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內容: | 理由: 一、番禺需要躋身世界舞臺的文化品牌,而廣東音樂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令世人震撼。 亞運即將在番禺舉行, 如果有人問:番禺人是怎樣的?番禺有什么文化?我們怎樣回答?人們會想到“沙灣飄色”“番禺美食”,這些品牌確能體現番禺人精致巧妙有心思,會享受生活,但恐怕不能引起世人的震撼,也難以激發番禺人的斗志,而廣東音樂正具有非凡的感召力。 廣東音樂從咸封年代在番禺興起,已有150多年歷史; 20年代開始錄制唱片在廣播電臺播出,是嶺南音樂的重要品牌; 70年代國家規定,凡出國訪問演出的文藝團體必須帶“廣東音樂”節目,由此可見廣東音樂對外的影響。07年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了“虎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 這是中國民族音樂歷史上第一次在有“音樂圣殿”之稱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展現風采,音樂會引起強烈震撼, 這臺極為成功的音樂會,主打節目就是廣東音樂。 二、廣東音樂源自番禺而番禺人知之甚少, 新番禺人對傳統的廣東音樂更缺乏認同。 在珠三角近年有不少學鋼琴的兒童,僅考級人數,2003年以來每年不少于1萬, 但琴童并不知道他們教材中的《彩云追月》是番禺人創作的; 當20年前法國“鋼琴王子”理查德奏響《彩云追月》并引起全球共鳴時, 恐怕沒有幾個番禺人感到特別自豪, 因為樂譜上注明的作者是王建中, 并不是番禺的何氏三杰。 倒是近年來不少番禺人喜歡在卡拉OK上唱粵曲, 粵曲的曲譜主要是廣東音樂, 但是唱粵曲的番禺人未必了解其底韻 (比如問起廣東音樂《楊翠喜》一曲, 番禺人十有八九不知道, 更別說理解它的曲意,但由此譜出的《分飛燕》, 30歲以上的番禺人誰都會唱),再說唱詞陳舊,演唱方式單調, 80后青年嫌它沉悶, 90后少年更它覺刺耳,而隨著改革開放南遷而來的新番禺人, 反復聽到的是《分飛燕》幾首曲, 對番禺有文化高品位的說法更如何認同? 三、廣東音樂有著深邃的人文內涵,體現著番禺人文精神。亞運在即,理當應和“激情盛會,和諧亞洲”的亞運主旋律,不斷創新,奏響新時代的廣東音樂,擦亮番禺人兼容和睦創新上進的文化形象。 1、廣東音樂有深邃的內涵,體現著番禺人文精神。 幾大網絡對廣東音樂的評價是“溶地方音樂精華于一體,它委婉清新若行云流水,它激越奔放如虎躍龍騰。它會把你帶到落英繽紛、潺潺流水的山林間,令你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它會把你帶到遙遠而喧鬧的小村莊,在吉祥的慶典中,使你置身于歡樂之中,享受無窮的喜悅”,表現力已屬非凡; 而廣東音樂與中原音樂血脈相承,更蘊含典雅氣質。奠基人何博眾生于1831年,番禺沙灣北村人。宋代入粵移民的后代。祖上是宋朝的“太常寺卿”, 主管宮庭禮樂。何博眾出生于音樂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禮樂的熏陶,更拜新會黃?南學琴藝。根在番禺而存中原氣韻, 所以廣東音樂不同于一般的鄉野小調,它既展現出淳厚而活潑的民間風情,又具有一種古雅高遠的精神境界。中國寫月的三首古雅樂章,廣東音樂就占了兩首。(三首古樂是:《平湖秋月》、《彩云追月》和《春江花月夜》。) 廣東音樂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有如番禺從不排斥外來文化,于是營造了精英薈萃并可大展鴻圖的寬容環境。 