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優化提升番禺交通,打造未來通暢宜居城市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交通擁堵是目前許多城市頭痛的難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擁堵問題尤其嚴重,有的已很難解決或只能通過行政限制措施緩解。作為廣州的一個區,廣州南拓戰略的實施,廣佛同城化的推進,番禺交通事業日新月異,形成了水路、軌道、陸路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絡。但市橋、大石等城區同樣也存在擁堵問題,地鐵三號線在上下班高峰期常常人滿為患。而且伴隨著廣州南站區域、番禺新城(萬博長隆漢溪商圈)、亞運城、化龍國際展貿城、大崗中船重裝基地等組團的開發建設,番禺城市化的步伐將越來越快,對番禺的交通也將產生更高的需求。 縱觀國外的發展歷程,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為滿足車輛發展的需求,大力開發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階段。在大量土地、燃油等資源占用和消耗的同時,卻并沒有解決交通擁堵以及汽車尾氣污染問題。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開始采取以提高效益和節約能源為目的的交通系統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同時大力發展大運量軌道及實施公交優先政策,在社會可持續化發展的目標下調整運輸結構,建立對能源均衡利用和環境保護最優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番禺也要未雨綢繆,一方面高起點科學規劃將來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立足現有交通設施,針對目前存在的交通問題,著手研究,花較少的代價優化提升存量交通設施效果。交通問題處理得好,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節能、環保,更有利于幸福番禺和宜居城市的建設。 辦 法: 一、大力發展和引導使用公共交通 目前,我國私家車保有量占機動車保有量超過61%,私家車的大量增長已給許多城市帶來交通擁堵以及停車難、能源、環保等一系列問題。建議政府將發展公共交通、超前做好公共交通規劃放在最重要位置,超前做好區內地鐵、BRT、公交、客運站場、客運碼頭等的規劃和控制工作,通過優良的公交布局和基本功能較完備的組團式空間規劃布局建設宜居城市。遵循“系統配套、方便快捷、服務優質、長期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支持出行者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服務,輔助以其它市場經濟手段,減少私家車的保有量和出行量。 二、科學分配過境交通和區內交通 由于番禺處于珠三角城市群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過境交通在區內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過境交通。目前相當多的過境交通使用番禺大道、G105等兩側城市化程度較高的道路,而已建的位于城市邊沿的高快速路如:廣珠北高速公路、南沙港快線、東新高速公路車流量卻遠未達到設計流量。因此,讓過境車盡量選擇從外圍道路通過是城市發展的基本的必然的要求。建議結合區內現有道路或在建道路進行合理設計改造,將過境車引流到城市邊緣的高快速路,一方面為區內交通留出余量,滿足城市下一步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減少對城區的環境污染。 三、配套完善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和換乘設施、服務 建議將地鐵站、公交站場、客運站場、停車場、人行通道、綠道及驛站、客運碼頭有機融合配套,并實施“一卡通”服務,減少換乘時間,提高現代交通服務水平。通過公益宣傳和相關手冊,讓出行者及時獲得全面的交通信息,方便出行者優先選擇公交服務,制定科學的出行計劃和選擇便捷的出行路線。對于大型換乘樞紐,還可配套商業設施,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務,另一方面可從商業利益上獲得投入公益設施的資金。目前以上交通設施和商業服務發展往往在規劃、建設環節上脫節,造成部分設施缺乏運行效率,缺乏功能配套,以及不夠人性化等問題,建議加強統一管理,做到“統一規劃、同步分頭實施”。 四、優化交叉通行方式和交通組織管理,打造快捷路 亞運大道(原清河路)改造后路幅寬闊,路容路貌美化效果非常好,但由于交叉路口和紅綠燈設置過多,導致行車時間并沒有明顯縮短。建議通過優化交叉方式和交通組織管理等措施來解決。具體如:1. 打造快捷環路,緩解平交口交通壓力。主要的平交路口可采用分離立交進行立體化改造;取消次要的平交路口,采取繞行調頭辦法解決;一些道路節點增設部分左轉彎定向匝道(橋梁或隧道)。2. 完善支路網絡,促進交通流的有效組織和疏解。市橋城區內盡量整合改造或延長相關路段形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快速通道。3. 完善交通組織與管理,提高道路運行效率。合理設置單行線、直行交叉實行立交分離,限制車輛轉向的方向來控制車輛繞行(如變左轉為右轉繞行)、優化燈控時間、增設人車分離設施、加強道路占用和交通秩序管理等方式形成系統完善的交通體系。 