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緩解番禺區兒童看病難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徐樂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緩解番禺區兒童看病難”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一、我區兒科機構、醫生的現狀 1.兒童人數。據估算,我區人口(含流動人口)已達250-300萬,其中0-15歲兒童約30.8萬。 2.兒童可以就診的機構。婦兒專科醫院2間,有兒科診療科目的醫療機構293間,其中村衛生站230間,學校醫務室16間,民營單位21間,公立醫院及其門診部26間。 3.兒科醫生數。2012年7月底,在我局注冊的兒科醫生135人,平均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生0.44人。若加上祈福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廣州醫學院第四附屬醫院及武警醫院等醫院的兒科醫生數,估計我區兒科醫生數比全省水平高。 二、我區在緩解兒童看病難問題上所做的工作 1.加大規劃、引進高檔次專科醫院的力度。首先增加兒科專科醫院的建設,提升兒童就醫服務能力。兒童專科醫院分科詳細,專業性強,對兒童疾病診斷治療的整體設計、技術力量均高于綜合醫院的兒科。我區初步規劃2015年前新建一間352床的兒童醫院,選址初定于番禺區大龍街城區大道與羅江路交界西側地塊。去年11月,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已在南村鎮正式試業,彌補了我區沒有高檔次兒科專科醫院的空白。 其次,繼續加強綜合醫院兒科建設,增加兒科床位,增強大醫院對兒童診療服務能力。綜合醫院的兒科可依托醫院的綜合能力,在解決兒童疑難重癥方面更具優勢。已開業的廣州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及規劃中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大型綜合醫院對進一步改善我區兒科患兒的就診難的問題。 2.提高對兒科的重視程度,給予政策支持。近幾年,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人才自然減員、兒科醫師紛紛跳槽、轉科等各種原因使臨床兒科醫生捉襟見肘。結合新一輪醫院等級評審,在體制機制上考慮調整醫院兒科醫師的編制規模,投入經費開展兒科標準化建設,改善兒科就醫環境。需要增加醫院就醫面積,擴建門診、病房,增加兒科床位,規定兒科基本配置,制定兒科藥品目錄等,幫助基層醫院加強兒科建設,引導就醫人群。 3.提高診療水平,加強基層兒科的服務能力,特別是培養更多優秀的社區兒科醫生,家長才愿去社區就醫,兒童看病難才能真正解決。通過行政手段要求基層醫院加強對兒科醫生隊伍建設,切實解決兒科醫生培養的問題,滿足兒童就近就醫需求。從2008年起,我區所有鎮醫院新招聘的臨床醫師都要到區中心醫院、何賢紀念醫院進行一年的培訓。下一步,還要建立健全兒科醫師培訓制度,建立社區兒科醫生隊伍,完善三級轉診體系,建立教育培訓基地等。 4.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針對兒科醫生收入少導致兒科萎縮情況,區衛生局已協調各醫院提高對兒科專業和兒科醫生的重視,增加兒科人員,對兒科發展給予多層次、多角度關注,提高醫生從業積極性及自豪感,同時提高兒科醫生勞動報酬。制定合理的分配機制,調整診療費、護理費,對急需的高級兒科專業人才大力引進,也可采取延遲退休或返聘退休且身體健康的高級職稱兒科專業人才,想方設法解除醫務人員的后顧之憂,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更好地惠及百姓。 5.優化服務流程,根據不同級別出診醫生標準工作量,由門診部統一調整、調配、安排相應出診醫生數量、級別和專業,盡量匹配每天不同時段門診患者數量。并隨時根據病人就診情況延長門診時間。 6.改變就診習慣。隨著三級衛生網點的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科醫生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通過加大宣傳力度,逐步引導家長首先在社區診治,減輕專科醫院及大型綜合醫院的壓力。