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關于整合資源推動沙灣教育旅游的發展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都將“學”與“行”相提并論。教育旅游秉承先哲的思想,作為教育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體,教育旅游在我國已經有所發展。如何打造“教育旅游”理念,如何充分開發、利用這塊資源,如何營造高品位的教育旅游環境,是發展教育與旅游達到雙贏的一個重要機遇,力爭通過發展教育旅游,提高沙灣古鎮旅游的知名度,同時廣泛宣傳沙灣的教育文化,使之成為一種特色。 一、沙灣教育和旅游資源概況 沙灣始建于南宋,八百多年來孕育了獨具廣府鄉土韻味的文化,成為聞名珠江三角洲的古鎮之一,是目前廣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獲評為廣東省第一個教育強鎮。自古以來沙灣文風鼎盛,“詩書世澤”、“詩禮傳家”的讀書之風更是代代傳承。沙灣名家輩出,有“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書法家何厚德、畫家何希哲、廣東音樂創始人“何氏三杰”等等。目前沙灣轄區內有中小學15所,其中包括高級中學1所,成人教育學校1所,初級中學3所,小學10所。轄區內的旅游資源有沙灣古鎮街旅游景區、滴水巖森林公園、寶墨園、南粵苑旅游園區以及正在開發的孖崗生態濕地公園等等。 二、沙灣教育旅游的雛形 目前在沙灣古鎮街區域內到處可以找到濃濃的崇尚教育的元素,這些地方目前也被發掘出來,成為古鎮旅游的景點,至身其中,不僅僅讓游客感受到沙灣八百年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更能領略沙灣人由來已久的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可以說沙灣鎮已經呈現教育旅游的雛形,所欠缺的是如何系統整合現有的資源,突出教育旅游在未來教育事業中作用。 首先,我們看看“何炳林紀念館”,展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高分子所創始人何炳林先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后功臣,被譽為“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紀念館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何炳林先生獻身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一生。何炳林院士作為沙灣人,以其優秀學者和愛國人士的形象,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沙灣人刻苦學習,奮發圖強。 其次,象賢中學從“象賢家塾”發展而來,“象賢家塾”起源于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何氏族人興辦的可以講是沙灣教育歷史的代表,象賢中學地處在沙灣古鎮的核心地帶留耕堂后面的文屋崗上,居高臨下,有校門與留耕堂廣場相通,校園綠樹成蔭,校舍高低錯落,曲徑通幽,散發著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當前,象賢中學已經通過國家示范性高中評估,三元整合教學模式也已漸趨成熟,連續多年獲得廣州市高考一等獎,2012年9月份以來吸引了近3000名省內外學校的領導老師前來參觀,教育部、省教育廳也派出多批專家來調研。 還有,京兆小學是一所集古今建筑為一體,環境優美典雅,文化氛圍濃烈的園林式學校。她創辦于1906年,當時稱為“京兆兩等小學堂”。至民國時,改稱“京兆小學”。解放后先后稱“番禺縣第一區中心小學” 、“沙灣鎮中心小學”等,1998年9月復名“京兆小學”。京兆小學位于古鎮旅游區的北部,學校歷史悠久,近年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校舍進行修繕或改造,學校彰顯出100多年學堂的深厚歷史底蘊,將成為沙灣教育旅游的一個精品景點。 另外,寶墨園始建于清末民初,后荒廢,現重新修建,門前兩幅工藝精湛的民間磚雕,分別為包拯怒鍘陳世美與包勉的故事。園內還有大量的灰雕、石雕、陶塑和紫檀木雕,以及傳統宮燈。現占地5000平方米,是集包公文化、古建筑藝術、嶺南園林于一體的古建園林。目前我鎮已經把寶墨園打造成為沙灣鎮的集旅游休閑和學習廉政文化教育的一個基地。
