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關于將番禺定位為“嶺南名區”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將廣州沙灣水道以南、原屬番禺區的大崗、欖核和東涌三鎮劃歸南沙新區管轄;廣州市在《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番禺作為廣州“南拓”戰略的重要支撐點,并將沙灣河以北區域劃入廣州市中心城區。原有的“星海故鄉 廣州新城”似乎與城市的發展步伐不太相符,也體現不了我區的文化特色。 1月25日,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甘新在廣州市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廣州將著力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建設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新嶺南文化中心。去年底,由區質監局牽頭,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國家做了“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嶺南名區”的申報工作,目前正在進行評審中。 先有番禺,后有廣州,根據我區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當前的發展,建議將我區定位為“嶺南名區”,將嶺南文化打造成番禺品牌名片。 番禺是廣東四大文化地區之一 番禺擁有2200多年歷史,自秦漢以來就是嶺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南番順”文化與梅縣文化、文昌文化、四邑文化并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地區,已成為嶺南文化的代表,明清時期,番禺為嶺南首邑。 番禺是嶺南文化發源地,廣東音樂發源地和嶺南畫派發祥地 番禺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宋有李昂英彪炳史冊,明有黎遂球詩書現獨冠一時,清有屈大均詩韻為當時絕響,近現代更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廣東音樂何氏三杰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廣東音樂發源地之一番禺沙灣古鎮“三稔廳”,誕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傳世名曲。番禺是嶺南畫派發祥地,有嶺南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詩、書、畫名家葉恭綽、趙少昂、李天馬、麥華三、周千秋等,嶺南畫派是海上畫派之后崛起的最成體系,影響最大的一個畫派。它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繪畫流派。 番禺是嶺南古建筑、古村落,古遺址聚集地 這座千年古邑,現存較為完整的古祠堂490間,迄今發現歷史和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筑513處,人文景觀之豐富令人贊嘆。這里有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余蔭山房;有885歲,保存9000平方米嶺南風格建筑群的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大嶺村,祠堂、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蠔殼墻等在村中皆可見;有集清官文化、嶺南園藝、嶺南古建筑、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藝術精品于一體的嶺南名園——寶墨園;有800余年發展歷史,形成和保留了獨具廣府鄉土韻味的文化,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民間文化杰出代表的沙灣古鎮。沙灣留耕堂、寶墨園、三善古廟群更是堪稱嶺南建筑藝術的杰作。流連其中,只見屋頂為嶺南特色的鑊耳墻,嶺南古園林建筑依涌而立,亭、臺、榭、廊顯得古韻悠然,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磚雕、陶塑、灰塑等精湛的傳統工藝凝聚著民間藝人的靈感、藝技和審美觀,無不展現嶺南建筑特色。 番禺是嶺南民間工藝品“廣彩”的重要傳承地,是“廣繡”的重要發源地 “廣彩” 是我國南方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品之一,是廣州彩繪瓷器的簡稱,又稱廣州織金彩瓷。番禺石樓鎮是“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廣彩瓷藝)之鄉”,是廣彩陶瓷的重要產地,以其為代表的廣彩瓷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明維護名錄。其廣彩陶瓷著作作為廣州市的三大文明效果之一,出產的瓷器承繼了傳統的藝術精華,制造中,在陶瓷白胎上創造交融嶺南人文風景的傳統體裁,描繪、描線、織金等工藝,制成精美的藝術品。“廣繡”是我國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江蘇的蘇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番禺是“廣繡”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傳承地區包括番禺南村、新造、石壁等地,石壁刺繡已經有200多年之久,繡品色調豐富瑰麗,風格獨特,產品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民國初年,粵劇名伶白玉堂、肖麗章、羅家權等大老倌所穿的戲服均出自石壁的村姑之手。 番禺是嶺南飲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嶺南地區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粵菜,別具一格的嶺南飲食風格以及風靡一時的飲茶風俗,構成了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廣州是一個聚集美食的地方,“食在廣州”在全國已經形成一種效應,極具知名度。