲、汕尾漁歌、何田高景、陸豐皮影; 中山;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醉龍; 東莞:麒麟舞; 肇慶:端硯、龍母誕; 清遠:南崗千年瑤寨、英石、瑤族耍歌堂; 潮州:金木雕,潮州音樂、大英泥塑、潮繡、鐵枝木偶; 揭陽:英歌舞; 茂名:高州木偶、化州跳花棚; 云?。簤?、六祖誕集會; 河源:忠信花燈、花朝戲; 惠州:龍門農民畫; 江門:新會葵藝; 陽江:風箏; 珠海:沙田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