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慈善事業是均衡財富分配、弱化收入兩極分化的一種有效途徑,慈善活動是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標志,慈善救助是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內容。近年來,我區慈善事業、慈善活動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熱情參與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營造了尊重、理解和關心他人,熱心公益活動的氛圍,弘揚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善舉濟興的美德,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融洽了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與文明。但目前我區的公益慈善事業與我區的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 一是慈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慈善文化還沒有成為主流文化。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目前普通民眾表現出來的慈善意識還是沖動型的。在突發災難面前,在媒體高度關注的事件中,公民和企業往往慷慨解囊,但較少有日常的捐贈行為,這說明社會還未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公眾的公益慈善意識還有待提高。在香港,經政府批準的“賣旗日”實際上成為當地的公益慈善捐助日,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籌得大量善款,而且還成為了當地特有的文化,這對加強我區慈善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是慈善募捐方式和手段單一,捐助渠道不暢通。由于思想觀念和體制原因,造成目前公益慈善的募捐形式單調,缺乏創意,難以激發公眾的熱情與參與度,個別單位甚至還在用硬性攤派的行政手段募捐,容易引起民眾的反感和抵觸情緒。此外,目前主要慈善捐款多來自海外和企業,個人捐贈所占社會捐贈的比例較低,這與美國的善款70%以上來自民眾的日常捐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慈善事業除了要發動企業家捐贈外,更要看到普通民眾的熱情和力量,營造人人參與慈善的氛圍。 三是慈善信息不夠透明,部分慈善組織公信力低。由于我國還沒有關于慈善事業方面的統一立法,部分慈善組織的運作不公開,在開展扶貧慈善工作方面還存在某些不規范之處,有的貧困鄉鎮結對幫扶的企業和個人絡繹不絕,存在重復受贈現象,有的貧困對象卻長期無人問津。 辦法: 為了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提議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強我區的公益慈善事業建設,積極完善慈善公益救助體系。具體做法包括: 1、是組織大型主題慈善活動,打造番禺慈善文化品牌。番禺區的生產總值、經濟總量在廣州市各區中居于前列,這是我區舉辦大型主題慈善活動的經濟社會基礎;追求理想、為社會進步奮斗不息的“星海精神”深深植根于番禺文化品質之中,這是我區舉辦大型主題慈善活動的人文精神底蘊。在物質保障和文化內涵的支撐下,以慈善項目和慈善救助活動為載體,每年定期舉辦大型主題慈善活動,弘揚慈善文化,是城市富裕與慈善精神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激發和動員社會各界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為弱勢群體、困難群眾奉獻一片愛心,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進步。 在活動模式方面,我區的慈善文化活動應以“民間主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組織監督”為主要模式。慈善事業是民間事業,由民間主導才能煥發持續的生命力。民間組織進行慈善事業,完全是依靠民眾的自愿,這回歸慈善自愿的本質;民間組織進行慈善,體現社會事務社會自己處理,使得募集善款更具親和力;民間組織進行慈善事務,一方面受著政府的監管,一方面也受到社會輿論和媒體強有力的監督。我區舉辦大型主題慈善活動,要緊緊依靠政府的推動,把民間力量與政府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更好地發揮慈善組織的內在優勢,推動慈善事業快速發展。 在活動形式方面,應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慈善理念,辦出特色,辦出成效。香港的“公益金萬人行”活動將慈善活動與健身活動相結合,避免了募捐形式的機械化,令參與者不斷產生新鮮感,歷久不衰;廣東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活動通過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帶來了諸多形式上的創新,也逐步形成中山特有的文化現象。建議我區大型主題慈善活動以番禺特色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充分融入飄色、舞龍、醒獅等當地民俗文化元素和蓮花山佛教文化元素,有效地將我區的民俗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慈善文化與“星海精神”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慈善文化品牌的生命力與吸引力,在實踐中豐富和提升我區“星海精神”的歷史內涵。除了發動成年公民積極參與,還要積極組織青少年投身到活動中,重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慈善教育,讓未來的社會主人從小樹立公民社會的參與意識。 此外,在宣傳理念上應積極倡導“公益營銷”,把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利用公益平臺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廣東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活動中,每年捐款的個業均組織了方隊參加游行,向觀看者展示自己的企業文化。這一特殊的制度設計成功吸引眾多企業參與慈善活動,值得我區借鑒與學習。 2、是開展慈善獎項評選表彰活動,打造“文明番禺”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由于慈善事業是一項特殊的事業,不可能像其他領域一樣對有貢獻者給予優厚的物質獎勵,但是可以通過精神的褒獎從道德上給予肯定,提高捐贈者社會地位,營造“大慈善”社會。通過表彰和宣傳熱心慈善事業、積極宣傳慈善理念、以自身行為感召社會、為慈善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給慈善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樹立道德品牌和道德認可,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不斷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和潛能,挖掘社會慈善資源,使慈善活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3、是健全慈善信息發布渠道,提高慈善救助透明度。在全區范圍內建立慈善電子信息檔案庫,打造我區社會救助信息化數據網絡平臺,通過統一渠道向公眾發布慈善機構實施救助項目、救助審批程序和求助對象信息,使慈善捐款來去透明,公信度顯著提高,從而避免重復資助現象,使有限的慈善資金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有助于提高慈善事業的公平、公正、公開,讓廣大捐贈者、受助者充分了解慈善動態,讓更多的愛心人士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慈善事業,讓急需幫助的困難群眾了解受助渠道及時得到幫助。 4、是加強慈善宣傳,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識。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現代慈善理念、慈善意識和慈善價值,增強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慈善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廣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通過對慈善文化的集中宣傳,鼓勵慈善行為,加深公眾對公益和慈善的了解,進一步更新觀念,將過去傳統的“慈善是富人對窮人的施舍”的觀念轉變為“慈善是全社會的平等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