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地享受同等義務教育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溫家寶總理 我們番禺區歷來對教育非常重視,從教育經費投入、教師待遇、學校的硬件環境、教學質量等等與周邊地區相比都不差,還提出了要創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所以我區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更加不能忽視。去年我區推出了用積分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的舉措,解決了大約3500個外來中小學生進入公立學校享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 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要富強,靠的是培養人才,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番禺區要發展,也是要靠方方面面的凝聚力。目前我區外來務工人員已經占到人口的半數以上,我們在發展教育事業中不能忽視這半數以上的人口。一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會吸引更多的人才來番禺,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這些人在番禺工作,而誤人子弟,對下一代對國家均不利。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和諧社會首先應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外來工子女應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提出建議如下: 1、中、小學校入學條件不受戶口限制,凡在番禺區居住三年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憑居住證或納稅證明即可進入所在地公立學校享受義務教育。考慮到學位和教育經費限制,可以將居住年限定到四年或更長一點,逐步過渡到解決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 2、加快調整中、小學校布局,使各個學校之間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均衡,避免好學校擠破頭,差的學校沒人愿意去。
|
問題答復: | 郭玉玲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七次會議代表建議第98號“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地享受同等義務教育的建議”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區義務教育階段非本地戶籍在校生基本情況 多年來,大量進入我區工作的進城非廣州市戶籍務工人員(以下稱外來務工人員)為我區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我區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關注。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充分挖掘潛力,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辦法提供義務教育階段學位。根據2010學年初報表反映,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小學)學校在校生總數為18.6萬人,其中接收非本地戶籍人員子女入學8.5萬人,占全區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總數45.5%;非本地戶籍學生中,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有4.5萬人,占52.8%,基本符合國家關于“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的“兩個為主”方針。 目前我區民辦中小學校32所(其中民辦小學14所,民辦初中及九年一貫制學校16所,民辦完全中學2所)。根據2010學年初報表統計,目前我區義務教育階段民辦中小學在校生總數為4.6萬人,占全區初中、小學學生總數25.2%。32所民辦學校中,以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小學10所,在校生2.5萬人;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6500多人。 我區公、民辦學校共同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竭盡全力積極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 二、關于我區實施《暫行辦法》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情況介紹 番禺是個人口大區,進城務工人員眾多,且分布在全區各鎮(街)并不均衡,越是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域,進城務工人員就越是集中,這就造成了越是學位緊張的鎮(街)中小學,要面臨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壓力就越大,部分處于人口密集地帶的公辦學校甚至學位已經飽和,連解決地段生入學問題都顯得捉襟見肘。根據省、市有關規定, 番禺區政府經多次向珠海、中山、東莞等市區調研和反復討論,于 我區試行《暫行辦法》所采用的“積分申請”辦法,是通過“門檻(即4項必達條件)+積分(即10項量化積分考核)”的方式,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甄別和導向。根據2009年7月修訂、 可見,《暫行辦法》中申請入學的必備條件,亦已考慮到了建議中所提“中、小學校入學條件不受戶口限制”,以及在“番禺區居住三年以上”的準入要素,因此,我區認為《暫行辦法》的標準設置并非偏高,也不是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苛刻”要求,這一設置標準是比較適當的。 2010年秋季入學,我區共發出1199份申請表格,經審核通過,獲得免費入讀公辦學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74名,占申請人數近4成。2011年申請受理工作已于5月開展,到 三、關于我區布局調整和教育均衡情況 目前,全區有公辦學校189所,其中小學143所、初中29所、普通高中1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改革開放以來,番禺歷屆黨委、政府積極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推動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番禺先后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市)”、“廣東省教育強區”,2010年,被確定為廣東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區,2011年3月,高分好評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督導評估驗收。20年來,番禺各級黨委、政府為完善教育辦學條件和提升教育質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3至1999年,投入5.48億元新辦8所高中和擴大13所學校招生規模,新增普通高中學位2079個。