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加強農村土壤環境的保護 推進番禺生態文明建設 |
| 問題內容: | 環境、土地、水源是農民的衣食之源,是農民生存基礎,耕地更是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境資源。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地區出現眾多工業污染排放,過度使用農藥、化肥、激素、農膜,過度養殖以及生活垃圾缺乏管理等現象,致使農業土壤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村生態惡化。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土壤污染也較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廣東清潔土壤只有11%,輕度污染占總耕地的77%,重度污染占總耕地的12%左右。因此,保護農業土壤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建立經濟與生態共同繁榮的生態經濟農業模式,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大事。 近年來,區政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建設污水處理廠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強農村垃圾統一收集和處理,全面推進生態村鎮、宜居村鎮建設,我區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也要承認,我區農業土壤環境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一是由于土壤利用強度增加,外源物質的大量投入,導致土壤質量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生產者又缺乏對肥料投入合理結構和數量的科學認識,長期施用條件下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土壤鹽漬化、硝酸鹽累積、土傳病蟲害發生、養分失衡、植物自毒物質積累等土壤障礙現象不斷出現且日益嚴重。 二是我區農業生產的地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大幅上升,單位面積土地中的地膜殘留量增大,大量有機、無機污染物進入土壤,導致土壤污染的發生或土壤質量的下降。 三是土壤及周圍環境也受到嚴重污染,還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 土壤環境質量關乎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而且土壤污染不同于空氣、水污染。一是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不同于其他污染的直觀性,必須通過檢測化驗和農作物殘留檢測;二是具有時間累積性和地域性,其污染物質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達到很高的濃度,從而體現一定的地域性;三是具有不可逆性,許多有機污染物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降解,而重金屬污染幾乎是不可恢復性的;四是土壤污染后治理相當艱難,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很難靠稀釋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治理成本高,治理周期長。 綜上,土壤治理必須作為獨立系統工程,從關系民生、關系子孫后代生存根基的戰略高度來統籌推進,才能切實保護我區土壤環境,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建設。
辦 法: 一、全面開展農用土壤環境調查 當務之急是進行我區農村土壤環境的調查,在原有的土壤普查和20世紀90年代土壤詳查基礎上,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系統(RS),開展土壤環境調查,由區環保部門和國土部門,組織實地考察,收集數據,摸清現有耕地土壤質量狀況,建立土壤質量檔案。 二、建立農村環境監測體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在做好農業污染普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業環境監測和檢測中心作用,完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監測網絡體系,提升監管檢測能力;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預報預警系統、重大農業面源污染事故監測體系。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管理,建立統一的生產、銷售、使用檔案資料,監管農業生產全過程,嚴格監控農產品產地的投入物安全檢測和供應商準入制度,切實有效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通過監測分析確定場地的危險指數和安全等級,建立污染場地優先治理名錄制度。 三、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 加大科研開發力度,積極開展污染場地修復理論與技術研究,建立污染土地修復的專業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扶持污染場地修復環保產業發展,為污染土地環境管理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通過大力推廣生物修復、改變耕作制度、經常換土和翻土、增施有機肥料等方法,使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得到綜合治理。對過度開發的土壤要引用物理曬度,進行保土、保水方面的修復,停耕或種植豆類植物,并全年禁用化學農藥,讓土壤全面修復。 四、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保障機制 對于責任主體存在重大違法行為造成土壤污染損害的,要根據現有的環保法規定,責令責任主體限期治理;限期無法履行治理任務的,建議引入“代履行”制度,由環保部門通過招標,吸引專業的環保公司承攬治理,再要求企業承擔治理費用。環保部門對代履行治理費享有強制執行權,保障及時彌補政府開支。 采用政府專項撥款和社會捐款等手段,建立專項基金,用于治理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生態安全的,其嚴重列入優先等級的,但責任主體不存在或無力承擔治理費用的土壤污染治理。 五、引入環境合同和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傳統的農村環保工作管理理念注重外部干預;然,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不應是簡單地移植城市和工業的環保標準,更不是環保部門單向地做一些強制性的限制和罰款;結合農民能看見、能享受到的實際利益,催生農村環境保護的內部需求,這是農村環保發展的終極目標。我們建議積極探索引入“環境合同”和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以村委、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個人為一方主體,與政府監管部門簽訂環境合同,明確環境保護的義務范圍,政府以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扶持和旅游功能開發試點為激勵,對實施環境保護良好的合同方進行補貼和專項扶持,從而引導村集體和村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本村建設與土壤保護的實施中。 農村土壤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明確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及土地使用者的責任、義務,同時完善農用土壤保護、監管和治理,同心協力,達到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在更高發展水平上的和諧統一,以全面推進我區生態文明建設。 |
| 問題答復: | 民革番禺總支部: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農村土壤環境的保護 推進番禺生態文明建設”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一、加強農村垃圾的收集和處理 為推進生態村鎮、宜居村鎮的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區城管部門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落實“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的建設任務,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鎮運、區處理”收運處理模式,努力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截止至今年4月底,未建有鎮級垃圾中轉站的化龍鎮和石樓鎮已啟動垃圾壓縮中轉站的建設計劃,將于今年內完成建設任務;177個行政村中已有134個村建有密閉垃圾收集點或垃圾中轉站,完成工作任務的76%。 二、大力開展污水處理工作 截至2012年底,全區已建成前鋒等6個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污水處理廠6座,處理規模37萬噸/天,提升泵站13座,污水主干管218.66公里,支管192.75公里,總投資約24.09億元,全區污水收集和處理率顯著提升,已完成《番禺區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一期目標。下一階段,我區將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繼續開展市橋河流域及區內重點區域的污水管網建設及污水廠的擴建,共計擬建管網126公里,泵站9.8萬噸/天,截污閘或攔污壩6座,廠區擴建25萬噸/天,河涌清淤19.5公里,估算總投資9.42億元(不含征地拆遷)。 農村生活污水方面,我區已完成沙灣鎮和沙頭街2個鎮(街)6條村廣州市第一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惠及人口6.3萬,總投資1580萬元。目前我區正在積極推進第二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計劃在2013-2015年內,共完成33條村的農村生活污水建設任務,惠及人口14.9萬,總投資11880萬元。 三、綜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區農業部門繼續加強指導農民科學使用施用肥料和農藥,實施秸稈還田,推廣測土配方與“三控”施肥技術,進一步實施“沃土工程”,推廣使用殺蟲燈、防蟲紗網等物理防控技術,篩選適合當地土質的新型有機肥替代傳統“垃圾肥”,通過多種手段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四、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普查和農村土壤環境保護監測 按照省、市上級部門的統一部署,區農業部門和環保部門從2013年開始開展番禺區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摸查我區廠礦周邊、城區、污水地區等區域及一般農業區域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狀況,逐步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和農產品產地分級管理制度,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預警機制。目前,區農業部門已完成對三類重點區域以及一般農區等情況的調查和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調查表和356個采樣點的布設方案,正開展對356個采樣點的采樣、采樣點位登記和樣品移交等工作。區環保局環境監測站按照《廣州市重金屬污染監測工作方案》的要求,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監測,監測頻率為每年一次,監測站按時完成監測并及時將數據上報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五、開展農田修復試點工作 由于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涉及范圍廣、治理難度大,區農業部門和環保部門積極聯系有關科研單位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開展農田修復試點工作。目前,市農科院已在石基鎮金山村采取“沸石”技術試驗改良土質。 六、加大對農田的保護力度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加大力度保護農田,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區國土部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