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近幾年,“紅心蛋”、“多寶魚”、“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使廣大群眾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產生了懷疑,也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制度和網絡產生了懷疑,主要原因涉及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多,存在監管盲點,監管效率低等,如目前廣州發現的“瘦肉精”問題,畜牧部門監管生豬養殖場,檢測豬尿,畜牧部門和工商部門監管屠宰場,進行瘦肉精的檢測,這樣就很好,可以從源頭上防止有問題的豬肉上市,但這些檢測都是抽檢,而且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到底有沒有人去真正抽檢就不得而知了,現在出現問題了,除原來的檢測環節外,工商部門還要到農貿市場抽抽檢瘦肉和豬內臟,工商人員早上8點半上班,然后到市場買豬肉及豬內臟,再到市場管理處處理、檢測,到結果出來,起碼也得10點半,如果快速檢測有問題,還要送到區相關部門重新檢測,如果豬肉真的有問題,估計此時,該檔豬肉已經賣完了,甚至消費者已經吃下肚子了,這樣的檢測,又有什么用呢?另外,按操作要求,每個樣本要取 近幾年,我區對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視,鎮街成立食安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創新,去年,在區鎮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重組鎮街食安辦,使很多鎮街食安辦有了獨立的辦公場、辦公設備、檢測車輛、檢測設備、檢測人員,但由于欠缺最根本的法律依據,鎮街食安辦在巡查、檢測、執法方面所起的作用還是十分有限,與其它部門之間存在多頭監管、重復檢測等浪費行政成本,效率低下的現象。因此建議: 一、要真正發揮區、鎮街食安辦的作用,讓食安辦起到統一協調各監管環節的執法力量,減少重復檢查、重復執法、重復檢測,堵塞監管漏洞,降低行政成本。 二、鎮街食安辦要有正式人員編制,有正式執法人員(在目前監管框架下,可采取授權執法的形式或從相關部門正式抽出人員而不是掛名)?,F在鎮街食安辦的人員,要么是兼職,要么是合同工,這些合同工只能做一些檢測的工作,根本起不到組織、協調、牽頭的作用。 三、研究協調食品安全監管“條塊結合”的切實可行的方法。食品安全強調屬地管理,但在鎮街,僅有區工商部門的延伸部門工商所外,其余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農業部門、衛生監督部門均沒有分支機構,僅有少量監督員,這些監督員只能監督,不能執法,如果要執法,則要區的相關部門才行,例如,區衛生監督所2名執法人員要負責3個鎮街的檢查執法,在目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情形下,怎么可能沒有監管的盲點和漏洞呢?現在的食品安全監管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發現問題了就開展專項整治,其結果是舊的問題未整治好,新的問題食品又出現了。因此建議,要么各相關部門在鎮街設置分支機構,要么派人長期到鎮街食安辦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管和聯合執法工作。 |
問題答復: | 王淑芬代表: 您提出的區人大十五屆五次會議代表建議第118號《關于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搭建食品安全組織架構,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制。 一是建立健全區級食品安全協調組織領導機制。2005年8月,成立區政府常設的議事協調機構——食品安全委員會(下簡稱“食安委”),區長擔任主任、五位分管副區長任副主任,21個職能部門作為食安委的組成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全區食品安全工作。食安委下設辦公室(下簡稱“食安辦”),設在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在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每年定期召開全區性食品安全工作會議,專題分析工作形勢,通報重要情況,研究監管對策,布置工作任務,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食品安全組織協調機制有效落實。 二是整合鎮(街)級食品安全監管資源。針對鎮(街)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設置不盡一致的情況,為解決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力不足、協調不暢、監管范圍局限等問題, 2007年,我區從實際出發,選擇新造鎮和小谷圍街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鎮(街)作試點,投入300多萬元開展食品安全監督監測網絡建設工作。在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08年,區政府又再投入1000多萬元,將網絡建設工作面向全區推廣。目前,全區17個鎮(街)成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食品安全辦公室(下簡稱“鎮街食安辦”),設專人統籌鎮街食安辦日常工作,從農辦、工商所、衛生防疫、安全辦等部門抽調人員,公開招聘食品檢測專業技術人員,組成6至8人的工作團隊。全區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達119人,其中食品檢測專業隊伍32人,改變了既往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有牌子、無人員”的被動局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基層食品安全的監管力量,合理整合監管資源,發揮最大監管效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工作開展不平衡的問題。 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督查考核制度。