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基等代表: 你們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建議第30號《關于減輕村級學校負擔的議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我區農村學校目前的辦學情況 2001年起,我區教師工資實行統發制度,全區教師工資統一由區財政支付。2005年起,區政府又將教師福利中原要求村負責一點的部分調整為由區財政負責。至此,全區公辦中小學教師人員經費已基本由區財政全額承擔。 為保證學校運作,促進農村教育健康發展,區、鎮兩級財政每年均按核定的日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及時撥款到學校。經區政府同意,從2007年起,我區提高了公辦中小學日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其中小學為50元/生·年,初中每年為100元/生·年,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此外,我區還專門制定了對學校布局調整、創建等級鎮和等級學校、信息化建設等項目的補助和獎勵方案,加大對學校硬件建設的投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從2007年起每年安排1500萬元經費專項扶持農村學校。2008年,為進一步支持農村地區教育發展,我區制定了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經費保障方案,根據當前的物價水平及各鎮的經濟情況,提高了對學校特別是經濟實力薄弱鎮的學校布局調整獎勵標準,對大崗鎮、欖核鎮、東涌鎮、石樓鎮、新造鎮和化龍鎮每合并一所小學、初中分別補助100萬元和160萬元,按新、擴建校舍面積小學、初中分別補助100元/平方米和160元/平方米;其他鎮每合并一所小學、初中分別補助65萬元和130萬元,按新、擴建校舍面積小學、初中分別補助65元/平方米和130元/平方米。對各鎮學校布局調整項目、還未達到義務教育規范化標準需要改造建設的項目以及農村學校的建設項目給予補助,其中對大崗鎮、欖核鎮、東涌鎮、石樓鎮、新造鎮和化龍鎮的補助比例達到60%,其他鎮的補助比例為30%。實施上述方案預計區財政需投入資金1.486億元。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國辦發〔2002〕28號)“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要積極籌措經費,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繼續發揮村民自治組織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意見》(粵價〔2006〕13號)“珠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以縣(市、區)級政府為主,鎮、村大力支持的管理體制”的精神,在區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投入的同時,我們也鼓勵鎮、村大力支持本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重視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努力改善本地區中小學的辦學條件一直是我區各鎮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如市橋街丹山村、欖山村等,即使本村沒有開辦小學,但也大力支持其他學校如市橋城區北城小學的教育發展,每年給予一定經費,用于補充學校辦公經費的不足,促進教育發展。 二、免費義務教育實施情況 2006年起,我區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對具有廣州市農業戶籍,農場、林場、漁民職工子女在普通中小學(含民辦學校)就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雜費,2007年起,對上述學生免收雜費的基礎上,免收課本費,有關課本由政府統一提供。為了確保學校經費不因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而減少,我區對學校按其相應等級進行了補助。即學校免收多少費用,由政府給予多少補助,所需補助資金由省、市、區和鎮財政共同承擔。據統計,2007年我區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所需補助書雜費資金2564萬元,其中省補助624萬元,市補助227萬元,區補助1320萬元,鎮補助393萬元。根據上級的精神,我區從2008年起實行城鎮免費義務教育,對具有廣州市非農戶籍的學生免收書雜費,所需補助資金也由省、市、區、鎮財政按有關標準承擔。 三、對捐資助學資金的管理情況 根據規定,各有關方面對我區教育事業的捐資助學由番禺區教育局捐資助學辦公室統一負責接受并納入區財政“收支兩條線”管理。為加強對教育資金監管,從2006年起我區嚴禁學校引導捐資人作定向捐贈,捐資助學款不得用于發放教師福利。經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參照廣州市其他兄弟區市的做法,從2007年1月起,對由區教育局捐資助學辦公室收取的捐資助學款中小學部分統籌60%、初中及完全中學部分統籌80%、高(職)中統籌100%。本次統籌的目的是將收取捐資數額較大的城鎮學校的捐資助學款部分甚至全額統籌用于扶持農村教育,促進我區教育均衡發展。據統計,2006年全區實際統籌可用捐資助學款約1000萬元,其中城鎮學校統籌部分占90%。因此,在此情況下,若只增加農村學校捐資助學款的返還比例,或取消農村學校的捐資助學統籌,難免引起高額統籌的城鎮學校不滿;若全區不實施捐資助學的統籌,則不利于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從促進教育長遠發展考慮,我區目前有必要實施按比例統籌捐資助學款。 四、關于流動人員子女入學的情況 近年來,由于我區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外來務工人員在為我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其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也給我區原有制度框架、社會配套設施等帶來了挑戰和考驗,特別是如何解決流動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為此,廣州市政府規劃近期將制定出臺有關解決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的方案。待廣州市的方案出臺后,我區將結合本區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切實解決我區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在廣州市政府相關方案未制定之前,戶籍不屬番禺的適齡兒童,原則上要回戶籍所在地接受義務教育,若因特殊情況申請在番禺就讀的,在公辦學校學位允許的前提下,可按借讀生的身份安排就讀;如果公辦學校學位緊缺,則只能聯系在民辦學校就讀。 近年來,我區除在學位較充裕的公辦學校接收部分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外,還采取了各種辦學形式解決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一是舉辦接收流動人口子女讀書的公辦學校。2002年,大崗鎮政府利用學校布局調整中的閑置校舍開辦了一所專門接收外來工子女接受小學教育的公辦學校——金雁小學,以解決在大崗工作的流動人口子女入讀小學。該校由開辦時在校生293人發展到目前在校生946人;二是引進社會團體或個人與村聯合辦學,在解決本村適齡子女就讀的前提下,利用空余的學位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入讀;三是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舉辦專門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目前,我區已有這類學校17所,在校學生17610人。下階段,我區將按照以公辦學校為主、以常住地為主的要求,努力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的要求,并繼續推廣引入民辦教育、擴充資源總量以滿足學位需求的有關辦學模式和做法,采取多種形式解決好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