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關于修建番禺忠烈祠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我區沙灣鎮滴水巖森林公園內,有一上書“忠烈祠”三字牌匾的花崗巖門框,旁有忠烈祠建立及演變的石碑記載:1945年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或有貢獻的沙灣籍英烈而建立忠烈祠,1986年該祠被拆毀,1996年沙灣鎮政府又選現址重建石門框以志紀念。 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番禺也一直重視愛國主義的教育。1949年后,番禺縣政府曾組織整理了《禺山風云錄》等番禺人民抗日斗爭資料,現也有植地莊抗日紀念碑、沙灣忠烈祠(石門框)等供后人瞻仰。但囿于意識形態的局限,有關部門在史料中刻意回避了國民黨人士在抗戰中的貢獻。因此至今也難以看到一本完整地反映番禺七年抗日的歷史資料,更沒有一處公開集中展示的地方,這實在是遺憾。 如今番禺區年生產總值已超千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區委區政府正著力建設幸福番禺,現實和前景都令人鼓舞。然而幸福不再僅僅是物質充裕、環境舒適,還應該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文化品位,愛國主義教育理應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前,正值國共兩黨關系改善,中共建黨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區政府正擬打造嶺南水鄉典范,構筑西部嶺南文化精品旅游,提高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沙灣鎮的建設水平,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等,利好消息不斷出現。歷史上沙灣人民已于1945年建立了忠烈祠,現在應該有條件把這件事做大做好,及早收集整理有關名單、事跡加以展現,并讓那些在抗戰中為國家民族存亡做出貢獻的番禺籍的英烈們有一處共同安息之地,供后人瞻仰,使其名垂青史,精神永存人間。同時也可全面展示番禺人民抗日英烈事跡,保護和發揚這段有著深刻時代烙印的精神遺產,使之成為推動番禺文化強區建設、促進旅游開發和凝聚人心、推動統戰工作的新亮點。 辦 法: 建議在這盛世之年,以原沙灣忠烈祠為基礎,啟動修建番禺忠烈祠工程。 一、紀念人物范圍。一是在抗日戰爭中,在番禺境內外參加過對敵斗爭,流過血、立過功的番禺籍子弟。二是在番禺境內參加過對日斗爭的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士。當中除了中共人士外,還應注意發掘以往被刻意埋沒了的國民黨、國民政府方面的抗戰人士,以及后來政治立場發生改變的人士,力求準確客觀,還歷史本來面目。 二、選址。可設在現沙灣鎮滴水巖森林公園內。一為此處附近在抗日戰爭中確有發生過抗日戰斗,并有不少沙灣人民為抗日流過血、立過功,又已立有忠烈祠門框,可順勢而為;二為沙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包容性強,歷來不同勢力均能在此和諧共處,象征意義大;三為此處林木參天、花草茂盛、背靠青蘿峰,寧靜安謐,有著天然的莊嚴肅穆之氣,能夠特出主題;四為此地本是公園,又位于留耕堂不遠處,容易匯聚人氣,發揮教化人民、宣傳番禺的作用。 三、樣式。參照原沙灣忠烈祠和湖南衡山等處忠烈祠的樣式,依據地形設計,與現有環境融為一體,分室內和露天兩區,室內設為番禺抗戰歷史介紹,英烈名單和抗戰物品展示,突出人物塑像、牌位等;室外設置番禺人民抗戰故事浮雕,名人碑林等,以翠綠的古樹名木點綴,使其莊重而不失優雅,吸引游人駐足。 |
| 問題答復: | 曾干賢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修建番禺忠烈祠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經研究,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修建忠烈祠,應以“沙灣鄉賢”為主線。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沙灣鄉賢不計其數,《沙灣鎮志》中記載70余人,如在南京保衛戰中奮力抵抗、身先士卒的黃埔軍校畢業軍官王漢秋,1946年率艦隊收復南沙群島、率27艘軍艦起義投奔共產黨的何炳材等,還有廣游二支隊戰士黃海、方祥、潘波、陳星、潘有才等。 二、滴水巖孖崗生態旅游區是番禺區旅游局重點打造的西部旅游項目,滴水巖森林公園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維育性設施建設,若在園內修建大型房屋建筑物,將對已營造好的大自然景觀造成一定影響。 非常感謝您對我鎮精神文明、旅游開發以及統戰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