區政府以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為原則,制定《食品安全工作綜合評價標準》及考核評分細則,每年對各鎮(街)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和全年工作情況進行兩次以上的考核評價,評定考核等級,并逐步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鎮(街)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積極性。區、鎮(街)、村(居委)每年逐級簽訂《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書(狀)》,層層分解落實任務指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至此,我區已構建起以區食安委為總協調、區各職能部門為執法主體、各鎮街食安辦為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的三級網絡架構,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制得到有效落實。 (二)理順關系,食品安全四大環節監管實現無縫銜接。 一是強化部門溝通協調,形成監管合力。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涉及農業、質監、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管等多個部門,分別主管農產品種養殖、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餐飲消費等四個環節的監管工作。我區通過全面協調、理順食品安全各環節監管,統一將各部門監管任務納入全區食品安全工作計劃,由區食安辦負責組織協調和督促工作開展,做到統一部署、協調推進、整體落實;創新性地建立區、鎮(街)分級管理模式,區職能部門在各自監管領域實施網格化監管,按照區域劃分,實行專人分片負責制,不斷落實監管責任。鎮(街)食安辦按照屬地管理責任,落實轄區內食品安全四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和檢查任務,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情節嚴重的報區有關部門實施執法查處。通過分級管理,強化上下聯動,提升鎮(街)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更好地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四大環節監管實現無縫銜接。 二是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規范市場秩序。區食品安全委員會每年有針對性地組織各職能部門開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和聯合執法行動,整頓和規范食品市場秩序。第一,強化農產品種養殖環節監管。加強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違法行為,開展對農資、初級農產品執法檢查,去年共檢查農資經營店和禽畜經營店有33574個次,行政處罰94宗,涉案貨值25.52萬元,罰款6萬元,沒收違禁、假冒偽劣農藥獸藥 (三)加大食品檢驗檢測投入,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一是區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方面,2005年,我區投入500萬元,成立了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并通過計量認證取得152個檢測項目,具備開展蔬菜水果、畜禽肉蛋、水產品、農田土壤、水等檢測能力。目前,我區已形成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實時監控管理系統為管理平臺,以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為主干,各鎮(街)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點、主要農產品生產企業、獸醫衛生監督檢驗所的生豬“瘦肉精”和禽畜安全質量檢測點為支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絡體系。流通食品檢驗方面,工商部門利用1臺食品安全監測車、14個食品安全檢測箱,每月制定檢測任務和檢測重點,按計劃定期對區內的流通領域食品進行快速檢測。食品生產加工和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檢驗由區質量監督檢驗所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具體實施。 二是鎮(街)級食品安全檢測工作取得新突破。17個鎮(街)配置的食品安全檢測車及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食品多功能檢測儀等檢測儀器設備,通過深入農村、工廠、學校免費對農田種植蔬菜、市場流通食品以及學校、廠企食堂、餐飲單位食品原材料實施快速抽查檢測,改變了過去檢測手段單一、檢測方法滯后、檢測精度不高、檢測范圍局限的落后局面。食品安全檢測車的快速檢測具有流動性強、檢測快速、效率較高的優點,檢測項目涵蓋農藥殘留、二氧化硫、吊白塊、重金屬等20個食品安全指標,檢測結果實時掌握,能對全區食品安全實施宏觀監控。區食安委各職能部門定期對檢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匯總,分析評估,視安全和風險程度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為全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準確、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對檢測不合格的食品,鎮(街)食安辦立即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控制、退市和銷毀處理,避免問題食品上市產生不良影響;需要復檢的,由區級以上農產品、質量監督、衛生等檢測機構實施復檢,及時消除隱患,保障廣大群眾的飲食安全。 (四)加強宣傳和教育培訓,全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食品安全綜合水平。我區每年均對監管人員實施業務培訓,今年已組織舉辦5期培訓班,更新日常監管和檢驗檢測等方面知識,不斷提高全區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整體素質和綜合管理能力。