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木勝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幫助漁民尋找出路,解決生活困難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漁民作為全區社會最底層的困難群體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和重點扶持的對象。2004年至今,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并落實了“發展緩慢村財政補貼和稅費改革補貼”政策、漁民稅費“先征后補”政策、將7.35千瓦以下的海洋捕撈漁船及所有內陸漁船納入減船補助對象的轉產轉業減船補充政策以及今年起開始實施的伏季休漁補助政策等等,下達了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專項補助資金6000多萬元,其中蓮花山占了50%以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傳統捕撈漁民由于資源減少、油價上升、生活技能單一、生活來源無保障等原因造成的返貧現象。2005年,全區捕撈漁民的人均純收入為5900元,06年增長了18.66%,達到7001元,07年增加了10%,達到7705元。與農民的收入差距比亦由33%縮減到22%。 7月上旬,就您提出的“關于幫助漁民尋找出路,解決生活困難的建議”一提案,區海洋與漁業部門利用伏季休漁期,以召開漁民代表座談會、實地走訪漁村等形式,再次深入開展調研,現回復如下: 1.關于發展新興的海上休閑旅游業。區海洋與漁業部門曾于2003年向省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申請,將新墾十五涌(現屬南沙區)作為省休閑觀光漁業試點之一。鑒于航道安全問題,于2004年底結束營業,休閑觀光漁業也未能向全區推廣鋪開。同年(2003年),在省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的引導與支持下,區政府著手起建蓮花山現代漁港經濟區項目,并將其作為區政府重點督辦項目以及亞運十大重點工程項目來抓。項目將蓮花山漁港內涌及沿岸規劃為“漁家風情一條街”,重點發展以品嘗漁家風味、體驗漁家風情、銷售漁用特色工藝品為主的休閑觀光旅游,并與海鷗島生態旅游中的海上垂釣、休閑旅游項目一道,共同打造番禺特色漁業游。目前,項目第一項工程干貨交易市場已完成規劃論證。 2.關于漁民轉產、培訓及就業問題。五年來,全區共投入各級資金1600多萬元對全區379艘淘汰漁船進行補助,近千名漁民棄船轉產。為此,區海洋與漁業部門舉辦了10余期漁民轉產轉業職業技能培訓班,內容涉及漁業捕撈、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家政、電工等,培訓人數854人。參訓人員考試合格的,發給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并推薦就業,其中有部分漁民已成功實現了再就業。根據蓮花山旅游片區的發展需求,區旅游部門還聯同區勞動培訓中心在海鷗島開展了1期餐廳服務員培訓班,并將繼續加大對漁民旅游服務技能的培訓,拓寬漁民就業渠道。 3.關于漁港村容村貌整治。本世紀開始,區政府以“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圍繞“美化漁村生活環境、發展漁村經濟、解決漁民生活出路”幾項中心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漁港整治和漁村建設工作。自02年起,累計投入近千萬元用于蓮花山漁港河涌疏浚、碼頭新建、消防設施更新、港區內道道路硬底化、漁港堤圍加固加高、排水排污設施更新及環境綠化等,逐步改善漁港生產、生活和投資、旅游環境。 下一步,區委、區政府就“提高漁民生活出路,解決漁民生活困難”問題,將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繼續加快現代漁港經濟區的建設以及蓮花山漁港申報國家級中心漁港進度,推進漁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蓮花山現代漁港經濟區建設為契機,以港興村,以村濟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延伸水產物流、加工、研發等產業鏈,引導、促進形成水產與海洋科技行業的企業集群;把漁業和觀光休閑產業結合起來,集精品漁業和旅游漁業于一身,推動漁港功能多樣化,減少資源依賴性;通過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帶動蓮花山四條漁村社會經濟全面、和諧發展。 二是加快海鷗島水鄉生態旅游區的開發。作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旅游配套工程以及蓮花山旅游經濟圈的重要一環,其廣闊的旅游前景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必將帶動蓮花山漁港經濟的飛躍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漁村城鎮化進程。將4條漁業村納入城中村改造范圍的考慮之中,加大對漁港環境整治的投資力度,逐步實現漁港建設凈化、美化和亮化,提高漁港的文明程度。 四是推進漁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一是積極協調區社會勞動保障、財政、海洋與漁業及農業等職能部門,爭取在適當的時候解決漁民社保問題。二是推動現行船東互保體制改革,為漁民安全生產爭取最大限度的權益保障。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海洋與漁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