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對重點項目建設村給予相應扶持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近年來,廣深港、東新高速、南二環等省市重點工程在我鎮相繼開工建設。根據控規要求,規定在重點工程兩側500米范圍內禁止開發,使沿線村普遍感覺到發展空間明顯受到制約。重點項目的建設,沿線各村已給予大力支持,但由于控規范圍較大,使原來發展空間已經不寬松的村更加受制,困難者更加困難。基于此,我們建議區政府考慮對重點工程經過的沿線村給予相應的扶持,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和重點支持。 |
問題答復: | 黃樹枝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代表建議第103號《關于對重點項目建設村給予相應扶持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隨著廣州市“南拓”戰略的實施,省市多項重點工程相繼落戶我區各村,在我區重點項目所在村積極支持配合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近幾年,區委、區政府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對包括重點項目建設村在內的全區廣大農村,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一、制定“三農”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4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即“二十八條”);2005年,部署開展“雙百共建文明村”活動;2006年,出臺了《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新“二十八條”),啟動了新農村十項工程建設;今年初又出臺了《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實施意見》。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據統計,2008年“三農”投入12.67億元,今年預算安排“三農”投入17.26億元,其中統籌城鄉一體化資金14.48億元。 二、落實留用地政策,促進征地村集體經濟發展 為解決征地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問題,我區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實行農村經濟發展留用地指標政策,并一直延續至今。被征地村通過充分利用經濟發展留用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通過建設工業廠房、商鋪等物業進行出租,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對國家、省、市區重點項目“兩類留地”,區規劃分局已組織編制《番禺區14個鎮、街國家、省、市、區重點項目拆遷安置及經濟發展留用地選址規劃》,正加快做好用地手續申報工作。 同時,為了集聚節約用地,充分利用四條生態廊道控制范圍內原已辦理用地手續的建設用地,并落實國家、省、市、區重點項目拆遷安置及經濟發展留用地的選址,區規劃局組織編制了《關于調整番禺區生態廊道控制要求的研究報告》,向市建議對廊道內已辦證用地給予低密度開發進行控制,爭取放寬生態廊道控制要求。 此外,為解決廣大農民特別是被征地農民的后顧之憂,我區正在積極建立覆蓋全區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的同時,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力爭在2010年4月底前,基本解決35周歲以上農村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 三、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強發展緩慢村“造血”功能 2004年以來,我區對農村實行發展緩慢村補貼和稅費改革補貼。2004?2008年,區鎮(街)兩級的兩項補貼金額達到16247.5萬元,其中區財政8368.3萬元,鎮(街)財政7879.2萬元。2006年,針對我區農村水利貸款欠帳較多的現象,區委、區政府出臺了清理歷史遺留水利貸款政策,由區財政償還各村歷史水利貸款達1.6億元,為農村集體拆卸下了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些補貼政策,切實減輕了包括重點項目建設村在內的農村集體和農民的負擔。 與此同時,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對發展緩慢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等項目給予資金傾斜。對欖核、大崗、東涌南部三鎮的重點項目發展緩慢村,區政府正在制定方案,計劃在欖核鎮選址,通過政府墊地和貼息,各村入股共同建設大型商貿城,進一步增強發展緩慢村的“造血”功能。 四、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致力縮小城鄉差距 今年初,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實施意見》(番發[2009]1號),提出了“力爭用5到8年時間,基本建立起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任務的工作措施。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促進城鄉土地合理利用。提出強化重點項目建設的帶動作用。推行各級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發展留用地“捆綁打包”報批,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探索實施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貨幣補償等多種模式,加快解決重點項目征地遺留問題,創新各村對重點項目建設所產生效益的共享機制,形成重點項目對城鄉一體化的強大助推力量。 二是統籌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提出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條件,逐年推進標準化魚塘改造、專業村農田標準化整治、機耕路主干道硬底化建設。所需資金由區、鎮(街)財政按9:1的比例分擔,其中區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 三是統籌安排財政資金,促進城鄉協調互動發展機制的形成。提出建立農田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制定基本農田保護、飲用水源保護、生態公益林保護的財政補償辦法,對保護區實行直接而不重復的補償,加強對基本農田、飲用水源、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對上述保護區范圍內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每年每畝100元的標準進行補償。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共建共享。提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整治;推動城鄉交通基礎設施連通共享;統籌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統籌城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步伐;統籌城鄉河涌整治與水環境建設。 五是統籌城鄉公共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主要包括:衛生基礎建設經費向農村衛生傾斜;建立公共衛生服務的補貼、補助制度;縮小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保的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加強農村文化體育事業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健全以低保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 區委、區政府出臺的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將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同時也惠及重點項目建設村和廣大農民群眾。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扶持重點項目建設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