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玉林委員: 您提出的區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提案第57 號《關于完善我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我區自2005年1月1日起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多年來,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努力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2005年至2008年5月,全區投入合作醫療資金達1.32億元,受惠群眾達11.5萬人次,補償金額達2.4億元。今后,區委、區政府將結合本地實際,逐步提高合作醫療籌資和保障水平。經過三年多的實施我區城鄉合作醫療取得的顯著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基金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周邊及發達地區所共有的現象,而且我區衛生局在出現問題之初,果斷地結合實際,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番禺區城鄉合作醫療三大目錄》,并于2008年投入使用,為解決基金運行平穩問題奠定了基礎。 一、當前我區城鄉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是適度的。2008年,我區合作醫療籌資水平為160元/人,較2007年120元/人提高40元,提幅為25%,其中區、鎮(街)政府對每人各補助30元增加至40元,對區認定的經濟發展緩慢村,區、鎮(街)政府再各增加補助10元,村和個人共增加20元,政府已加大了投入。我們認為160元/人的籌資水平是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而且既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又顧及了全區經濟發達、欠發達的地區。我區的籌資水平并不與經濟欠發達地區水平相當,據了解,經濟欠發達地區籌資水平普遍為60-100元,相比之下我區大約是欠發達地區的1.6倍至2.7倍。保障水平也是適度的,2008年1-5月,全區區級醫院實際報銷比例為29.1%并不是20%,鎮級醫院為56.88%,次均補償金額為2146元,達到了預期目標。據4月份2642份農合病人問卷調查統計,群眾對籌資標準滿意度為92.1%,對保障水平滿意度為84.4%。此外,至4月底,全區參加合作醫療為585436人,較2007年同期580631增加4805人,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廣大群眾是理解2008年合作醫療政策,接受和歡迎合作醫療的,可見并未見有退保跡象。 二、區衛生局一直實行對定點醫院的管理,規范醫療收費行為。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今年區衛生局下發了《關于控制城鄉合作醫療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通知》(番衛〔2008〕11號),通過健全三級監控體系,次均醫療費用定額制,控制住院病人的不合理增長,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等措施,控制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為了落實有關政策,區衛生局加大對定點醫院的檢查力度,每天由駐院代表全面檢查,上報違規個案給農合辦,農合辦聯合醫政科組織專家,保險公司邀請上級醫療理賠專家再對初次發現的違規個案及以外的個案進行按比例抽查,對抽查確定問題的違規個案進行通報,扣減涉及的醫療費用;同時,區衛生局每月通報超過次均醫療費用定額,超藥品比例的醫院名單及扣減的費用,實行季度扣減。 三、目前,按照《廣州市番禺區城鄉特困人員醫療救助暫行辦法》(番府〔2007〕110號)的規定,城鄉特困人員醫療救助金全額資助城鄉低保戶、未享受公費醫療的在鄉優撫對象、經區解困專項資金管理辦公室審定的救助人員、農村“五保”對象參加城鄉合作醫療個人出資的部分,因此,調整新農合的個人籌資比例或降低報銷比例,都不會影響這部分困難群眾的參保積極性。至于文中提到利用慈善資金拓寬新農合籌資渠道的建議,我局認為,新農合制度作為我區解決群眾醫療問題的一項重大舉措,其面向的是我區廣大非公費醫療及非醫保群眾,為他們提供醫療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慈善資金,主要是由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捐贈,主要用于扶貧、濟困、安老、幫殘、恤孤等,其幫扶的主要是社會上的困難群體。而參加新農合的人員大部分不是困難群眾,如使用慈善資金給予資助,將有違反慈善資金扶危、濟困的宗旨,也違反了捐贈的熱心人士的意愿。因此,不適宜利用慈善資金去拓寬新農合的籌資來源。 區衛生局非常重視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問題,正積極向區政府爭取,增加對合作醫療的財政投入。近期,我們根據區政府的意見,正和相關部門研討“全民醫保”問題,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新農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