2000年再投入1.67億元完成擴容計劃,同年11月通過廣州市的“普高”驗收。2001年通過加快布局調整,完成改造薄弱學校30所。“創強”期間,全區投入教育經費達50.56億元,大力實施學校布局調整、教育強鎮及等級學校創建、教育信息化建設、優化校長、教師隊伍和科研興教等“五大工程”。2002年6月,沙灣鎮成為廣州地區第一個廣東省教育強鎮。2005年12月,我區成為廣州市第一個設有行政鎮村以農村教育為主的廣東省教育強區。新創建省、市一級學校、幼兒園91所,比2000年的22所增加69所,增長超過了3倍。全區教育綜合實力大大增強,逐步實現了從農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過渡。 2006年以后,區委、區政府確立了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任務。五年來,我區投入教育經費75億元,出臺了《番禺區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印發番禺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等10多份綱領性文件,將推進教育高位均衡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工作,加大教育城鄉一體的統籌力度,大力實施學校布局調整、規范化學校建設、農村師資提升、教育信息化、現代教育裝備、科研提升質量“六項工程”,盡力縮小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差別。 (一)關于學校布局調整工程。 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是我區推進教育高位均衡的關鍵舉措。自2008年以來,我區在省教育強區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區委、區政府出臺措施,安排資金,大幅提高對鎮村學校布局調整的獎勵補助標準,尤其加大對6個經濟薄弱農村鎮的扶持力度,激發鎮村支持辦學的積極性。近三年區財政投入建設資金5.51億元,撤并學校23所,擴建、新建學校85所。自2002年以來全區先后撤并學校135所,其中縮減不足300人的小規模學校達84所;擴建、新建學校206所,新增校舍面積達123. (二)關于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 為化解城鄉義務教育差距,自2008年起我區將規范化學校建設作為重點工程。區委、區政府出臺了《番禺區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經費保障方案》,統籌教育費附加增量部分資金1.5億元,重點扶持農村區域規范化學校建設。制定《番禺區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方案》,按照“一校一案”原則確定了30所學校的改造建設工程,至2010年底完成投資3.5億元。至2010年底,全區169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達到規范化標準,數量為全廣州市之最。2010年12月,我區順利通過廣州市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終期督導驗收。 (三)關于農村師資提升工程。 “創強”以后,我區及時將工作重心從大規模硬件建設調整為加強軟件建設特別是注重提升農村師資水平。切實落實“兩相當”,教師福利待遇穩步提升。中小學教師同時享受公費醫療、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等福利待遇。優良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教師成為番禺受人尊敬、值得羨慕的職業。在教師資源配置方面,我區尤其關注農村學校。通過平等設置城區、農村學校配編標準,足額配備農村學校教師,并按全區在編在職教職員總數5%以內的標準核撥臨聘教師編制,解決了小規模農村學校在教師配編上的困難。同時,從2008年起設立了農村教師每月專項津貼,關心農村教師生活和成長,鼓勵高校畢業生和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任教。在教師培訓交流方面,2007年4月,我區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培訓工程,大規模開展分類培訓等8項工作,在城鄉學校雙向組織校長輪崗和教師支教交流、跟班學習,構建了一系列涉及師資流動、骨干選派乃至學校組團發展、資源共享的新機制。近三年,我區嚴格執行連續任職三屆校長進行輪崗的規定,落實鎮街內和跨鎮街的校長、教師交流機制,校長換屆輪崗達84人,組織中心城區骨干教師168人次到農村學校進行為期一年或半年的全職支教。 (四)關于教育信息化工程。 實施教育信息化是縮小城鄉學校差距的有效途徑。我區專門制定了《2008-2010年番禺區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近三年投入1.8億元實施教育信息化二期工程。建成了主干 (五)關于現代教育裝備工程。 區委、區政府從政策制定、資金安排和項目建設等方面傾斜支持農村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按照國家和省的最新標準更新完善教學設備設施。自2006年以來,區教育系統新增信息化設備、教學儀器配備和體育場館設施價值達6.8億元。目前,全區中小學實驗室、學科功能室建設均達到或超過省的標準要求,學校專用場室、教學儀器設備均能滿足教學需要。尤其是體育場館設施達到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我區共有10所學校運動場館作為亞運訓練場館,其中包括了東涌中學、化龍中學、石樓中學、南村中學等農村學校。 (六)關于科研提升質量工程。 以新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同步實施城鄉教育教學改革,致力提升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廣挖資源,豐富課程體系。二是實踐探索,推進課程改革。三是深入開展城鄉教育互助。廣泛開展蹲點視導、送教下鄉、教學評選,指導農村學校創新教育科研和校本培訓,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推動先進經驗和優質資源的交流共享。 雖然我區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和不斷提高的優質教育需求不懈努力地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歷史遺留因素和城市改造升級的原因,區域教育發展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快速增長的需求,與我區現代化新城區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部分農村學校在硬件建設和質量提升方面還要加倍努力,部分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有較大的空間。今后,我們將以高位均衡為目標,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努力辦好每一所農村學校,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公平均等的優質教育。我們將繼續優化辦學條件,提高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人、財、物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均等性,最大限度地推進我區優質資源高位均衡。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