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做好節電工作,利國、利民、利企業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一、節電的重要意義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能源的開發利用極大地推進了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在過去的100 多年里,發達國家先后完成了工業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資源。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入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增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經濟發展必然導致能源消費增加,由此而帶來能源供應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資料顯示,中國目前電力消耗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產值能耗比卻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成為世界上產值能耗比最高的國家之一。 然而能源的儲量是有限的,解決能源問題的重點自然就落到了能源控制上,因此節約能源也被專家視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2007 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該法規定,“節約能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這就確保了節約能源的法律地位,也對我國更長遠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和對企業的激勵與約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 電能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能源形式,也是能源消耗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要節能,關鍵在於節電。 電力以及整個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前幾年,全國有多個省、市相繼出現拉閘限電以及大面積“電荒”現象,對企業的正常運作造成巨大影響,珠江三角洲則是“電荒”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由于經濟發展,電力需求繼續高速增長,而電源建設相對不足,每年用電缺口正以10%的速度遞增,特別是個別地區為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而采取了停電的極端行為,不少企業不得已采用柴油發電,這進一步加大了環境污染,形成惡性循環。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2009年1~11月,全國用電總量為31530.89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為233440.05億千瓦時,約占總用電量的75%,照明用電達4100億千瓦時,約占總用電量的12%。以最保守的估計,如果在工業用電和照明用電兩大用電領域各以節電10%計算,那么全國每年將節電4000~5000億千瓦時,這相當于可以少建設50座發電容量為20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另據該會2010年9月統計的數據,全國供電煤耗率為334克/千瓦時,這上述節約的電能相當于可少燃燒1億6千萬噸煤,可減少排放空氣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4億2千萬噸、二氧化硫130萬噸、氮化物120萬噸,這對于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節約用電利國、利民。許多企業在電動機傳動、電加熱、空調以及照明方面的耗電相當巨大,一般小型企業一年電費幾十萬元,大、中型企業一年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元,電費是企業運作成本的重要環節。因此,節省電能對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也具有重大意義。 推廣和應用節電技術是幫助企業進行用電成本控制,是幫助企業開辟和建立除其主業以外的第二個利潤管道。而這種增加利潤的方式無須企業投入和調動更多的資源,當前不少企業負責人已經認識到推廣和應用節電技術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協助企業在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在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助一臂之力。 二、節電工作的切入點 電能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電氣傳動(電動機)、電加熱和電氣照明三大塊,電氣傳動和電加熱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而電氣照明則集中在商業和路燈領域。 在工業領域,鋼鐵、煤炭、電力、石化、建材、紡織、造紙、冶煉等是傳統的10個重點耗能行業,這些行業在我區的工業結構中并不突出。