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海域遼闊,海岸線曲折漫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歷代兵家設防的重地。唐宋以后相繼在此修筑炮臺,尤以明清時期為甚。清代東自汕頭,西至湛江,沿著漫長的海岸線修筑過大大小小的眾多炮臺,形成了一道穩固的海岸防線,從空中俯視猶如沿海長城,蔚為壯觀。 在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北端的沙亭村,瀕臨珠江的馬腰崗及兵崗上就建有九座炮臺遺跡,慣稱為沙路炮臺。沙路炮臺由兵崗跨一盆地直連馬腰崗。馬腰崗從馬頭到馬腰共有六座炮池,兵崗則有兩座,其中一座在十多年前已被完全破壞,根本無跡可尋。 根據《番禺縣續志》、《化龍風物志》的記載,沙路炮臺建于公元1884年,是第十八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所建。張之洞鑒于中法戰爭的教訓,十分贊成洋務派的“富國強兵”的主張,因此大抓省防建設。他鞏固廣州的計劃分“前路虎門,中路黃埔,西南路為南石頭”。中路由長洲、沙路,魚珠、牛山、屏崗、東山等五座炮臺組成,為第二防線。牛山在烏涌之北,沙路炮臺與黃埔的長洲炮臺、漁洲炮臺隔江鼎足相望,彼此互成掎角之勢,封鎖住珠江江面,構成了廣東海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被稱為“長洲要塞”,屏蔽扼要,也稱之為“五虎擒羊”。 據《化龍風物志》的記載,過去的沙路炮臺的設置很完善,采用混凝土、三合土及青磚砌筑。兵房、火藥房、水井、長官居室及操練場等建筑一應俱全,各臺均有排氣孔、排水溝設施,還有地面道路與地下道路,使各炮臺互相連通,聯成一體。這里各炮座所用的炮,都是較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廠造的后膛炮,炮身可調左右高低。這五座炮臺全部由一位陳姓工程人員監造。根據當地的村民介紹,在1938年,廣州淪陷,沙路炮臺撤走駐兵,后來,日寇就用炸藥將全部大炮炸毀。 沙路炮臺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風雨洗禮,現在已是頹垣敗瓦,殘破不堪,原來的兵房已經蕩然無存,炮池內的大炮也消失在日寇的炮火中,原來連接9座炮池的壁拱、梯級、兵房等設施也全數坍塌,現在只剩下炮彈放置孔和扇形的道軌遺跡。曾經輝煌一時的沙路炮臺,現在卻滿目瘡痍,雜草叢生,讓人感慨萬千,炮臺的修繕及維護工作刻不容緩。 廣東清代炮臺是世界海防史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愛國主義的珍貴教材。它是清王朝重視海防國策的實物資料,記錄著當時的海防軍事思想和海防制度。建筑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水平之高居國內各省之首,在世界海防史上也獨具鰲頭。自南沙設區后,番禺轄區內僅存的大型古代軍事遺址——沙路炮臺更顯珍貴。 當年“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雄姿英發的沙路炮臺,已隨歷史的大江東去了,但古炮臺卻見證著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中華民族歷史具有關鍵性影響,歷史意義重大。經過戰火洗禮的古炮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理想的地方之一,對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為此,建議區政府對沙路炮臺進行維修和開發。 一、發揮炮臺周邊潛在的資源特征和優勢,把沙路炮臺建設成番禺區和化龍鎮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之成為子孫后代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二、結合炮臺周邊有利的環境優勢——老虎崗生態旅游公園以及屈氏大宗祠,整合其旅游資源,增加生態和人文元素,形成旅游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