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一、要注意:城鄉一體化絕不應是城鄉一樣化。即:城鄉一體化≠城鄉一樣化 政府在基本指導思想上應當明確,城鄉一體化不是盲目地造城造鎮,脫離經濟基礎去變農村為城市,簡單追求消滅城鄉差別的目標。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城市和農村是兩種不同的區域形態,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應當是在保留各自基本區域特征的基礎上構造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營造協調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一體化不是一樣化。城鄉一體化不是把富農民變為窮市民。 二、要注意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 目前,區內大量土地被征占,改變了土地上千百年來不變的生產方式,剝離出大批手足無措城市農民,土地的失去使在這部分土地上生活的農民失去了他們原有的生產資料,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集中起來新建社區,成為下崗農民,剛剛失去土地這條生存底線的他們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樣獲得工作機會、社會保障來支撐起未來的生活,面對未來,他們感到無助和憂慮。失地農民的相對集中帶來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困難。應把對失地農民的培訓同對城郊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結合起來,讓潛在的失地農民先提高素質,逐步脫離對土地和農業的依賴。 三、要注意城市和農村同規劃、同建設。 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打破城鄉各自孤軍奮戰、各自謀求自身發展的舊格局,走出一條讓廣大農村、廣大農民都受惠的現代化道路;就是要通過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共同建設城市和農村的現代化,使城市變成現代城市、農村變成現代農村。離開農村、農業談現代化,或者以輕視甚至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方式來推進城市的現代化,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農民更窮,農村更落后。必須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改變以往的片面做法,做到城市和農村同規劃、同建設,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 四、要注意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 注意將鄉村建設與城市建設相區別,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特色,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做到不推山、不砍樹、不填塘,與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社區服務中心配套,由規劃部門設計一批與農民生產生活要求相適應的房型,供農民自己選擇,引導農民在規劃區內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風格。良好的生態環境,應是城鄉共享的資源。城鄉一體化從區域社會整體利益和公眾的基本需求出發,將城鄉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納入區域社會生態系統中,全面評價各自的有益貢獻和負面影響,特別是關注鄉村生態保護問題,在空間上建立共建、共有、共享的城鄉生態系統。 五、要注意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構建平等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讓城鄉居民共享公共服務。 建議更進一步均衡城鄉教育發展,教育公平體系將高中教育向市橋城區集聚、農村初中教育向重點鎮集聚、農村小學向新社區集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采取兼并、托管、合作等方式,將城市醫院“搬”到農村來辦,使老百姓不出鎮就享受到城市醫院的醫療服務,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少數農民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另外,建議建設農村連鎖化超市、日日更新的閱報窗等,尊重農村社區的村規民約,加強農村社區制度建設,推動農村社區精神文明的提升。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群眾享受公共服務的水平。 六、仍然要注意城鄉差別,避免實施過程中“收費一體化”等怪象。 在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往往政策面是好的,但在具體實施之時,要謹防某些官員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分實際情況,打著“一體化”的旗子,在某些收費項目中(甚至片面創建收費條件)取高不取低,甚至亂收費,造成農民負擔加重或造成管理混亂。 比如沙灣鎮中華大道設立咪表收費問題(雖不是農村,但可以類比),管理者初衷是好的,但忽視了這是農村城鎮,很多居民意識跟不上時代步伐,以致造成了更加混亂的局面: 怪象一:很多車輛停在停車位旁邊,使寬敞的中華大道變得擁擠。 怪象二:中華大道兩側的小道停滿了車,導致居民進出不便,如中心小學大門直對的小道,麗景華苑門前小道等。怪象三:公共活動場所成了免費停車場,如文化公園前廣場,文化中心廣場等。怪象四:專用通道不暢通,如東區市場側門供商販進貨通道、經中華大道入沙灣醫院轉入口等 七、關注相對于農民收入而言,教育費用支出比例還偏高等問題。 農村工作的難度癥結在于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城鄉一體化發展要著力解決農村后續發展問題。如沙灣鎮紫坭村普遍擔心農村教育和農村土地兩大問題:國家推行普及高中教育,農民的孩子普遍都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參加高考。但考上后遇到了很大的經濟問題:1.以種香蕉和甘蔗的一戶農民家庭,一個小孩讀大一,一個小孩讀初二為例,除了村內分了每人3分地之外,還要租五六(苗)耕地,平均每年才有14000元收益。這些錢可能僅夠一個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2.還有可能是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導致受入更小。3.讀完大學也很難找到工作。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村民們。其次,農村宅基地建房是農民的福利之一,但部分農民存在宅基地不能報建和沒有宅基地分配問題,例如:一戶家庭的兩個兒子都結婚,城內的房價又很高,買不起小區房,只有三戶人住同一間舊屋,就會產生不和諧。但國家房屋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如果解決不好,將會觸發農村不穩定因素。 這些焦點問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要著力解決的首要問題。 辦法: 1、通過創業培訓等方式促進就業,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讓他們通過創業培訓并取得《創業培訓合格證書》。建立健全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多層面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對農業結構調整后的農村富余人員和失地農民開展就業指導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能力培訓。引導和教育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自覺性和能力,結合轄區的地理環境優勢進行農業產業調整,鼓勵失地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化就業。要在農民居住的社區組織召開大型失地農民再就業現場招聘會,送崗進社區、進村,鼓勵、推動失地農民勇敢邁出就業第一步,先就業再擇業。 2、提高征地補償標準。許多家庭是靠征地款來維持生計,但過幾年征地款“吃”完了,斷了他們所有的經濟來源,其最終結果往往是生活沒有保障,就會出現部分人員一入住新小區就變成了新的城市貧困戶。因此要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征地過程中要做到能妥善地安置他們,給予合理補償并安排好他們的長久生計。建議政府通過調研、測算讓失地農民入住小區后,除去應有的支出,讓每戶人入住后能剩余2-5萬的可持續發展資金,用于失地農民的二次創業。 只有保證失地農民中的勞動力失地不失業,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才能確保城鄉社會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高度重視失地農民問題,為失地農民解決后顧之憂,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促進失地農民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最根本的措施。為此,要深刻認識到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