而在工業生產加工領域中眾多的加熱設備,如:塑料制品生產中的注塑機、吹膜機、造粒機、拉絲機,電線電纜和制鞋生產中的擠出機,食品、藥品生產中的加熱機、烘干機等等在我區的工業生產中卻被大量應用,這些設備都是用電大戶,有“電老虎”之稱。因此,可先將節電工作的切入點選擇在對傳統電加熱設備的節能改造上,也即采用先進的電磁加熱方式取代傳統的電阻絲加熱方式,以后再逐步將節電工作在電氣照明和電氣傳動(電動機)方面展開。 在工業生產的多種機器設備中,傳統的電加熱設備一般采用的都是電阻絲發熱圈加熱,這種加熱方式存在如下缺點: (一)熱損失大、加熱效率低 電阻絲發熱圈為圈內、圈外雙面發熱,其圈內面緊貼金屬料筒,通過傳導的方式將熱量傳遞到金屬料筒加熱料筒內的原料,其圈外面的熱量則大部份散失到空氣中造成電能的浪費。 (二)工作場所環境溫度升高 由于電阻絲發熱圈圈外面的熱量(大約有近一半的熱量)散失到空氣中,造成周圍環境溫度升高,特別是夏季,對生產環境影響很大,現場工作溫度都超過了45℃。有些企業不得不采用空調降低溫度,從而大大增加電費支出。 (三)使用壽命短、維修量大 由於采用電阻絲發熱,其加熱溫度高達300℃左右,電阻絲容易因高溫老化而燒斷,常用發熱圈使用壽命約在半年左右,因此,維修的工作量相對較大。 (四)功率密度低 在一些需要溫度較高的場合無法適應。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電加熱方式即電磁加熱方式在技術上已日趨成熟,電磁加熱方式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將電能轉換為熱能的一種加熱方式。電磁控制裝置將工業用電(電壓為220V或380v,頻率為50/60Hz)轉換為一定電壓,頻率為25~30千Hz的高頻交流電,高頻交流電流過電磁加熱線圈產生高頻磁場,這個高頻磁場通過導磁的金屬料筒時會在金屬料筒內產生無數的小渦流,小渦流流過金屬料筒使金屬料筒自身高速發熱從而達到加熱的目的。 用這種新的電磁加熱方式來進行改造的優點是: 一是節電效果好:相比電阻絲發熱圈加熱,節電效果至少在30%以上。對于不同的加熱設備,不同的原料,生產不同的產品,節電效果有所變化,在目前已進行改造的案例中,節電效果最大可達60%以上;二是環保效果好:可顯著降低環境溫度;三是使用壽命長:電磁加熱線圈的工作溫度最高只有100℃左右,不存在加熱線圈因高溫老化燒斷而需頻繁更換的問題。相對于原電阻絲加熱,不僅減少了維修工作量,而且還節省了更換配件的成本;四是可提高產品產量:由於該產品的發熱效率高,而且料筒加熱均勻,能顯著減少工作升溫時間,提高產品產量;五是改造工作的周期短:一臺設備的改造時間大約只需半天。 三、節電改造的經濟效益分析 以先進的電磁加熱方式改造傳統的電阻絲加熱方式其經濟效益是十分顯著的。以塑料制品生產中大量使用的注塑機為例: 注塑機規格 160噸 一臺 發熱區電阻絲加熱圈個數 4 每個電阻絲加熱圈功率 2.5kw 電阻絲加熱圈的工作通斷比 0.5 每天工作時間 20小時 每年工作天數 300天 工業用電價格 0.9元/kwh 最低節電效果 30% 改造費用 600.00元/kw (一)改造前該臺注塑機電加熱部份一年的電費支出為A A=2.5×4×20×300×0.5×0.9=27000元 (二)改造后該臺注塑機電加熱部份一年節約的電費為B B=A×30%=27000×0.3=8100元 (三)改造費用支出為C C=2.5×4×600=6000元 (四)改造的投資回收期為D D=(C÷B)×12=(6000÷8100)×12=8.88個月 以上分析都是以實際工作情況為準,而且偏向于保守。這說明了改造一臺注塑機的電加熱部份,最多不到9個月的時間節省的電費就可收回該項節電改造所投入的費用。 辦 法: 一、開展節電工作的幾個具體問題 (一)節電技術改造需投入的資金 節電工作利國、利民、利企業。如上所述,盡管開展節電技術改造所投入的資金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內就可收回,但在節電技術改造的初期,終究需要企業投入一筆資金,這對目前正常運作都比較艱難的大部份企業,的確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這個難題,就全國范圍來說是個“通病”或俗稱“死結”,只要打開這個“死結”就一通百通,節電工作就能順利展開。 據了解,國內有的省、市為了打開這個“死結”,在政策和資金上對企業在節能技改、節能產品的研發、節能產品的使用推廣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例如:浙江省嘉興市政府從2005年起就每年從市財政劃撥出幾百萬元作為節能專項資金支持企業。 建議區政府能設立節能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進行節能技改、節能產品研發和節能產品推廣使用的工作。 例如在區經濟貿易促進局可設立“節能技改專項資金”,在區科技信息化局可設立“節能技術推廣專項資金”。 企業可申報立項申請資金支援,經批準后撥款。項目完成驗收后一年,企業應全額繳回所申請的撥款(免息)。 這樣該專項資金就可循環使用,以支持更多的企業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同時也不會對區財政造成大的負擔。 (二)節電技術改造工作的承擔者 考慮到用電磁加熱方式對傳統電阻絲加熱方式進行技術改造的工作專業性較強,對工作者有一定技術要求,加之改造工作中還需要配備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因此由企業自身承擔會有一定困難。 我區鄰近的幾個地區如深圳、東莞、順德等已開展了這項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們已有一批專職的技術隊伍來承擔這項工作。 建議我區在初始開展該項工作時可借鑒外區力量,同時注意培養本區專職技術隊伍。 |