辦 法: 一、政府重視,積極扶持 建議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旅游項目開發,加大建設資金的投入,政策上給予傾斜,牽頭成立加快推進番禺區教育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區教育部門加強對學校的協調指導工作,區旅游部門加大對育旅游工作的扶持于幫助,區文化部門對歷史文化的整合給予大力協助,區宣傳部門積極配合重點推廣。 二、打造試點,形成品牌 建議將鄰近沙灣古鎮核心景點“留耕堂”的“象賢家塾”(象賢中學的前身)和“京兆小學”作為試點,打造教育旅游示范點。 (一)恢復“象賢家塾”(現在的藝術樓,建議拆除,選址另建),功能含沙灣教育史館、象賢中學校史館。將留耕堂廣場東側圍墻向東移5-10米,使象賢中學南門(也是進入象賢家塾原址的通道)直通留耕堂廣場。同時,在留耕堂后學校圍墻內側成行地種植一批富有嶺南特色的高大茂盛的喬木,使之成為留耕堂的一道綠色屏風,烘托古鎮氣氛。在“象賢家塾”門前廣場設計建設一批與沙灣文化及其教育歷史相關的雕像、浮雕和碑刻等,以生動的形象向游客展現沙灣人文的亮點。象賢中學校園景區的旅游管理方面,“象賢家塾”(沙灣教育史館)由沙灣古鎮旅游公司統籌管理,作為游客觀光的固定組成部分常年開放;象賢中學予以配合,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前提下酌情接受團體預約參觀校園、與師生交流、進教室聽課。 (二)打造“京兆小學”特色教育旅游,作為一所有百年歷史的學校,計劃在優雅古樸的校園內開辟“歷史園”,園區內有幾座頗具歷史價值的古老建筑,有專門詮釋校名的來歷、內涵以及古牌坊上題字(文學流風)含義的永久性銘牌,能夠讓參觀者了解學習的歷史、了解沙灣的教育文化,了解沙灣人尊師重教的風氣,充分展示沙灣傳統讀書禮儀、學校辦學理念。另外設立一個“剪紙活動室”,用視頻播放的形式展示學校師生的剪紙活動,室內布置師生剪紙的作品,提供剪紙工具和材料供參觀者體驗實操。 三、整合資源,擴大影響 發掘番禺各地歷史文化和教書育人的良好學習傳統,將象賢家塾、京兆小學、寶墨園、何炳林紀念館、番禺博物館等,打造成為番禺西部特色教育旅游片區。待成熟后帶動周邊旅游景點如大學城等地方對教育旅游資源整合,成為番禺的一個特色教育旅游名片。 |
| 問題答復: | 區政協三胞組: 你們提出的“關于整合資源推動沙灣教育旅游的發展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沙灣鎮既是中國旅游文化名鎮,也是廣東省第一個教育強鎮、廣東省旅游特色鎮,其文化、教育和旅游資源豐厚,你們提出整合資源推動沙灣教育旅游的發展的建議非常好,符合沙灣鎮旅游發展思路。 一、主要工作情況 (一)成立工作領導組織架構。區委區政府于2011年專門設立了番禺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下設五個專責領導小組,分別為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文化整理工作領導小組、招商推介工作領導小組、綜合服務配套工作領導小組、沙灣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其中沙灣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專責統籌整合沙灣古鎮、寶墨園、南粵苑、滴水巖森林公園、龍灣濕地公園、紫坭糖廠等項目,整體保護和開發沙灣的文化、旅游、教育資源。 (二)加強對教育文化事業的宣傳推廣。區委宣傳部指導區屬媒體大力宣傳我區教育和旅游文化事業發展的成果和特色,協調區一報兩臺積極開展專題報道,開設專欄,通過報紙、電視、公益廣告等形式對我區教育和旅游文化行業發展進行多角度宣傳報道。把教育服務和旅游文化結合在一起,積極配合做好重點推廣工作,正面引導輿論導向,為番禺打造特色教育旅游新名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資源。區文廣局已核定沙灣鎮共有已定級非遺項目7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2項;區級4項。代表性傳承人7人,其中省級3人;市級1人;區級3人。沙灣鎮仁寶青少年活動中心成功申報為廣州市“2012—2014年度非遺傳承基地”。近期將編寫并出版《沙灣何與廣東音樂》(暫定名),爭取2013年完成并出版。積極配合沙灣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中涉及非遺部分的工作。將沙灣何氏姑嫂墳崇拜等3個項目申報廣州市第四批市級代表性名錄,向市非遺中心提交申報材料,作初評修改。已將沙灣鎮的廣東音樂、沙灣水牛奶傳統小食制作技藝推薦申報第四批市級名錄,將繼續申報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配合《市非遺志》的編寫工作,完成對沙灣鎮何世良、周鎮隆、黎漢明三位傳承人的口述訪談,文字稿將繼續刊于《羊城今古》;負責《市非遺志》中屬于沙灣鎮的廣州磚雕、沙灣飄色2個項目的編纂工作。 (四)整合資源推動沙灣教育旅游。區教育局教研室申報的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的研究”課題研究,已先后開發和整合了一批區域文化資源,編著出版“區域教育文化資源”系列叢書30余部,其中《沙灣民俗文化》獲廣州市第八屆教學成果獎(政府獎)和廣東省第三屆民間文娛著作二等獎。目前,《沙灣民俗文化》已進入沙灣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沙灣鎮干部必讀的書籍之一。 (五)著重對沙灣古鎮進行保護和開發。近幾年,為做好沙灣古鎮的保護工作,番禺區和沙灣鎮政府結合名鎮建設投入了9000多萬元用于沙灣古鎮的車陂街、安寧西街、留耕堂、鰲山古廟群等項目的修繕保護。同時,為了保護和弘揚沙灣的傳統民間藝術,不定期舉辦了沙灣飄色、沙坑醒獅等民間文化藝術節和巡演,引起社會各界的爭相觀看和關注。此外,我區注重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址的保護,重點做好滴水巖森林公園、龍灣涌濕地公園、紫坭糖廠遺址、鳳山水泥廠遺址、沙灣水道等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制訂有關保護和利用策劃方案。區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的《滴水巖孖崗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概念研究》,把滴水巖森林公園、龍灣峽濕地公園與沙灣古鎮等項目有機連接起來,做到資源整合和共享。為保護好滴水巖森林公園和龍灣涌濕地公園,區旅游局從2011年起每年向區財政申請保護建設經費400萬元,用于集約土地和配套建設。 二、存在問題 沙灣古鎮教育、旅游文化資源豐富,雖然近年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豐富的資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與利用,尤其對“象賢家塾”和“京兆小學”等多個具有歷史底蘊的教育實體資源,一直欠缺考慮對其進行旅游開發,未有意識提高其知名度,把旅游元素融入其中。 三、下一步計劃 今后,對沙灣古鎮旅游的開發建設中將堅持以教育旅游項目發展為重點,加強對“文峰塔”、“象賢家塾”和“京兆小學”的教育旅游資源開發和策劃包裝,體現沙灣古鎮悠久的教育文化底蘊。 (一)加強區旅委會下設的沙灣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大區一級層面對沙灣古鎮的開發力度,把教育旅游資源作為沙灣古鎮的今后發展的核心內容來抓,既要對原有的沙灣教育實體做好適當的保護,也要把教育資源進行拓展和利用,充分挖掘沙灣古鎮“詩書世澤”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通過旅游手段擦亮和包裝這個品牌,使之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 (二)加強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和科學策劃。重點對“象賢家塾”和“京兆小學”進行統籌管理。一方面對“象賢家塾”藝術樓進行歷史恢復,設置適合旅游需求的功能,展示沙灣教育歷史文化;一方面把“象賢家塾”和緊貼的留耕堂進行有機整合,如舉辦民間讀書禮儀活動“開筆禮”、開設古文化講座等。既要充分保障學校的日常教學不受影響,又要利用其現有的環境對外適度開放,甚至可接收團體參觀校園和預約旁聽課。對“京兆小學”要開設特色教育旅游,開設系列專題教育活動,把沙灣傳統的藝術文化傳承下去,如開設灰塑、泥塑、磚雕、廣東音樂等培訓班,吸引社會各界參加,也可成為一個旅游觀賞和參與性的項目。 (三)加強對沙灣古鎮教育旅游資源的包裝宣傳推廣。近期由區文廣局會同沙灣鎮將深入挖掘沙灣古鎮的文化內涵并編寫《沙灣叢書》,大力宣傳沙灣古鎮對廣府文化深遠影響,讓游客通過對沙灣古鎮文化的認知而增加其吸引力。除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畫冊、廣告等各種傳媒,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沙灣古鎮教育旅游推介活動外,還將充分利用沙灣古鎮以至我區的民間節慶活動資源,如舉辦飄色、龍獅、乞巧、廣東音樂等活動,通過節慶活動宣傳地區文化和旅游產品,既加強當地群眾對沙灣古鎮教育旅游方面的認知,又擴大沙灣古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非常感謝您們對我區旅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