兒童到社區、鎮醫院就診。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兒童看病”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問題答復: | 理 由: 目前我區兒童看病難的現狀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一些季節性疾病高發的春夏季更是把醫院圍得水泄不通,通宵排隊,孩子哭,家長急,經常因小事吵鬧不休,兒科醫生焦頭爛額,疲于應付,一位醫生一天要看100多號,住院更是一床難求,加班再加班,取消休假,甚至帶病上崗,但是,就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兒童看病為什么這樣難?造成兒童看病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兒科醫生數量絕對不足 其實兒童看病難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中 二、兒科醫生專業技術要求高、待遇低、風險大,沒人愿意干 深層次原因是上層對醫院投入少,總認為醫院有收益,但婦兒科基本無收益,再者兒科醫生待遇低、風險大,進而造成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從事兒科醫生的工作。待遇低原因是兒童不適宜進行CT等大型檢查,用藥劑量較小,這些直接造成兒科醫院“盈利”低。風險大是因為幼兒科被稱為“啞科”,診斷時很大程度上要靠醫生的臨床經驗,要求的技術更高,培養一名兒科醫生要5-10年的時間,待遇與報酬不相稱,使新來的醫生不意干,原來的兒科醫生也要求轉行。 三、兒科資源分布不均,病人扎堆看病 我區設產科的醫療保健機構共18間,只有6家醫院設有兒科或新生兒科,且兒科醫生多數分布在市橋城區的何賢紀念醫院和中心醫院,占了總體的53%,而遍布全區的社區醫療機構幾乎沒有兒科醫生,社區作為新醫改的主要載體也沒能解決兒童看病難的問題,社區醫院不是不想給兒童看病,而是社區醫院給兒童看病“不夠格”。兒科醫生稀缺、兒科藥物缺乏、硬件設備不齊導致社區醫院難診治兒童,家長也不信任,不管大事小事都往大醫院跑,造成兒童‘看病難’的程度已經甚于成年人。 辦 法: 緩解兒童看病難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兒科醫生的培養 (一) 每年對新畢業的醫生要按比例有計劃的培養兒科醫生,在招聘時就做好定位,全區每年增加10%-20%的兒科醫生,新畢業醫生要進行規范化培訓及兒科專科培訓。 (二) 對現有的兒科醫生要加強培訓,提高專業水平,特別是鎮級或社區的兒科或兒內科醫生,兒科醫療救治水平不高,直接導致群眾不敢在基層看兒科,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相應的規定,要求每位醫生到區級以上醫院進行專業化培訓,每人至少進修1年,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 (三) 定期培訓,在區內成立兒科醫師培訓基地,定期培訓考核。兒科醫生每人每年必須復訓一次,時間不少于三天,分次分批進行,主要針對兒科進行“三基三嚴”培訓,考核合格才能領取政府的特殊補貼。 二、目前,中國醫護人員的收入一般包含基本工資、津補貼和獎金三部分,盡管基本工資差別不大,但不同科室的獎金會有較大差異。由于兒童用藥量少、輔助檢查少、收費項目少,導致兒科的獎金遠遠低于其他科室。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按醫院配備兒科的規范及醫生數量給予特殊補貼,醫院的分配政策向兒科醫務人員傾斜,保障兒科醫生的收入在臨床醫生的平均數以上。 三、著力發展社區及鎮醫院的兒科醫療,每個社區中心配一名以上兒科醫生,同時配備必要的兒科藥物及治療設備,使兒童可以小病不出社區。政府大力扶持鎮級醫院逐步設立兒科醫療,配備專業兒科醫生,方便兒童就近就醫。 四、政府投入建設或將區內某鎮級醫院或原中醫院舊址改為番禺區的兒童醫療救治中心,規范擁有200張床位左右,技術力量雄厚,集醫療、急救、培訓、科研于一體的大型醫療機構,可逐步分階段建設,才能很好的解決我區兒童看病難的問題,同時也緩解了我區兒科病人對廣州市兒童醫院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