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關于番禺區建設并完善應急避險場所的建議 |
問題內容: | 理 由: 中國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廣東雖然沒有處于地震帶上,但據廣東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介紹,廣東與福建、廣西交接處是潛在震源區,而且事實上廣東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只是大家沒有感覺到而已。由于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地震相對活躍的中段,廣東及其附近海域每年發生的小型地震多達1000次,級數大多在3級上下,人只有輕微感覺或者感覺不到,未對人員或房屋造成損害。但每隔100~300年會發生一次7級左右地震,10~15年會發生一次6級左右地震,5~7年會發生一次5級左右地震。近百年來,廣東最大地震為 在地震面前,城市需要完善自己的應急體系。地震發生后,市民則需要提高應急、自救以及互救的能力。不久前發生的河源地震,雖然震級小,但倘若以后發生級別更高的地震,我們能從容地應急、自救和互救嗎?這些雖然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但未雨綢繆地做好防范,總不是壞事。 因而,建立完善的地震預警體系必不可少。同時,城市對地震的應急機制也應健全。 以廣州為例,近幾年,廣州陸續建設并完善了5個應急避險場所,分別是曉港公園、東風公園、陳家祠廣場、增城廣場、番禺南區公園,大約可容納近20萬人食宿生活。新建設的花都廣場和黃埔體育中心應急棚宿區可容納應急避難人數24萬。但廣州常住人口就超過千萬,而所有的應急避險場所總共只能容納幾十萬人,顯然缺口太大。而且之前有報道說,這些避險場所里少有應急物資儲備,一旦真正需要應急時,勢必問題多多。再加上宣傳不夠,知道這些應急避險場所的市民少之又少,這些都顯示出我們在地震的應急方面做得很不夠。 與周邊的城市佛山相比,我們的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建設與完善是滯后的。據佛山市地震局公布,佛山的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共有60處,跟我們番禺相鄰的佛山市南海區就有20處之多。 而我們番禺區,有十九個街鎮,戶籍人口有一百多萬,加上外來人口應該不少于三百萬的。城區面積不斷擴大,雖然不像廣州其他城區那樣有成片的高樓大廈,但市橋城區、洛溪新城、麗江花園、富麗家園、鐘村祈福等地的點狀城區發展也相當之發達,人口密度漸大,高樓大廈不少,如果番禺僅有南區公園這樣一個僅僅容納三千人的地震應急避險場所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已經成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項重要內容。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與完善,對提高我區城市綜合防災能力,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積極示范意義。所以,我們番禺區建設與完善地震應急避險場所,是一件關乎民生未雨綢繆的大善事,希望引起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辦 法: 一、應該加強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的規劃建設 依照國家規范《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建議區政府根據統一規劃原則將應急避難場所作為城市必需的公共設施列入規劃,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未來城市在進行公園、綠地、廣場等規劃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應急避難的需要,并在規劃中明確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做到統籌考慮,綜合利用。實行政府主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園、廣場、學校等空曠地方就近布局,一場多用,分步建設,逐漸完善。 應急避難場所應遠離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物品、地下斷層等危險場地,選擇地勢平坦、無地質災害隱患、容易搭建帳篷的地方進行建設。重點選擇公園、綠地、休閑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等區域。選址應處于建(構)筑物倒塌范圍之外。“十二五”期間,要在全區建成數量、規模與我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應急避難場所。 二、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建設區級和鎮街的應急避難場所 根據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實際情況,結合公園、綠地等空曠場地的分布與人群疏散需求,賦予公園、綠地等公共場地避難、避險功能。根據就近原則,體現應急、分散、集中、有序,使市民在發生突發性災害事件時,能夠安全、迅速到達避難場所。建議我們區建設3-5個達到國家標準的區級應急避難場所,每個街鎮要建成1-2個基本達到國家標準的應急避難場所。建議在中心城區以番禺廣場、北片以長隆旅游區、西部以大夫山森林公園為候選區級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地方周邊地形平坦,無危險建筑物,可以容納數十萬受助人員。場所做到平災結合,這些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公園、綠地、體育場等,應具備有兩種功能:平時具有休閑、娛樂、健身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在發生突發性災害事件時發揮避難場所的功能。 三、建議政府積極制定區級街鎮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管理和啟用預案及相關保障協議 匯編整理相關的建設檔案,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區級、街鎮政府均建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基本信息庫,并在各政府網站和相關宣傳平臺發布,讓民眾及時了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分布情況,掌握啟動和使用方法,保證災時發揮效用,方便政府開展救災工作。 四、幫助街鎮村居逐步完善各級防震應急預案和自救互救隊伍 應急避難場所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跨部門跨行業領域的高度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真正形成齊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建議區府與廣州市地震局齊抓共管,協調區應急辦、國土局、民政局、公安局、衛生局、交通局、消防支隊、人防辦以及其它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做好相應工作,制定應急預案。一旦正式啟動地震應急預案,這些單位就自動按照預案的要求作出響應,履行職責,調動安排應急儲備物資。以代儲的形式保障食物、水、醫療、帳篷等物資的供應。加強社區、學校的自救互救隊伍的建設。向社區市民以及廣大中小學生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青少年以及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許多學校的應急演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更重要的是能教給學生逃生避險的方法和技能。值得大力倡導。 |
問題答復: | 民革番禺總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