問題答復: | 趙虎委員: 您提出的區政協十二屆六次會議第76號“關于做好節電工作,利民、利國、利企業的建議” 提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區節能降耗工作開展情況 在資源環境硬約束逐步趨緊、節能降耗壓力逐漸加大的背景下,我區積極按照國家、省和市的工作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為核心,著眼可持續發展,突出抓好節能降耗,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模式,下大力氣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一五”期間,我區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0.91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0.71噸標準煤(初步核算數據),累計下降21.54%,超額完成市下達我區節能目標。 1、加大對重點節能工程的扶持。如我區首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試點,番禺區中心醫院的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光伏照明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統工程,于2007年被國家、市立項為節能示范工程,總投資300多萬元,現已竣工使用。 2、狠抓重點能耗企業節能降耗工作。經省市專家組核查,我區14家重點耗能企業均完成2010年度及“十一五”期間節能目標現場核查,通過率100%。經核定,我區14家重點耗能企業2010年實現節能量共計2.12萬噸標準煤,“十一五”期間實現節能量為12.39萬噸標準煤。 3、積極開展節電工作。對于我區來說,電力作為我區企業使用最廣泛的能源,其消耗量在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能源消費量中的比重接近25%。做好節電工作,既能緩解我區目前供用電緊張局面,又能提高企業電能利用效率。近年來,區經貿、供電等部門探索建立了電力需求側管理長效機制,對電力供應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組織節電服務工作小組,協助工商業企業對用電設備進行診斷和改造功率因數考核不達標、負載率嚴重偏低電氣設備,利用負荷監控、電壓監控、功率因數監測、負載率監測等功能,幫助工商業企業制定合理用電計劃,取得良好效果。 4、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截止目前,我區已通過自愿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的企業共有24家,排在全市十二區縣前列。通過省市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共18家,列入省市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共2家。 5、開展鍋爐、電梯等特種設備改造工程。引導企業開展鍋爐能效測試,推動企業注銷了141臺落后產能燃煤及燃燒重油的鍋爐;104臺鍋爐更換清潔燃料、進行余熱回收等節能改造工程;20臺電梯開展節能改造工作。累計實現節能量5000噸標準煤。 6、實施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我區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任務按期完成,3家落后水泥產能企業、3家小火電企業已全部關停。 二、對節能節電技術改造的政策扶持情況 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節能產品研發和節能產品推廣使用具有深遠意義,從中央到地方都對這方面給予扶持,并出臺了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并正在逐步完善。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印發<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省財政廳、經信委聯合下發《關于印發廣東省節能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廣東省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廣州市發改局、財政局、市經貿委、建委、交委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廣州市節能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轉發組織申報省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項目的通知》,我區出臺《番禺區鼓勵重點用能單位節能減排實施細則》、《廣州市番禺區2011年科技投入計劃項目征集指南》等文件,支持和鼓勵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應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據區財政部門統計,各級政府對我區企業投入該方面的資金資助共1508萬元。 但鑒于根據財政部《整頓財政周轉金方案》的規定,所有財政周轉資金一律只收不貸。我們認為,不宜專門設立專項資金循環使用,但可以研究設立專項資金獎勵或補助相關項目。下階段,我們將根據目前節能、節電工作的實際,結合各級對節能技改、技術推廣的資金扶持辦法,研究出臺我區節能降耗方面資金扶持政策。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節能降耗、節約用電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