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非農技能與就業率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工作,把解決“三農”問題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可耕土地越來越少,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不足。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受國際金融形勢較為嚴峻的大環境影響,農產品價格低,出售難,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相當多的農民都希望轉移到二三產業發展,尋求從農業外部創造增收渠道,增加收入。一部分農民靠外出打工掙錢,但是由于農民工文化素質和非農生產技能低(絕大部份農民工沒有得到相應的技能培訓,不適應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要求),就業門路窄,特別是近年來受國際金融環境不容樂觀形勢的影響,部分企業(特別地制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好,有的企業甚至破產倒閉,一些農民工不能再回城里打工,致使大量的富余勞動力不能有效轉移,給農村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困擾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開展農民非農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能,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條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我們應當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切實落實好粵勞社[2006]90號文精神,以提高農民工素質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為目標,完善服務、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通過開展活動,促進農民工從流動就業向穩定就業轉變;從無保障就業向有保障就業轉變;從普通工向技術工轉變;從普通就業向素質就業轉變;從素質就業向創業轉變,從而使農民工盡快就業和穩定就業。 為做好此項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創業信息指導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標。按照屬地管理、城鄉統籌的原則,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責任制,出臺相關的培訓計劃,切實組織實施。有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二是積極利用好現有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各種技工學校、中等專業學校的作用,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就業技能培訓,鼓勵開展定向培訓。 三是落實農民非農技能培訓專項資金,對農民實行免費培訓。建立培訓與就業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從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創業信息等多方面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服務工作。 四是加強宣傳教育和扶持引導工作。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幫助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鼓勵他們刻苦學習,盡快掌握新的就業技能,走上新的生活道路。 五要開展與就業相關的主題活動,幫助農民業解決就業問題。相關職能部門要舉辦農民工就業信息主題活動,為農民工提供“一條龍”就業服務,幫助進城農民工和農村勞動者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盡快實現就業。 六要提高就業穩定性。要圍繞市場需求和農民意愿開展技能培訓。技能培訓要圍繞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開展,要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要重點圍繞地區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項目、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廣直接面向用人單位需求的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品牌培訓和項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與穩定性。 |
問題答復: |
古耀堅代表: 您提出的區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建議第43號“關于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非農技能與就業率”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我區歷來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結合我區實際,實施了多項有力舉措,切實解決我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主要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2003年以來,我區實施了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并結合我區實際,將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納入區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成立了由區常務副區長為組長、分管副區長為副組長,有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每年由區長與各鎮(街)及相關職能部門簽訂就業工作目標責任書,并將任務逐級分解下達至各部門、各鎮(街)、村(社區),明確相關單位和工作人員的職責和任務,加強檢查督促和考核,層層抓落實。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聯動機制,密切各有關職能部門聯系,定期通報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情況,確保已經出臺的各項就業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努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二)積極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我區現有16個區、鎮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及新成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覆蓋全區各個鎮街,可為本全農村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今年區職業技能培訓綜合基地與石基、鐘村等幾個較大的鎮級培訓基地簽訂了培訓合作協議,共同建立社區學院,通過優勢互補,共同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今后,區職業技能培訓綜合基地將全面鋪開此項工作,加強與條件成熟的鎮級培訓基地合作,形成一個以區級綜合基地為主,鎮級基地為輔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更好地為農村勞動者提供培訓服務。 (三)落實就業專項資金,為本區農村勞動力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多年來,我區結合本地實際,實施了系列扶持本區勞動者就業的就業專項資金補貼政策,今年,我區進一步完善了補貼政策,印發了《廣州市番禺區就業專項資金補貼辦法》(番就〔2012〕4號),辦法規定“本區戶籍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就業愿望和培訓需求,具備參加培訓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均可在市(區)內定點培訓機構享受兩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含專項能力培訓)和一次創業培訓(含創業實訓)。”。同時,貫徹落實市職業技能培訓券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 (四)加強就業政策宣傳教育和扶持引導工作。多年來,我們十分注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就業形勢、擇業觀念、求職心理、求職技巧、職業道德、勞動法規常識等教育,引導農村勞動力破除陳舊觀念,進一步提高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勞動光榮的意識,引導農民轉變就業觀念。下階段,我們將通過政府媒體、門戶網站、派發宣傳單張、舉辦政策法規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就業政策宣傳,強化職業教育,引進農村勞動者轉變觀念,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 (五)開展就業專項援助服務,幫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完善區、鎮(街)、村(社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體系,為農村勞動者提供就業和失業登記、就業指導、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就業援助等一站式就業服務,鼓勵企業招用本區農村勞動力。大力開發就業崗位,舉辦各類人力資源招聘會,免費為農村勞動者提供免費的就業服務,讓農村勞動者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六)圍繞市場需求和農村勞動力的意愿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穩定性。一是組織發動“訂單式”培訓。加強與鎮街和企業協作,根據企業實際用工需求,選定合適的培訓項目,提供更貼近實際需求的培訓服務。二是開展送教上門服務。為方便農村勞動力培訓,各培訓基地實行“送教上門”,把課室設到農民家門口,在所在村開展理論教學,實操課則派車將學員送到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實訓。三是提供“四包”培訓服務,即由鎮農辦和鎮(街)勞動保障中心包組織發動;培訓機構包課程設置和學員的到課率(90%);培訓機構包培訓后的合格率(80%);區和鎮(街)勞動保障中心包培訓后動態管理的就業率(70%)。四是與區企業聯合會簽訂《共建番禺區高技能人才定點實訓基地及人才培養合作協議》,以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區高技能人才定點實訓基地,實行由培訓機構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提供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在擴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規模的同時兼顧培訓質量,務求提升廣大農村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促進其就業和穩定就業。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