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我區8間鎮街醫院應及時轉型升級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案由: 我區已在所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配備、使用551種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實施后,由于基層醫院藥物品種數量無法滿足群眾實際要求,包括拔牙、闌尾手術等許多基本醫療技術都無法開展,患者回流大醫院明顯,小醫院門可羅雀,大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做新的感病難、看病貴。 我區鎮街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大石人民醫院、石樓人民醫院、石碁人民醫院、南村醫院、市橋醫院、鐘村醫院和沙灣人民醫院等8間鎮街醫院經過多年發展,在技術水平、業務收入、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手術量等方面的指標均已接近或超過城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水平,在醫療救治、公共衛生服務等很多方面已經實際承擔二甲醫院的任務和履行職責,已非傳統意義的鄉鎮衛生院。在這些醫院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00%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使許多病人診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造成群眾就醫不方便,同時也造成優質醫療資源的浪費。 解決辦法: 一、為避免造成新的看病難、看病貴情況,建議將上述8間醫院按公立綜合醫院進行建設,人員編制相應按公立綜合醫院床位人員比1:1.5進行核定。 二、向省市申請納入第二批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醫院范圍。涉及地區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由其他基層醫療機構負責落實。
|
問題答復: | 何麗芬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五屆人大七次會議代表建議第114號《關于我區8間鎮街醫院應及時轉型升級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區積極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內容,其中包括鎮街醫院轉型升級的內容。2011年起,我區在全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部分服務水平接近二甲醫院的鎮街醫院在推進基藥制度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為達到“讓人民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病后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病有所醫,同時兼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的醫改最終目的,我區近期對珠三角地區的鎮街、職能部門和醫院進行多方面調研,擬對我區7間相當于二級規模鎮街的醫院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并形成《番禺區相當于二級規模鎮街醫院改革意見匯報》報市衛生局,待市醫改辦明確發展方向。 一、發展依據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0〕62號):“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和服務范圍。對服務能力已經超出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一些服務人口較多、服務能力已經達到二級醫院標準的鄉鎮衛生院,可將其轉為公立醫院,或將其超出功能定位的資源整合到縣級醫院;也可以對其承擔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補償。” 2.《廣東省鄉鎮衛生院機構編制標準》(粵機編辦〔 2011 〕 36 號):“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鎮(街)目前已設置綜合性醫院的,不再設置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職能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或預防保健所承擔。” 二、番禺基層衛生服務現狀 番禺區總面積786.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萬人。轄9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247個村委會,74個居委會。設置了20間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10間鎮衛生院和19間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其中大石人民醫院(兼掛大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鐘村醫院(兼掛鐘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橋醫院(兼掛市橋街西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第二人民醫院(大崗人民醫院)、石碁人民醫院、石樓人民醫院、南村醫院等7間醫院服務能力已經超出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接近或達到二級醫院規模。 三、珠三角地區基本做法 中山、順德、東莞等地把原來服務人口達20-25萬人口的鄉鎮衛生院,向縣級醫院或二級醫院發展,順德已有4家鄉鎮衛生院通過二甲醫院評審,進一步提高該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同時,這些醫院多實施基本藥物“零差價”,達50-60%,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高達100%。另外,每鎮還增設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符合國家衛生部關于“每鎮需有一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0%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要求。 四、我區新醫改發展方向 區委、區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我區醫改方案,目前正在進一步調研論證和細化方案,已初步提出了“建立以鎮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二級衛生服務網絡,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模式”,上述相當于二級規模的7間鎮街醫院將向綜合醫院發展。由于涉及到機構定位、人員編制、財政資金保障、醫院運行機制和績效考核管理機制等多個重大改革事項,牽涉面廣,社會影響大。因此,需穩步推進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綜合改革。今年9月30日前,我區將出臺一系列醫改文件及配套措施。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醫改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