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文明離不開水。目前,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主要是淡水資源,它僅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2.5%,而且其中大部分以無法使用的冰山形態存在于極地,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實際上非常有限。同時,人類對水資源過度浪費和水污染使人類面臨的水危機不斷加劇。 世界水資源面臨嚴峻挑戰。聯合國2006年3月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指出,目前主要面臨九大問題:一是飲用水安全狀況不佳。發展中國家約90%的污水和70%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道,威脅飲用水安全。二是水資源管理不善,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及衛生狀況不佳。全球目前約有1/5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三是大部分地區的水質在下降。四是90%的自然災害與水有關。五是農業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緊張。農業灌溉占目前全球江河等淡水使用量的70%以上。到2030年,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提高55%,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六是城市用水緊張。到2030年,預計城鎮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將達2/3,屆時將有20億人缺乏清潔用水和衛生設施。七是水資源開發不平衡。八是水資源浪費嚴重。九是用于水資源的財政投入滯后。此外,私營水務部門投資呈下降趨勢,這增加了改善水資源利用率的難度。在此嚴峻形勢下,各國政府并沒有加以應有關注,水資源還在不斷被破壞、浪費和減少,威脅著世界經濟和社會財富增長,也成為戰爭和沖突的隱患。 我國、廣東以及廣州的水資源都很嚴峻。國家環保部報告指出:中國1/3國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是我國目前面臨四大問題,其中干旱缺水問題最明顯。全國668座城市,受缺水影響的有400座,比較嚴重的超過100座。我國的河流、湖泊、近海,從青藏高原,到渤海、黃海之濱,幾乎找不到沒被污染的河流。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正迅速惡化,長江陷入130多年來難遇的低水位,廣東四大江河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三到六成。 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工業用水將增加1500億立方米,城鎮用水至少要增加250億立方米, 16億人口所需糧食7億噸,灌溉面積必須達到9億畝左右。我們面臨的困局是,水資源嚴重短缺,而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水污染嚴重。 廣東省水資源總量表面上看在全國屬比較豐富,而實際上形勢極為嚴峻。廣東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為2100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而全省年人均用水量為499立方米,(廣州為809立方米),遠高于全國人均427立方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徑流占全年的70%—85%并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現,枯水期易出現旱情。珠江三角洲因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配置能力不強。人口規模龐大水需求量大及水源污染。隨著全省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廣東以占全國1.87%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占全國5%的工業廢氣和11.7%的廢水總量。全省有1.83萬家石油化工企業沿江而建,對飲用水源安全構成威脅。全省現有電鍍企業1200多家,重金屬污染較為突出。 我區用水形勢不容樂觀。我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內河網交錯,上游為西江與北江,由于流域污染問題,目前僅有沙灣水道可作飲用水源地。沙灣水道是我區經由立法保護的唯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從九如圍頭至大刀沙圍頭下游1公里,全長19.7公里。一直以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十分重視沙灣水道水質保護工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沙灣水道沿岸一線仍存在污染隱患;二是西江、北江上游流域用水急增,可能對沙灣水道的流量造成潛在的威脅;三是社會各界的節水意識不夠高,公眾參與不夠,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動節水,經濟手段欠缺,節水管理制度建設滯后,對節水重視不夠,水價低,浪費用水現象較普遍;四是農村的供水管網銹蝕、滲漏、爆管的現象較突出,水資源浪費較大;五是我區的供水管道未與廣州市聯網,一旦沙灣水道受到嚴重污染,將影響我區的正常供水。 辦法: 我區正處于加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必須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大力推行節約用水、保護和開發并行。為此,我們建議: 1、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調機制。建議成立以區政府分管市政、水利工作的領導為組長,水利、市政、環保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籌我區水資源綜合管理以及協調沙灣、順德水道流域環境保護整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2、加強用水管理,強化基礎工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和監督工作,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完善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充分發揮水資源和水利工程優勢,開展流域管理研究和供水資源利用研究,沙灣水道飲用水源保護區聯合監察隊對沙灣水道沿岸一線存在污染和污染隱患的企業要加強巡查,重點監管,適時實施專項整治,保障公共用水安全。要加快各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并盡早投入使用。 3、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節水型社會。要明確“開源節流并舉,把節流放在首位”工作方針,實行嚴格的節水制度,加強用水定額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推廣節水新技術以及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加快推進供水管網特別是農村地區管網改造。 4、堅持以政府主導,加大對全區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設沙灣水道環境實景監測系統、水資源保護工程、節約用水工程、水資源信息化建設;建議我區供水管道與廣州市聯網,一旦沙灣水道受到嚴重污染時,保證我區用水安全。 5、要充分發揮水權、水價、水市場對水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實施各種經濟手段。合理的水價,是節水的重要措施。建議根據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廣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條例》,在我區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制度;非居民用戶用水實行計劃用水與定額用水相結合,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分級累進加價制度;鼓勵使用再生水、實行節水減免稅,超標排污罰款,實行多樣化的水費收取等,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 6、加大用水宣傳,提高節水意識。建議各級政府以及宣傳媒介不斷加強有關水政策、保護水資源以及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企業、政府部門、院校、社團、市民保護水資源和環境方面的意識,通過提高公眾覺悟、宣傳教育以及提高水價等措施,推廣科學用水辦法,強化節水意識,建立自覺節水的行為規范。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舉行豐富多彩宣傳教育的活動,讓全社會都積極加入到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行動中來,形成“浪費水可恥、節約水光榮”的社會風尚。 7、推進水務一體化,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2008年1月新成立的廣州水務局不僅行使原水利局的全部行政管理職能,還行使原由市政園林局承擔的城市供水、排水、節約用水、污水處理、水企業行業管理和城區河涌管理等水行政管理職能,整合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業,同時歸并城鄉防汛、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地下水管理、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等五大職能。目前我區的水資源由多個部門承擔,管理職能交叉和分割,形成“多頭管水”。建議我區理順管理體制,盡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 8、要引入市場機制,拓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參與城鎮供水、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促使水資源管理更加有效。建議對城鎮排水等公益性政府投資工程的養護作業,逐步引入競爭機制,擇優選擇養護作業單位。 9、培植水利旅游景點,促進水利旅游業的發展。水是構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利工程及由此形成的水體景觀、水域景觀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我區具有豐富的水資源以及濃厚的水文化內蘊,建議把水利旅游納入我區整體旅游規劃,促進我區水利旅游業的發展。 10、發展節水農業。農業用水要從“以需定供”轉變為“以供定需”。把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作為解決未來水資源緊缺的一項措施來對待,在區鎮污水處理廠附近研究將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再生水)在農業灌溉中加以利用的試驗,取得經驗后逐步擴大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