近年來,番禺以深厚的嶺南飲食文化和執著的傳承力贏得了“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美譽。據歷史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番禺就有煎鋦禾花雀、綠豆釀蓮藕等特色的美食了。如今,番禺菜更是秉承了廣府菜的風格,選料廣泛,味道清淡,夏秋講清淡,冬季講滋補。鱷魚宴、葵花雞宴、豬雜美食、藥膳美食等等名菜與另辟蹊徑、獨有水鄉風味的田基美食,成就了番禺這一美食天堂,飲食文化名揚天下。現在,番禺全民評選出來“番禺十大特色名菜”、“番禺十大特色名點”,入選菜式主要食材來自番禺,制作方法有粵菜本地化特色,既反映傳統的飲食文化,又體現健康、環保、時尚的現代飲食理念。目前,番禺正以番禺大道為黃金主軸,建設高品位的現代休閑文化旅游商貿五星商旅帶——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帶(美食集聚區),擦亮“國際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其中,中華美食城體現了濃郁的嶺南特色。 番禺的民間民俗文化,反映了南粵的地域特色 沙灣飄色、沙涌鰲魚舞、凌邊乞巧、龍舟競渡、舞獅舞龍等民俗活動將南粵豁達開朗、知情義、重進取的風俗民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沙田咸水歌纏綿而幽怨,演唱粵曲粵劇曼妙清音,遍及城鄉。它們是番禺千年歷史造就的文化瑰寶,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番禺形成了嶺南文化旅游品牌。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再加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番禺形成了以寶墨園、余蔭山房為核心,以沙灣古鎮、石樓大嶺村、嶺南印象園等為依托的嶺南文化旅游品牌。
辦 法: 一、由番禺區旅游發展委員會牽頭,區旅游局、區質監局、區文廣新局等單位參與,通過深入調研,形成調研報名,由區政府正式將番禺定位為“嶺南名區”,作為今后對外推介番禺整體形象的品牌名片。 二、番禺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增設“嶺南文化研究小組”,挖掘番禺嶺南文化特色,為政府制定“嶺南名區”政策提供支持。 三、區文廣新局對嶺南特色建筑、嶺南文化、嶺南非物質文化等進行登記、修編,形成番禺嶺南文化體系。 四、區旅游局結合現有的嶺南文化旅游品牌,與南海、順德合作,策劃出特色的南番順嶺南文化旅游線路,向業界和市民推介。 |
| 問題答復: | 民建番禺區基層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將番禺定位為‘嶺南名區’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為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番禺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加快實施我區文化引領工程,建設嶺南文化名區的發展思路。你們提出的建議非常好,與我區發展嶺南文化名區的總體思路相一致,對推動我區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圍繞建設嶺南文化名區的目標,我們正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一、挖掘整理,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 在番禺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中成立文化整理工作領導小組,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番禺歷史文化資源,重點抓好“傳統技藝”、“民俗”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一)深入挖掘和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推進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整理匯總和研究利用。完成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的攝像和編輯制作視頻資料以及珠三角各市綠道網不可移動文物頒布圖。完成申報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協助沙灣鎮參加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活動。挖掘收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內涵。 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和“非遺”項目數據資料庫。番禺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名錄3個,省級7個,市級8個,區級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傳承人2名,省級6名,市級8名,區級16名。共收集非遺線索1000多條,項目139個。公布了第一、第二批區級代表性名錄,第一批區級傳承人名單。在《番禺日報》完成策劃15個“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配合《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志》的編寫工作,完成對沙灣鎮何世良、周鎮隆、黎漢明三位傳承人的口述訪談。組織《番禺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非遺課題組,開展相關調研、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做好第二批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和第三批區級代表性名錄申報工作。將廣繡(南粵)等6個項目申報廣州市第四批非遺名錄。 (二)傳承弘揚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重點挖掘保護乞巧、飄色、醒獅、龍舟等民俗活動和廣彩、磚雕、廣繡、木雕、灰塑等傳統技藝,開展廣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通過表演、現場制作展示、展覽、講座、免費傳承班等,繼續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在青少年中開展“非遺”傳播及傳承工作。加強民俗文化與旅游、科技、市場的對接,推動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依托傳統節日、重大慶典等平臺,多途徑展示番禺民俗文化。舉辦番禺民俗專題展覽,進一步展示番禺歷史文化。組織編輯出版《沙灣何與廣東音樂》、《番禺迎神賽會文集》。完成大羅塘康公出會等區內大型民間民俗活動記錄。 (三)重塑嶺南文化名區風貌 加強對蓮花山、大嶺村、鰲山古廟群等歷史文化保護區和安寧街區、車陂街、青云大街、康衢大街、前鋒大街、先鋒大街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重點加強對建筑高度、傳統街巷、歷史水系、道路交通系統、綠化風貌與開放空間等的保護控制與恢復重建。 二、推進名片工程,塑造番禺文化新形象 (一)“沙灣古鎮”名片 完善古鎮各項軟硬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推進留耕堂片區、車陂街片區、安寧廣場片區、大巷涌路片區、南入口片區等五個特色旅游片區建設;打造特色展館,展現飄色、繡花等民間文化藝術及工藝制作的過程,展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的民居生活文化;利用古鎮古建筑打造具有不同時代特色、不同裝飾風格的旅館,進一步提高古鎮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二)“長隆旅游”名片 進一步提升長隆旅游度假區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文化旅游品牌效應,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做到各項旅游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產品結構更加合理、市場輻射范圍更加寬廣、品牌傳播力度更加強遠,成為南中國乃至影響國內、輻射東南亞的民族旅游品牌。 (三)“味在番禺”名片 建設番禺大道美食一條街,將番禺大道打造成為集吃、住、游、購、樂為一體的特色五星休憩帶;大力宣傳和推介以“番禺十大特色名菜(名點)”為代表的名店、名廚、名菜、名點、名宴,進一步提高番禺美食的知名度;利用廣州國際美食節永久落戶番禺的契機,邀請國際頂尖級的名廚、美食家參與,策劃一系列創意美食活動,將之升格打造為國內外知名的重大國際文化節慶活動;在番禺大道美食集聚區的規劃中融入嶺南文化元素,在中華美食廣場和中華美食城兩個項目的建設中體現嶺南建筑風格,建設包括嶺南餐飲博物館在內的嶺南美食文化展示平臺。將“番禺美食”、“食在廣州,味在番禺”作為重要元素和首要特色開展對外宣傳。 (四)“大學薈萃”名片 探索推動廣州大學城各種文化設施、體育設施、信息資源共享的工作;協調推進廣州大學城周邊的商業、住宅、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使廣州大學城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開放高地、文化高地、教育高地、高科技產業高地的綜合體。 三、加快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爭創“全國嶺南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 以我區開展“全國嶺南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籌建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以“文化水鄉、旅游樂園”為主題,按照“優化布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體現特色”的要求,進一步打造極富嶺南文化特色的番禺旅游文化品牌。 (一)提升番禺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 充分挖掘以番禺新八景為代表的全區主要旅游景區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資源,重新整理編寫番禺歷史文化景區介紹和新八景導游詞,提升番禺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 (二)加大對嶺南特色歷史文化景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抓好沙灣古鎮、余蔭山房、蓮花山古采石場等嶺南特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改善文物古跡周邊的道路、交通環境,把相關歷史文物景區建成以集中展現番禺歷史文化、優秀嶺南文化,寓藝術欣賞、休閑旅游、教學實踐于一體的旅游景區,使之成為反映番禺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形成獨特的旅游文化核心競爭力。 (三)借助“南番順”旅游聯盟宣傳平臺,策劃推廣南番順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南海、番禺、順德三地區域相鄰,語言相通,文化同源,具備互補的旅游資源。三地搭建旅游聯盟平臺,通過資源共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等模式將三地旅游資源整合,以“感受南番順——最地道的廣府文化之旅”為主題,推出了“南番順”嶺南文化游、名人故里游、宗教名勝游、綠道康體游等凸顯三地文化旅游特色的聯游線路,整體推介區域旅游形象,使“南番順”文化旅游要素得以突出和展現,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以爭創“全國嶺南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為契機,依托良好的區位、文化、旅游、商貿、交通、教育、創新資源及生態環境的復合優勢,全面提升番禺城市品位和文化品味,加快建設嶺南文化名區。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文化旅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