五、探索智能交通系統領域 智能交通系統(ITS)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目前國內的高速公路都能做到全路段視屏監控和通訊傳遞、信息發布,車輛自動探測和通過射頻技術的不停車收費;番禺區內在很多路段也設置了視頻監控、交通違法監控、交通信號燈控設施,這些都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但整個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統是非常復雜的。建議我區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基礎上,在局部區域探索使用智能交通系統,總結相關應用經驗,為未來的城市交通奠定最新的技術基礎,也可以此為契機,引進扶持智能交通企業在我區發展。 番禺交通是番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番禺發展的驕傲。展望未來,按照區委區政府對番禺交通打造成“珠三角交通樞紐”富有遠見卓識的定位,番禺區域發展目標與番禺的交通制高點目標必然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不斷地高起點超前謀劃番禺的交通發展,不斷優化提升番禺的交通環境,保障番禺持續發展,建設未來通暢宜居城市。 |
問題答復: | 九三學社番禺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區政協十二屆六次會議第34號“關于優化提升番禺交通,打造未來通暢宜居城市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根據《廣州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我市交通基本政策。我區公共交通發展總體目標是貫徹落實“優先大力發展公交”的城市交通政策,大力改善番禺公共交通環境,進一步增強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交通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全面建設滿足現代化城市發展和客運發展需求的公共交通網絡結構,努力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逐步形成科學、合理、便捷、暢通的現代公共交通體系。 二、由于我區位于廣州中心區以南,是廣州中心區與南沙區交通聯系的必經之地,也是廣州中心區與佛山順德、中山、珠海等周邊其他城市交通聯系的必經之地,因此大量的過境交通需穿越我區通行,南沙港快速路、番禺大道、G105國道等主干道都承擔著沉重的交通壓力。鑒于城市高、快速路主要為過境交通和城市各組團間長距離交通服務,我們贊同應積極引導過境車輛選擇高、快速道路通行,減少對城市道路影響。在《番禺區綜合交通規劃》和在編的《番禺區路網優化調整專題研究》中,都提到要對區內的高、快速道路網絡進行檢討,通過完善立交及出入口,提高高、快速路的連通性和使用效率;通過優化分級體系,建立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補充的道路分級系統,構筑功能明確、級配合理的道路體系。根據《番禺區路網優化調整專題研究》,我區已基本形成了以“兩橫兩縱”高速路和“四橫五縱”快速路為骨干的路網系統,并建立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補充的道路分級系統,使得道路的布局和功能更加明確、合理。 三、現代交通只有銜接密切、換乘方便、實現旅客出行的“零換乘”和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才有利于發揮交通的客運功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隨著地鐵2、3、4號線的開通和廣州南站的啟用,09年至今,區交通局共開通了公交地鐵接駁線路13條,調整公交線路12條途徑地鐵站,努力實現地鐵與常規公交的無縫接駁。同時,投入資金約1000萬元,在具備條件的地鐵站建成地面換乘公交樞紐4個,總用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環境。此外,根據《廣州市番禺區公交線網規劃(2008-2015)》,結合區內大型經濟項目的投產和市民熱點需求,全面構建跨區公交、鎮街公交、鎮村公交城鄉一體化三級公交網絡,基本形成以廣州南站、番禺汽車客運站、市橋汽車站為中心,環繞市橋中心城區的“三中心+一環”,輻射周邊鎮街的公交線網布局。 對于大型換乘樞紐與商業設施的配套,規劃部門在編制規劃時已十分注重考慮。例如在萬博地區城市設計中,就主張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簡稱“TOD模式”),目標以公共交通為導向,著重地鐵、單軌、公交、綠道、步行等多種交通方式的立體銜接,同時利用公共交通緊湊布局居住、辦公、商業、公共空間等功能,尤其在重要節點的站場周邊 四、由于歷史原因,我區現狀道路確實存在異形路口與錯位路口多、各區之間的聯系通道不足等問題,規劃部門在編制《番禺區路網優化調整專題研究》過程中將會對主干道骨架、支路網布局以及主要節點交叉口形式進行重點研究。另外,由于考慮到目前車流量未達到飽和以及政府資金不足,部分道路工程會考慮分期實施,首期先行以平面交叉方式解決當前交通問題,遠期再根據規劃實施立體化改造,例如市橋東、西環路。 五、為了有效地緩解和減少交通擁堵路段,交警部門從2009年開始已著手對我區的交通組織進行優化和完善,并在亞運前大力開展智能交通管理的研究,建設了我區第一個集指揮調度、控制、抓拍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交通管理集成平臺和指揮中心。同時,為提高我區交通管理水平,區交通局也正在委托開展《番禺區交通管理與實現智能化低碳交通走廊改善一體化》項目研究,在已建成的交通、治安監控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對重要交叉口交通仿真及數據模型的應用,提出交通管理改善措施和與交通規劃戰略報告。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