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區中心醫院自2009年9月19日開始全面運作以來,在住院床位較原增加18%,即總住院床位1002張的基礎上,住院病人率幾乎達到100%,門(急)診就診的人數平均為4500-5500人次/天,住院病人維持在950-1000人次,這些確實為解決廣大民眾看病難的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據門(急)診及住院人流量的預測,加上醫院員工1700人,每天將有約5萬人次出入新醫院,其中70%以上選擇乘坐公交。雖直達中心醫院的公交路線已由原有的兩條增至九條,班次也相應增加。但隨著醫院業務量的不斷上升,現時的公交服務并未能滿足來院就醫群眾的需求。市民“到中心醫院就醫不便”的呼聲仍然不絕于耳。據中心醫院對700名患者的調查表明:基本滿意占24%,不滿意占48%,極不滿意占27%。分析原因主要表現在: 1、候車時間長:有47%表示需要候車半小時以上,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東涌、大崗及萬寶工業基地路車。 2、班次密度及發車頻率不足:來院就醫群眾僅7%受訪群眾表示滿意現時的班次密度及發車頻率,具體各線路的滿意率均是偏低。基本滿意占37%,不滿意占36%,極不滿意占20%,說明現時的班次密度及發車頻率是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的。欖核、東涌車的不滿意率最高,占50%及57%。 3、線路設置不合乎大多數人需求:48%的受訪群眾表示不滿足現時公交車的線路設置,其中,市橋汽車站路線及欖核路線的不滿足率高于總體水平,分別占53%及56%。33%的受訪群眾表示到達中心醫院的線路規劃不合理。 4、首末班車時間設置不合乎實際:40%的受訪群眾表示首末班車時間設置不合理。86%的受訪群眾表示需要夜班車。東涌、蓮花山、27路的需求均高于平均需求,分別占100%、93%及91%。尤其是就診于中心醫院的某些特色專科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就診完后,無交通工具返家。 我們認為造成以上現狀的主要原因是: 1、因為醫院的工作性質,上下班時段形成潮水式的公交需求高峰,而中午和晚上以及節假日時段公交需求往往相對低潮。 2、由于就診專科的人員多,市民集中清晨前往醫院,所以此時段的需求較晚上旺。 3、目前中心醫院地緣尚處于相對偏僻,周圍的商業氛圍和居住集聚態勢尚未形成,公交需求單一,直接造成公共交通的運營成本過高,運營效益低下。 辦法: 公共交通是群眾來院就醫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體現政府為民、便民的措施。針對在調查中所顯示的問題和目前的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1、增設直達中心醫院的公交路線,盡量覆蓋公交“盲點”。 2、增加到達中心醫院公交的發車班次,縮短發車間隔時間,適當在就診高峰時段增加發車班次。 3、適當調整現時公交車的線路設置,力求滿足公交服務需求較大的站點及路段。 4、合理調整首末班車時間。 5、政府對運營成本過高運營效益低下的現狀,給與適當的財政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