各鎮(街)、有關職能部門也不定期組織食品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標準化、規范化知識培訓,增強食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提升食品行業從業人員整體水平。 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食品安全監管和誠信體系。目前,我區籌建的食品安全監管軟件已進入招標階段。隨著監管軟件的投入使用和網絡信息平臺的建成,各鎮(街)食品安全日常檢查記錄和檢測數據將實現網絡上傳,區食安委能實時分析有關數據,實施全區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時指揮處置安全隱患,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同時建立統一、權威的信息發布制度,準確、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及時公布國家政策和政府管理工作動態,曝光不合格食品和違法違規生產經營企業,加大社會輿論監督力度,引導食品企業合法、守法生產和經營,提高食品行業誠信度。 三是多舉措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加強宣傳,通過食品安全檢測車的大型電子宣傳平臺,編印食品安全常識書籍,派發預防食物中毒知識小單張,組織宣傳周、宣傳月等形式,深入農村、學校、企業廣泛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知識流動宣傳,增強群眾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全民自我防護水平,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二、下階段工作措施 食品安全監督監測網絡的構建,是廣州市乃至全省采取由政府籌建、整合資源、配置鎮(街)級食品安全檢測車的新做法、新嘗試,也是貫徹《食品安全法》,部署2010廣州亞運會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全區各鎮(街)和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區的食品安全工作必將形成區、鎮(街)分級管理、條塊結合的監管新格局,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環環緊扣、全程監控的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 在以上重重舉措的努力下,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食品安全監管任務依然任重道遠,我們仍需不斷努力,才能更有效保障我區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一)爭取落實基層(鎮、街)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和人員設置。目前,各鎮街食安辦已相繼成立并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鎮街食安辦并非編制的常設機構,監管人員多為合同工作人員,沒有行政執法權始終是影響工作開展的長遠因素。 (二)爭取盡快理順衛生與食品藥品監管兩部門的職能銜接?!妒称钒踩ā芬延?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 month="6" year="2009">2009年6月1日實施,但相關配套政策仍未明確,衛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職能調整上級還未明確,工作銜接有待暢順。 (三)進一步發揮區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的核心作用。區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既承擔全區農產品檢驗檢測的法定鑒定檢測職能,更兼具對各鎮街食品安全檢測的培訓和技術指導作用。目前我區農產品種類繁多、食用量大,迫切需要我們加大對區檢測中心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進一步保障我區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 (四)加強2010廣州亞運會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亞運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強化部門組織協調,推進落實亞運食品供應和質量安全保障措施,聯合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營造亞運食品安全良好消費環境。 (五)加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強化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集貿市場食品安全、無證照經營、無QS標志食品和小作坊專項整治,繼續深入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做好食物中毒的預防、應急演練及處置工作。 (六)推動食品安全監督監測網絡良性運行。繼續完善全區食品安全監督監測網絡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區、鎮(街)食品安全分級管理模式的優勢,不斷加強對基層監管人員的教育培訓和業務指導,增強隊伍綜合素質,提高鎮(街)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七)加強食品安全技術保障和法制宣傳。加快推進全區食品安全監管軟件招標應用和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工作,強化食品安全技術監管手段和能力。深入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開展全民普法宣傳活動,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意識。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食品安全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二ΟΟ九年十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