網絡又有評說: “最能表達嶺南文化的代表作應數《步步高》《彩云追月》。《步步高》給人的印象鏗鏘有力,高潮迭起,充分表達廣東人力爭向上,唔做衰仔的性格。《彩云追月》如行云流水般暢快,休閑自我得意,聽著這音樂,你很容易聯想到榕樹頭下對弈的棋手和分成兩派的七嘴八舌軍師們,茶樓嘆茶的人群,中央公園里提著雀寵的人,反映了廣東人樂知天命,豁達開朗的性格,享受生活的樂趣。”的確, 番禺人安詳和睦又力爭向上。廣東音樂體現著番禺人文精神。 2、應和亞運主旋律, 不斷創新樹形象。 “激情盛會,和諧亞洲”是亞運的理念, 亞運主辦地的番禺人, 應針對自身安閑有余激情不足的個性弱點, 針對本地音樂表達方式上守舊單調的弊端, 合著亞運主旋律, 不斷創新,激發熱情, 奏響新時代的廣東音樂,擦亮番禺人兼容和睦創新上進的文化形象。 辦法: 1、發掘內涵,創新理念,優化品牌,擦亮形象。 (1)成立研究小組 由本地老藝人、有創新精神的文化人、理解廣東音樂并熱愛番禺的音樂專家組成,整理60多首廣東音樂, 去粗取精, 發掘內涵, 更新理念, 重新解說和表達廣東音樂的曲意, 使番禺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激發, 把番禺文化品牌擦得更亮。 例如《賽龍奪錦》當初描述的是一個半世紀前市橋和沙灣兩地龍舟競賽時熱鬧比拼、奮力爭先的場面,早年每當龍舟賽事,常有激烈打斗以致傷人沉船的事件。新時代的《賽龍奪錦》可以這樣演繹:首句是高亢嘹亮的號角,接下來鏗鏘齊整的鼓點般的樂音,展示著千槳齊發、萬眾同心、步調一致、團結奮進的氣概。這種演繹不僅符合體育精神和亞運“激情盛會”理念,也能激發起番禺人挑戰種種磨難的斗志。 又如聽《彩云追月》,有人感覺到生活的安閑,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有情人之間的細膩溫馨或人與自然相處的祥樂和諧,這種演繹正合亞運會“和諧亞洲”理念,也是番禺人一貫的愿望。 優秀的音樂都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我們更應該傳播美好的情感。傳統的文化需要創新,這才是古邑不老番禺常青的正道。 (2)引進多種表演方式 在保留民樂演奏的同時,可引進多種表演方式以增強其藝術感染力的。由廣東音樂改編的10多首鋼琴曲,情感細膩而飽滿,旋律流暢而背景恢弘,極具感染力,值得推廣;麗江明珠可引進中國民樂維也鈉演出一類有影響力的節目;番禺媒體可在節目間點綴廣東音樂;電臺電視播放有關廣東音樂改編的電視劇、歌舞劇、少兒節目等;扶持沙灣的民樂活動;每年定期辦一個民樂盛會(可以是民眾活動也可以是國際盛會轉播)。 (3)參與亞運,擦亮形象 亞運將有主題曲以及頒獎曲歡迎曲等各種活動的背景音樂, 促請亞運籌辦領導小組重視廣東音樂這一重要元素,促請亞運節目制作人細察廣東尤其是番禺民情,要表現番禺人兼容和睦創新上進的文化形象。 2、傳承教育,潛移默化。 (1)編寫鄉土教材,作為學生研學課題,也可作番禺文化人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內容。 (2)營造市井鄉間音樂氛圍。社區的花叢中,鄉間的榕樹頭,隱藏有現代音箱,有一陣陣妙曼的廣東音樂間或飄溢而出,有動人心弦的《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或是激越明快的《賽龍奪錦》。 (3)電視臺制作關于廣東音樂的文藝訪談節目引導大眾欣賞。 (4)建立文化標志。如建造“賽龍奪錦”塑象;以廣東音樂曲名來命名景區。 (5)維護“廣東音樂源自番禺”的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