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在大學城建設多樣化住房的教師新村以適應進一步科學發展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內容: 近年來,在省、市、區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下,大學城開發建設了一批商品房。然而,這些商品房房價過高,大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無力購買,長此以往,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富人區”,必須從大學城長遠和科學發展出發,采取建設多種模式住房的方法,構建大學城科學的人居結構和環境。為此,建議:1.調整大學城整體規劃,在各高校內建設教師住房;2.劃出島外附近部分區域建設教師新村。理由如下: 一、是大學城文化氛圍建設的需要。商品房推出后,價格過高,大學城無疑成為了新一個“富人區”,老師們,尤其是收入較低的年輕老師(包括需要與學生密切聯系的輔導員)被摒棄在了大學城外,文化氛圍會相對削弱。這與大學城要建設成為廣東、廣州重要的文化名片的理想,是大相徑庭的。 二、是學生成長的需要。目前,大學城本身與社會有一定脫節。到了晚上或是寒暑假,大學城里幾乎全部是學生。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不利于安全穩定,不利于突發事件的處理和學生安全的保障,不利于開展科研實驗。要建設成目標20萬學生的大學城,教師的住宿問題刻不容緩。 三、是盤活教學、科研資源的需要。廣州大學城按照“四個一流”的標準進行建設,即一流的規劃、一流的設計、一流的建設、一流的質量。目前,擁有“四個一流”的教學與科研資源,因為缺少老師的維護、指導和使用,利用率卻并不“一流”。尤其是節假日,許多資源處于閑置,造成很大浪費。 四、是教育教學本身的需要。教師每天疲于交通,花在路途上的時間多則達到兩個多小時,精力受損,教育教學受到影響。 五、是改善交通和保護環境的需要。老師們城里城外,疲于奔波,增加碳排量和交通成本,不利于環保。 六、是解決年輕教師的后顧之憂。 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及區相關部門和領導,派員調研查看,在大學城內建設多樣化模式的教師新村,用于教師居住。 |
問題答復: | 黃紫華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代表建議第89號《關于在大學城建設多樣化住房的教師新村以適應進一步科學發展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大學城各高校教職員工為大學城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解決大學城各高校教職員工就近居住問題迫在眉睫。參考您提出的建議,我們積極向市政府反映,市政府在充分尊重大學城進駐高校意愿的基礎上,已經制定了滿足大學城教師就近居住需要的一攬子方案:1、對于已經享受過房改實物分配或已購買商品住房的大學城教師,規劃建設教師公寓,并通過租賃方式來解決其就近居住問題。教師公寓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來解決:第一,考慮允許各進駐高校在大學城生活居住區,投資建設教師公寓。根據大學城各高校區規劃確定的師生住宅建設總量,可滿足15萬師生的居住需要。第二,結合大學城4條保留村“城中村”改造,規劃建設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約1萬套的教師公寓,擬通過市場化團租、團購方式來滿足進駐高校教師的就近居住需要。目前,4個保留村“城中村”改造規劃方案已經穩定,土地詳查工作已經完成,但清拆工作難度較大,相關部門正加緊做好相關工作。2、對于尚未購房且符合我市限價房收入條件的大學城教師,擬在大學城附近規劃建設限價房來解決其就近居住問題。市政府已在大學城臨近的華南新城板塊實施了限價房用地的儲備工作,有針對性地重點滿足首次置業的大學城教師的住房需求。3、積極推進大學教師的住房貨幣分配改革,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貨幣補貼標準,支持大學教師的合理住房消費。4、在大學城中心區、南岸區已公開出讓11宗商品住宅用地,可提供商品住宅約5000套,以滿足大學城教師通過商品住宅市場來解決居住問題的需要。 對于您提出劃出島外附近部分區域建設教師新村的建議,我們已積極向市政府反映,建議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考慮。您所關心的大學城高校教師就近居住的問題,一直以來也是屬地政府始終關注、憂慮的問題,我們和您以及大學城各高校廣大教師一樣,迫切希望該問題及早得到妥善地解決,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懈努力。 非常感謝您對大學城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