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改革開放后,我區經濟建設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區職工文化生活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發生了較大變化,我區廣大職工、退休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提升。原有的國營企業文化陣地、區屬的番禺工人文化宮職工活動中心等職工文化活動建設及體制、機制,走過一段輝煌時刻。由于受機構編制、工作體制、運作經費、經營方式、活動場地等各種條件的局限,已遠遠不能滿足我區廣大職工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已日漸失去這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是工業化進程加快,職工總人數劇增。截至2008年底止,我區工商在冊經商達7萬多戶,規模企業2萬多家,成立工會的規模企業10545家;全區從業人員405335人,其中2008年新增就業人員27381人。日益增加的企業、職工在城市范圍內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服務需求,包括生產服務需求、生活服務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城市化進程加快,退休職工人數猛增。近年來,隨著番禺區域性城市規模的擴大,城鎮人口特別是退休人員數目亦隨之增多。目前,我區(包括原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退休人員近37000人,其中近11300人已移交社會化管理,移交南沙區社會化管理1400人,尚有24300多人實行過渡形式社會化管理。三是經濟發展加速,外來務工人員劇增。由于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新經濟組織大量涌現,廣大農民工、外來工已成為我區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區有外來務工人員426402人。他們在促進我區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同時,亦使勞動關系變得錯綜復雜,各方面的訴求不斷增多。四是職工群眾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日益迫切。2008年區總工會對我區職工文化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情況附后),職工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普遍為:品味追求高端化、活動形式多樣化、文化群體個性化。五是文明城市建設對職工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廣州市、番禺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求我們加大職工隊伍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很多條款中都有具體的要求: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Ⅲ-24⑴經常開展集中性的誠信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培養市民誠信觀念和規則意識;Ⅲ-30⑶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開展集中性學習宣傳活動;Ⅲ-33⑵≥80%的街道建立市民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⑶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形成制度,并得到落實。Ⅲ-40⑵建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Ⅲ-41⑷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建立并實施群眾文化輔導員進社區、包片輔導制度。六是我區職工文化建設已落后于社會的經濟發展。區級職工、退休職工文化活動場所幾乎是空白,落后于區老干部、青少年等群體文化活動建設的步伐,職工業余文化活動十分貧乏,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七是現有活動場所小且要搬遷。現區工人文化宮由于位處鬧市區,僅有幾百平方米,無法組織和開展大型活動。根據我區城區建設總體規劃,現區總工會、區工人文化宮、區職工幫扶中心、職工干部學校所在地(大西路12號商業街內)要建設“城市中心活動區”,必須在近年搬遷等等。因此,加強職工文化活動設施建設,豐富職工業余生活,關系到職工隊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勞動關系的穩定,關系到我區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辦法: 1、建議在區城市中心地區選址新建:“番禺區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集職工文化、教育、體育等綜合性場所。附設“番禺區職工幫扶中心”。 中心性質 “番禺職工文化活動中心”屬公益性文化設施和機構 服務對象 番禺區戶籍職工、退休職工、外來務工人員 主要功能 指導和實施職工的文化、教育、體育等活動開展 其中包括:職工教育培訓中心:組織、指導系統、鎮(街)、直屬基層工會、全區各企業、村(居)工會對我區職工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就業培訓、技能培訓、教學、講座、演講等)。職工文化服務中心:組織、指導系統、鎮(街)、直屬基層工會、全區各企業、村(居)工會開展職工業余文藝演出、文藝作品展覽、各種才藝競賽活動等。職工體育活動中心(略)。 附設:多媒體、多功能廳:用于教學、電影、文藝演出、歌舞廳、展覽館、排練場等,各功能隨機輪換使用,如場地足夠,上述功能也可單獨設置。書刊閱覽室(略)、電子閱覽室(略)各類體育項目活動室(館、場)等。 其它功能 “番禺區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成立于2005年,集社區工會協理員工作站、職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進城務工人員權益咨詢服務部等機構功能于一身,是番禺區總工會為全區廣大職工服務的窗口單位。中心通過特困救助、金秋助學、免費職介、法律援助、信訪協調、幫扶超市等服務平臺,為全區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提供面對面的快捷幫扶和一站式服務。 建議管理模式 由區總工會、區工人文化宮、區退休職工管理委員會、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省總工會干部學校番禺分校等單位管理。 2、投資管理建議。一是政府立項投資,由區總工會等單位共同管理。二是政府立項,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創辦服務實體,以市場化運轉機制維持和發展文化活動中心的長期活動,由區總工會等單位與投資方共同管理運作。 附: 我區職工文化生活情況調查 改革開放后,我區現有的職工文化生活建設的模式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發生了較大變化,外來務工人員、退休職工的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提升。原有的番禺工人文化宮,走過一段輝煌時刻,曾經為上世紀的職工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然而由于受機構編制、工作體制、運作經費、經營方式、活動場地等各種條件的局限,工人文化宮已遠遠不能滿足職工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已日漸失去這方面的功能作用。所以,目前我區區級職工文化活動場所幾乎是空白,職工業余文化活動十分貧乏。他們很多人只能進網吧、進酒吧來打發時光,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加強職工文化活動設施建設,豐富職工業余生活,使他們閑有所樂,閑有所學,關系到職工隊伍的穩定,也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008年,區總工會對我區的職工文化生活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并根據這次調查成果撰寫了此提案,希望能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一、當前職工文化生活狀況 根據本次對我區職工300余人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并通過對268份有效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當前職工文化生活比較貧乏。職工工余主要活動分別是:睡覺(35%)、看電視(34.7%)和聊天(25%),此外還有15.1%的人讀書看報,15.1%的人將閑暇時間花費在打牌或打麻將上,11.7%的人聽收音機。較少職工上網(9.1%)、看電影(5.3%)、看錄像(3.9%)和上歌舞廳(2.8%)。調查表明,職工的文化消費水平低,文化生活匱乏單調是一種普遍現象,即便有些許文化消費也基本上屬于娛樂消遣型。 調查表明,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30.2%)、圖書報紙(16.1%)、撲克象棋等(13.1%)和技術培訓(12%)。值得注意的是,高達27.5%的職工反映所在企業沒有提供任何文化娛樂服務。而調查顯示,職工的文化需求層次較高且具有多樣性,他們希望企業提供電視(37.4%)、技術培訓(33.4%)、圖書報紙(27%)、電腦(23.2%)等文化設施或項目,或者組織各種文體活動(15%~20%)。 調查統計顯示,地方政府和社區提供給職工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難以滿足需求,且所提供的文化設施、項目也比較單一、匱乏。而職工則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區提供技術培訓(39.5%)、免費或便宜的電影、文藝活動(分別占27.9%、26.5%)、圖書室(29.7%)和閱報欄(26.3%)、電視錄像廳(27.5%)等文化項目、文化設施。 二、職工文化生活特點及其原因分析 調查顯示,職工文化交往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在日常生活中,其社交活動方式主要是地緣性關系,老鄉(占46.6%)、同事(占39.8%)、朋友(占31.2%)、親戚(占31.1%)和同學(占18.8%)。此外,職工在文化方面的開支比較小,每月文化消費不足50元的占29.7%,文化消費200元以下的則占了83.8%,每月文化消費超出300元的職工僅占5.8%。職工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經濟地位是影響其文化消費意愿的最直接原因。從根本上講,消費水平決定于經濟收入,文化消費作為一種具有選擇性的消費行為,職工文化消費水平與意愿受自身經濟條件與經濟地位的強烈制約。由于職工收入水平普遍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這就決定了其文化消費水平的低層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