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橋舊城區的范圍大致在現時橋東、先鋒、大市、瑞和園、石街、田心、曬布、三堂等八個社區居委會所管轄的范圍,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居民16198戶,常住人口35137人,流動人口12699人(其中居民自住11350戶,出租屋3334戶,空置1514戶,危房370戶,危房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和許多城市的舊城區一樣,市橋舊城區存在居住環境差、社會治安復雜、基礎設施薄弱、綠化覆蓋率低、危破房多、交通道路擁擠、停車困難、房屋產權復雜、人口密度大等突出問題,盡快摘掉舊城區“臟、亂、差”的帽子,提升中心城區檔次,拓寬城區發展空間是廣大市民群眾的共同愿望,經多方調查研究,提出以下改造建議: (一)、舊城改造的指導思想 一、舊城改造規劃必須要有前瞻性和科學性,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規劃要高起點、高標準,特別要注意保護國土資源和防止環境污染,注意調整新住宅區內的區域劃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顧經濟功能和其它社會服務功能的協調,對重點地段的設計既要與整體規劃相一致,又要突出個性和品位,使之成為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與此同時,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舊城文化保護,延續城市整體特色。 二、在推進舊城改造過程中,注意處理街道和居民利益、長遠與短期利益、整體與局部利益,處理好破與立、拆與建的關系。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盡量給群眾一些政策性的補償和一定的資金扶持,依法依規做好安置拆遷工作,使群眾得到實惠,從而有效調動居民參與舊城改造當中。 三、拆遷安置、改造建設所需資金相當巨大,政府可借鑒其它城市舊城改造的辦法,多元化融資,激活市場資金,由市場投資為主,開發商參與投資改造,同時充分發揮環境等無形資產作用,提高城市資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總體規劃,確定新區、舊區的功能定位。以依靠新區抽疏老城區人口為主,以舊城區改建后自我調節為輔,落實好安置工作。政府要為老城區居民購買新商業樓盤項目提供優惠政策。使老城區居民愿意遷到新區。舊城改造適當建一些中小戶型經濟適用房、解困房,用于安置部份不愿意遷往新區的居民和困難戶。還可以考慮建設一些小戶型或酒店標間式廉租房,用作解決特困戶和進城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租房難”問題。 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注意綠化、停車場的建造,重視打通、拓寬、拉直市政道路,全面規范城區道路分布。 六、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注意保護文化古跡,保留歷史建筑,充分發揮其公共文化、商業空間的功能作用,使之成為新的旅游景點。 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設“總部經濟”。建設大型國際化商貿中心,吸引大中型企業總部駐點辦公,從而增加地方稅收。 (二)、結構與布局分析 一、石街、瑞和園社區:該區域瀕臨市橋河水道,以拆房建綠為主,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形成新的旅游景點。 1、以拓寬、拉直長堤路為切入點,清拆大量路基上、路兩旁等有違城市規劃發展要求的建筑物和有礙城市景觀的防盜網,建設濱江大道、濱江公園,配套大型停車場。 2、現海傍路的番禺區老干活動中心一帶,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建議把該區域改為番禺歷史文化紀念館,保留大南路基督教禮堂和新廣場“私伙局”文化,再有修葺和恢復石街社區內有特色的古建筑群和麻石板路,并乘借該區域臨近市橋河的優勢,考慮恢復“市橋水色”等文間藝術特色的建筑。 二、橋東、先鋒、大市社區:位于商貿業發達的繁華地區,改造可借助這一優勢,建設大型國際化商貿中心,吸引大中型企業總部駐點辦公,提升社會效益。另外,現時的先鋒大街和前鋒大街為市橋舊城區最老的街巷,古建筑較多,但不分布不規范,可考慮改造為仿古商業步行街,增加該區域的文化魅力。 三、田心社區:位于舊城區的中心,轄區中小學、幼兒園、文化中心、青少宮等基礎設施齊全,但該區域汽車位嚴重不足,可考慮撤并學校和幼兒園,擴寬校區,多建設停車場。另外,文化中心、青少宮要與改造后的石街區域聯動起來,形雙輝映。 四、三堂、曬布社區:以西園為中心,適當建一些中小戶型經濟適用房、解困房,用于安置部份不愿意遷往新區的居民和困難戶。還可以考慮建設一些小戶型或酒店標間式廉租房,用解決特困戶和進城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租房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