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在村莊規劃時考慮預留各村發展用地指標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內容: 近年來,我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三農”工作的措施,對經濟緩慢村的發展給予了扶持,每年由區、鎮下撥一定的困難村補貼。然而,我們認為,“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解決經濟緩慢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強緩慢村的“造血”功能。由于受工業用地政策的制約,緩慢村發展工業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可以說舉步維艱。因此,我們建議,區政府在村莊規劃時是否可以考慮,給各村預留一定的發展用地指標,從而幫助村級經濟增強“造血”功能。 |
問題答復: | 彭帶根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代表建議第101號《關于在村莊規劃時考慮預留各村發展用地指標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直以來,區委、區政府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解決我區南部經濟發展緩慢村問題,在給政策、給資金、給規劃、給項目和給人才方面大力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一是結合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 “牽手打造試點村工程”和“牽手幫扶發展緩慢村工程” “兩個牽手”工程,充分發動職能部門打造試點村、較富裕村幫扶發展緩慢村,加速了牽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二是落實發展緩慢村補貼和農村稅費改革補貼政策,逐步增加對發展緩慢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支持,推進農村路橋整治、街巷路燈建設、公園休閑設施建設、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設施。三是積極引導緩慢村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加強區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新農村建設項目庫,采取由政府牽頭選定項目、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發展緩慢村參股的方式,積極制訂重點扶持南部三鎮(欖核鎮、大崗鎮、東涌鎮)經濟發展緩慢村建設的實施方案,集聚解決發展緩慢村問題。四是全面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規劃,大力推進拆遷安置用地、經濟發展留用地以及村民住宅布點用地(以下簡稱“三類用地”)集聚選址規劃,為下一步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發展藍圖。 結合“三類用地”集聚選址規劃,以及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的要求,鑒于我區2009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現狀建設用地已超2020年的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新一輪規劃修編全區沒有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屬減量規劃。番禺區的建設用地規模非常緊張,今后農村經濟發展不可能再依賴于政府分配更多用地規模,村的發展用地,必須經市國土房管局核定留用地指標后,才能按指標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給予建設用地規模。為此,注重研究村莊經濟發展集聚方式,爭取打破自然村與自然村甚至鎮(街)之間界限,統籌安排土地調整置換,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良性發展才是解決經濟發展緩慢村問題的根本出路。 當前,我省正在全面展開對原有低效益的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以下簡稱“三舊”)進行整體改造,促進存量建設用地的再開發再利用,促進土地集約節約發展。可以說,“三舊”改造工作是加速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利好政策和重大機遇。各鎮(街)、村能否抓住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就要看各級領導干部是否重視“三舊”改造。農村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雖然區委、區政府出臺的系列政策措施,對整體推進我區經濟緩慢村發展進程起了極大地促進作用,但由于我區南部經濟發展緩慢村面廣村多,地處偏遠,政策惠及的面還不夠。還需要靠以您為代表的廣大農村干部不斷積極探索,對可供開發的集體資源進行認真排查,摸清家底,對如何充分盤活利用這些資源拿出應對之策,積極主動申報符合條件的“三舊”改造項目,為妥善解決經濟緩慢村發展問題,當好區委、區政府的參謀。 根據您提出的建議,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下一步,番禺規劃分局將繼續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產業布局合理、堅持生態優先、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加快完成全區城鄉總體規劃和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類空間要素,統籌規劃區域內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鎮特色、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內部路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莊布局。同時不斷深入基層,切實了解農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和廣大農村干部共同做好因地制宜創特色的村莊經濟專題規劃研究,通盤考慮,合理布局,挖掘潛力,揚長避短,唱“地方戲”,打“優勢牌”,謀“特色路”,真正體現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農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