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一、 建立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的戰略意義。 畜牧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已經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歐洲和北美一些國家達到了60%—70%。2006年全省是32%,廣州是22%,番禺是16.66%。其發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在農業產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為衡量現代農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近年,我國對畜牧業的發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去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多次對畜牧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和工農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特別要加強肉類、奶類等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保障市場供給,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農牧發〔2007〕9號《農業部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 220號《關于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2號《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國辦發明電〔2007〕5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對畜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迫切需要把畜牧業建設成為一個大產業,迫切需要畜牧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番禺區畜禽生產情況 目前,我區畜牧業生產飼養品種結構,主要以豬、禽兩大種類為主,奶牛及珍禽特種動物飼養業為輔。2006年我區農業總產值53.78億元,增長6.2%;畜牧業總產值8.9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66%,下降0.8%。其中:生豬上市量34.36萬頭,增長 8.1%;三鳥上市量207.46萬只,增長-9.5 %;2007生豬上市量34.93萬頭,增長1.6 %;三鳥上市量188.52萬只,增長-9.1%。我區年生豬屠宰量120萬頭,肉類自給率約為30%,即市民“菜籃子”中的肉食品70%是來自外地(2006年廣東省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是32%,廣州是22%,番禺是16.66%)。

三、畜牧業不同于其它產業的特殊性 1、畜牧業是大農業的范疇,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弱勢產業,既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又面臨市場風險,更嚴峻的是經受重大動物疫病帶來的風險。 2、畜產品是鮮活產品。鮮活產品在保存和運輸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不然就不能保證其畜產品的新鮮和質量,所以在保鮮和運輸中無形就加大了成本,保鮮的時間越長,運輸的距離越遠,成本增加的越多。這與其他產品相比就增加了成本風險。 3、畜牧業的生長特點。不論是豬、牛、兔還是家禽,都要有一個從繁育到出欄生長周期,如果在生長周期遇到某些不利因素導致經營虧損則會大量減產,出欄數量出現周期性波動,在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出現周期性的波動。2004年到2005年初豬價的歷史低谷和2006年價格高峰就是很好的說明。這樣的價格大幅波動就要求養殖戶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技術、科學管理能力和市場經濟知識,而這些都是養殖戶最缺少的,所以在價格波動時給養殖戶造成的損失巨大。 4、畜牧業的疫病風險。近幾年來,全面各地動物疫病頻發,高密度的工廠化式養殖又使得動物疫病流行表現出新的特點,呈現多發復雜的趨勢。例如2004年、2005年、2007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四川豬鏈球菌和2006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所到之處造成大批畜禽死亡,不僅給養殖戶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嚴重影響了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給生豬和肉食品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也給人類身體健康帶來的威脅。 因此,無論是就我國國情以及我區區情來說,還是從畜牧業的特殊性考慮,建立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不斷提高畜牧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辦法: 一、建立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堅持落實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政策。 嚴格貫徹國土資源部、農業部 《關于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有關部門要依據上級畜牧業發展規劃和本地畜牧業生產基礎、農業資源條件等,提出規模化畜禽養殖及其用地的數量、布局和規模要求,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中,充分考慮規模化畜禽養殖的需要,預留用地空間,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落實養殖用地,滿足用地需求。實踐和經專家論證,規模化畜禽養殖要達到生態、健康養殖,就必需種養結合,通過一定的種養面積(魚塘、耕地)才能達至生態平衡 。 2、依靠科技研究開發和推廣畜牧業生態、健康生產的技術體系。 新建養殖場要參照“物質循環利用,能量多級轉換“的生態學原理,推行以種植業為依托、畜牧業生產為中心、生物技術、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生態畜牧業模式。有關部門要以擴大健康、生態畜牧業經營規模和科技含量為工作重點。 3、用規模化增量 目前,畜牧業正在實現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傳統農戶散養逐年減少,規模養殖比重雖有所增加,尚難以彌補散養規模的萎縮,特別是我區目前畜禽產品自給率只有30%。畜牧業總量要實現突破性增長,亟待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扶持現有規模化畜禽場穩定發展,鼓勵大型標準化生態禽畜養殖場的建設,抓住當前難得的市場機遇期,引導規模發展,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畜牧業總量提升。 4、用標準化規范 標準化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規模要發展,標準要先行。要用標準化統攬規模養殖的各個環節,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加以規范,引導向生態農業發展,防治污染,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養殖業發展后勁。 5、加大規模化畜禽場穩定發展的扶持力度 (1)建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財政獎補制度 對按照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建起的規模養殖場,按年出欄數量進行補貼,特別是對優良品種改良、繁育推廣,起到輻射帶動作用的種畜禽場應按數量給予資金直接補貼;對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小區)的糞污處理和沼氣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適當支持。并把這筆資金每年列入財政預算,形成長效機制。 (2)建立畜牧業發展的風險基金。規模養殖因投資大、經營規模大導致風險更大,一旦發生風險,往往會導致規模養殖業主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產,規模養殖迫切需要風險防范制度的保障。政府建立風險基金,在養殖戶遇到不可抗力的風險時,給予補貼,減少養殖戶損失,使之能盡快恢復生產。 (3)協助解決規模養殖場融資難問題。由于畜牧業生產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長、防疫任務艱巨、環保壓力大等原因,養殖戶大多面臨“貨款難”問題,需要政府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對標準化生態規模養殖場的貸款給予重點支持。地方財政要建立風險貸款基金。 (4)加大科技入戶力度,培育新型農民。政府提供培訓平臺和培訓資金,對青年農民進行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理念、現代經營理念全方位培訓,各個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禽畜養殖業的技術服務,引導農民學好學精一門養殖技術,走精、專、科學養殖的路子。 二、建立健全畜牧生產預警監測體系和信息報送與發布機制。 建立畜牧生產預警監測體系,加強部門信息溝通,整合信息資源,建立統一、高效、權威、準確、反應迅速的信息報送與發布機制,及時提供準確、全面、客觀的畜牧生產、疫病防控、市場供應和價格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