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碧輝委員: 您提出的區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提案第23號《創衛之后如何保持優良的環境》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歷經18 年艱苦奮斗,廣州市實現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目標。作為廣州市的一個新區,通過我區各級的努力和廣大市民的支持,為廣州市創衛成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總結起來有如下幾方面的經驗:(1)領導重視、明確責任,為創衛成功提供組織保證。 領導重視是我區創衛在短期內取得成效的關鍵。屬地管理,是創衛取得成功的有效辦法。(2)加強巡查、聯合執法,為創衛成功保駕護航。(3)增加人力、落實經費,為創衛成功提供有力保津。去年,全區投入經費3.408億元,其中區投入2.94億元,7條街投入3000萬元,56條城中村1650萬元。(4)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為創衛成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了讓廣大市民了解創衛、支持創衛、參與創衛,區委宣傳部牽頭在全區開展“十個百萬”,新聞宣傳、社會宣傳、文化宣傳系列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創衛社會氛圍。(5)搭建平臺、齊抓共管,為創衛成功夯實群眾基礎。一是開設城管熱線電話,推行政務公開,方便群眾投訴、反映問題,并監督城管部門和城管執法人員的工作。二是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三是創造性地實施惠民工程。 盡管我們在創衛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取得了創衛的勝利。但由于城市衛生管理問題將是長期、復雜和多變的,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在創衛過程中暫時掩蓋的矛盾由于缺乏常態化長效機制又逐步浮出水面。創衛過后,一些地方臟亂差現象又有所反彈,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城市管理體制存在缺陷。一是城市管理法規的缺陷造成部分執法真空。隨著我區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管理事務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城市管理法規分散在各部門,審批與執法分離,既容易形成政出多門,又存在部分執法真空。二是職能部門多頭管理造成責任不清。 (二)監管執法機制不健全。一是城市衛生管理執法力量不足。目前,區綜合執法、工商、衛生監督等部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監管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創衛期間,工商、綜合執法等部門分別從各鎮街抽調大量人員或聘請協管員增加執法力量,創衛結束恢復常態化管理后,抽調人員歸隊,協管員隊伍解散,執法力量自然就不足了,很難完成定時定期的巡查任務。二是城市衛生管理行政執法難。目前,根據相關法規,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罰款的程序非常繁瑣,加上部分群眾不理解,造成相關職能部門執法難度加大,有些因無法及時取證,根本罰不了款。 (三)衛生基礎設施不完善。一是垃圾中轉站嚴重不足。目前我區7個街道除市橋街外,垃圾中轉設施都嚴重不足,其中“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垃圾中轉設施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以至于造成部分地段經常出現垃圾落地現象。二是衛生管理經費缺口較大,尤其是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再加上人員費用增加、燃油上升、車輛維修費用增加和沒有足夠的水車、掃地專用車,致使保潔水平無法提高。三是農貿市場問題較多。在創衛過程中,我區的農貿市場落后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盡快解決。比如,從2008 年4月區工商分局對全區市場的統計情況來看,我區無證臨時擺賣點與有證市場相比,存在嚴重的衛生隱患。 (四)市民的文明素質還有待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要求市民必須具備好的社會公德意識、衛生意識、環境意識。衛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市民的素質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提高。由于番禺城區人口流動大、外來務工眾多,城市人口動態性越來越強,構成日益復雜。這部分人群多以個人經濟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當城市管理與個人利益出現矛盾時,城市文明往往被拋在一邊,各種舊有觀念和不良習慣也就自覺不自覺地帶進了城市空間,對我區的城市管理也造成極大的沖擊。管理與被管理的矛盾在城市管理中長期存在,且嚴重影響了城市管理的效果: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現象十分突出,為城市長效管理帶來目前還難以戰勝的挑戰。 城市衛生管理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包括愛國衛生組織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環境衛生、環境保護、公共場所和生活環境等管理工作。涉及城管、市政、衛生、環保、綜合執法、工商、規劃、建設、公安、交通、宣傳、文化等多個領域。建立、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必須在理念上、機制上、工作落實上實現從小城管向大城管轉變和改革,針對存在的問題,將從如下幾方面建立創衛長效機制。 (一)建立科學管理體制,明確責任分工。 一是建立機構。長效機制必定要有常設機構,區委、區政府正在研究建立完善我區的城市管理組織機構,負責轄區內城市管理工作。二是明確事權。區、街兩級政府,實行分級負責原則,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管理和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科學合理調整劃分城市管理責任。 (二)推行環衛事業改革,探索有效管理。 一是調整環衛職能。在確保區環衛處人員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將由市政部門負責的街道保潔范圍劃歸各街道管理,落實屬地管理職責。區環衛處主要職能逐步調整為負責對各街道衛生保潔進行管理、檢查、監督、考核及垃圾的運輸和處理。二是抓好隊伍建設。按標準配備清掃保潔人員,改革環衛用人機制和作業機制,在環衛作業中引入競爭機制,變過去政府以費養人為以費養事,降低環衛作業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保證經費落實。 一是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按照城市規劃,建設布局合理、數量足夠的城市公廁、垃圾中轉站,設置街道果皮箱,配齊環衛機動車輛,并隨著城市擴展而增加。二是加快推進車載桶垃圾收運方式的推廣。市橋中心城區力爭在2008 年底全部實現生活垃圾車載桶裝收運,取消三輪車和手推車,減少路邊生活垃圾臨時吊裝點。三是配齊垃圾收集容器。四是加大經費投入。今年區財政預算已加大了環衛事業的投入,以確保保潔水平的提高。 (四)重視宣傳教育,培育市民良好習慣。 一是加強市民素質教育陣地建設。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 要求,科學合理規劃設置公益廣告牌,落實主要公共場所設有大型宣傳創建活動和道德建設的公益性廣告數量≥廣告總數20%;統籌區“一報兩臺”,公益宣傳廣告時段,在固定的時段滾動播出或在固定的版面連續刊登;充分運用政務信息平臺,加強對外來人口的宣傳教育。二是創新宣傳形式,拓寬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效果。著重對市民加強以人為本、意識為先、環境至上的城管意識和法治意識的教育,使他們自覺參與、配合城市管理,扭轉多數人制造臟亂差,少數人治理臟亂差的被動局面,從根本上實現和推進城市長效管理。三是重視青少年教育,通過學校這個教育平臺,對在校學生和其他青少年進行健康教育、城管意識教育,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城管意識。四是加大對城市管理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使違反城市管理的行為受到社會的廣泛監督和批評,使違反者除了在法律上為其行為買單外,還要在輿論上、道德上買單,增大其違法成本,減少其違法機率,引導市民自覺遵章守紀。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市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