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不斷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基本設備配置、人員培訓的經費補助,不斷加大對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的經費投入。 一、基本情況 2007至2009年區政府投入社區衛生服務經費8780萬元。目前已建成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18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間,社區衛生服務站8間,平均每3.73萬人擁有1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每條街道均設置了一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了城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從2008年起,由機構選派或在社會公開招聘150名醫學畢業生或醫師進行為期3年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同時進行全科醫師骨干培訓和崗位培訓,安排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經費1900萬元。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開展了醫療、保健、康復、計劃免疫、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積極推進了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建立責任醫師團隊。以1-3個社區居(村)委會,約3000戶家庭或1萬名社區居民劃分1個網格,組建以全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和護士為主體的社區責任醫師服務團隊,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變服務模式,上門服務,落實服務功能。全區共組建59個網格化責任醫師服務團隊,網格化工作人員288人。2009年新建家庭病床450張,提供家庭巡診、出診服務43919人次;對慢性病、孕產婦、嬰幼兒、殘疾人、精神病、傳染病等訪視提供上門服務38709人次;2009年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07015份,居民建檔率達16%。開展對社區基本醫療的補償,對廣州市民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就診時的醫療費由政府補助10%,2009年共減免費用為38.7萬元。 二、存在問題 目前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已初步建成,社區衛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緩解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方面也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但能否真正成為居民的健康守護神,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關鍵在于社區衛生服務人才的建設。但在實際的工作中,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許多的困難。 一是無編制,醫務人手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非獨立法人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無編制,部分人員只能使用醫院的編制,其余為合同工,形式上都為醫院的借用人員,造成一流人員在醫院,二流、三流人員分流到社區,人財物由醫院支配,往往考慮成本等因素,制約了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和發展,最后大家都爭到醫院。但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極大拓展,醫務人員工作量明顯增加,超負荷工作情況普遍。目前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經費以在編人員為基數核撥,與實際需要相差很大;另一方面,新培養的全科醫師遠不能滿足需求,而政府投入近兩千萬元、花大力氣進行為期3年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150人,由于沒有編制,恐怕將來留不住。人力資源面臨“坑少蘿卜少”的雙重困境。 二是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社區醫務人員繼續教育機會缺乏,知識更新緩慢,技術難以提升,晉升優勢較小,社會地位較低,收入待遇不高,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人員容易流失。目前社區工作有1人做幾項專責工作,有1項專責工作數人輪著干,難于連續、規范開展公共衛生工作。 辦 法: 為著力推進番禺區社區衛生工作發展均等化、服務規范化,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首先要加強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合理設立社區人員編制。根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中央編辦發〔2006〕96號)及《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和《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試行)》(穗衛〔2006〕43號文)要求,加快制定《廣州市番禺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實施意見》,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萬居民配備12名醫護人員,其中4~5名全科醫師,1.5~2.5名公共衛生醫師,護士與全科醫師1:1配備,其他技術人員不超過編制總數的25%。郊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視情增編10%。 建議區政府能按照相關文件要求,一是確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獨立法人的事業機構,二是按照有關標準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編制,配齊、配強社區醫療衛生力量,為社區衛生事業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好必要的人員架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