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關于完善我區養老服務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據調查,番禺區60歲以上的老人約10.7萬,占全區人口總數的10.7%。而全區16家社會化養老機構的老人總數僅2724人;估計到2030年,全區60歲以上老人將增至約15萬,老齡人口約占全區人口總數的11.6%。養老正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社會管理問題。 一、我區老年人口基本情況 目前全區有養老服務機構15間,其中區級社會福利機構1間,鎮(街)敬老院13間,民辦養老院1間,養老服務床位總數2994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0張。 我區老年人從年齡構成上看,60-69歲老年人有61268人,占57.25%;70-79歲有31351人,占29.3%;80-89歲有12700人,占11.86%;90歲以上的有1627人,占1.52%。從健康狀況上看,生活能自理的占86.2%,生活基本能自理(含半失能)的占11.5%,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3%。從養老服務現狀來看,托老所服務,有4.5%的老人需要,3%的老人已得到服務;保健指導,90%的老人需要,80%的老人得到服務;家庭病床,5%的老人需要,1.3%的老人得到服務;應急服務,10%的老人需要,5.3%的老人得到服務(563戶,政府資助裝平安通)。 以下是我們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的情況: (一)生活居住狀況 我區老年人有2.1%沒有子女,有一個子女的占17.4%,有2個以上子女的占38.5%,有3個以上子女的占42.0%。居住方式和居住條件方面:60.2%的老年人同子女一起居住,居住條件90%認為較好,家庭成員仍然是照顧老年人的主要力量。但獨住的老人也達14%,從我區的老年人口比例來看,人數不少。這應是社會力量主要要解決的養老人群。 (二)生活保障狀況 1、月收入情況。可用于養老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34.3%,1000~2000元的占39.7%,2000~3000元的占17.8%,3000元以上的占8.2%。 2、醫療保健情況:仍有部分老年人沒有醫療保險,有28%左右的人,生病時沒有及時去醫院看病。看病時還有27.6%的老人是單獨去醫院看病。對社會醫療的滿意度只有77%左右,還有提升空間。 (三)業余文化娛樂 在文體活動和健身運動方面,散步占87.9%,唱歌跳舞(含舞劍)占18.9%;經常看電視的占77.4%,天天看報刊雜志占16.9%,與朋友聊天占29.1%,打麻將占25.7%,其他(書畫、寫作、收藏等)5.2%。數據顯示:老年人文化生活主要以散步、看電視、聊天、打麻將等簡易項目為主。 (四)養老服務需求 問卷調查顯示,除10.5%的老年人明顯表示“不愿意”外,有89.5%的老年人選擇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有65.3%的成年子女也明顯表示愿意與父母居住。可見,大多數老人更傾向于與子女同住,多數成年子女也愿意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與義務。目前養老機構入住的老人很多都并不是沒有兒女,往往是老人自己要求住養老院減輕兒女負擔;而另一大類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則屬于臨終關懷型。 有6%~23%以上的家庭有父母入住養老院養老的需求,是一個非常大的養老市場。 二、我區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醫療保健需進一步完善 調查中發現,只有34.3%的老年人有退休金,65.7%的老人依靠其他收入或資助生活,其中政府資助和社會福利占16.3%,養老保險占32.6%,子女親戚資助占24.3%。65.7%的老人依靠其他收入或資助生活,這意味著相當部分老年人生活仍缺少保障,一旦資助方出現意外,養老支出就成為問題。有10.2%的老人居住條件很不理想,其居住環境亟待改善。此外,在醫療保險上,雖有94.6%的老人已買有農村或城鎮醫療保險(有1.7%的老人未購買任何醫療保險),但生病時在家吃藥的占23%,聽之任之的占4.6%。有病沒能及時就醫的原因,一是醫保卡不通用和就醫交通不方便。二是由于經濟條件制約等原因造成老年人看病就醫不及時。社區醫療保健尚未惠及所有老年人,特別是番禺戶籍外人員(調查對象有10%不是番禺戶籍,但是在番禺居住養老)。 (二)居家養老服務隊伍需科學統一管理 目前,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主要包括社區居家養老管理員隊伍、社會力量助老服務隊伍和助老志愿者隊伍。這三支隊伍需科學統一的管理,如:其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未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有時同一個服務內容會有不同的隊伍同時“關愛”,出現老年人被反復“騷擾”的現象。
辦 法: (一)全面樹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觀念 養老事業,尤其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一個城市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整體規劃應列為整個社區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應徹底改變把社區養老工作僅僅歸結為民政一個部門負責的福利事業,甚至僅僅是社會救濟事業的狹隘觀念;改變區級民政局(老齡辦)獨自主持這一工作的格局,需要從整個居民社區的范圍來規劃社區養老的工作。 (二)部門聯動,提供全方位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 居家養老服務應當是面向全體老年人的包括護理康復、生活照料服務、心理慰藉、法律服務等項目的全方位的社會服務,需政府、社會各部門充分聯動,進一步豐富、完善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三)整合資源,逐漸建立規范的居家養老管理、服務機制 一是將完善社區老年福利設施和場所納入社區建設規劃。 二是充分、有效地發揮已有醫療資源的作用。依托社區已有資源,充分利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注意發展護理型養老設施,使三級綜合醫院成為本地區老年醫療保健工作的指導中心,一級醫院成為社區老年醫療保健的基地。三是拓寬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發展機制。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是社會福利彩票的福利金(主要用于慈善事業)和國家財政(主要用于補貼高齡困難老人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此基礎上,應出臺措施確保區鎮、街道的配套投入,同時引導民間資本的積極投入。 (四)積極推進居家養老專業服務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培訓,配置專職人員。民政部門可重點扶持和發展社會工作行業。建立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并從社會中、各大醫院等公開引進、招聘一些懂管理的人士,提高管理層次;民政部門還應會同教育部門或衛生部門,聘請專業人才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并按培訓內容、難易程度,核定技術等級,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護理人員,“統一培訓、統一價格、持證上崗”的護工尤其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是廣泛建立老年協會或老年人互助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是一種群眾性自治組織,可組織老年人成立互助服務中心,開展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老年人既是社區服務的對象,又是社區服務的參加者和組織者,能夠老有所為,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五)建立完善制度,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 第一,完善社會孤老購買服務與離退休老人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制度。對社會孤寡老人繼續采用政府買單,機構購買服務的方式;而對離退休人員根據需要和實際承受能力則實行有償服務,合理收費。從而使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應服務,有利于養老服務產業實現良性循環。 第二,完善政策、制度,鼓勵民間資本成立養老機構。政府除在稅收、用地、水、電等收費上繼續給予優惠政策外,還應出臺相關政策,開通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機構的綠色通道,促成規劃局、消防局在“用地消防準入”、“改變規劃用途”等方面提供快捷服務通道,使之能在民間養老方面充分發揮其效能。 第三,建立護理保險制度。建立一種全社會支援老年人的保險制度,為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及其家屬提供護理服務或支付保險金,減少養老機構的養老成本,調動其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的積極性。 |
| 問題答復: | 番禺總支部: 你們提出的“關于完善我區養老服務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一、全面樹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觀念。 一直以來,區委、區政府都把維護好、保障好、發展好老年人的根本利益為主線,把加強老齡工作、實現“六個老有”的目標作為重要舉措來落實,把老年人事業納入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老齡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各項養老服務資金的投入。為保障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實施,我區制定了居家養老實施方案,下一步將與區各有關部門共同制定居家養老的優惠政策以及各項實施細則,進一步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深入開展。 二、部門聯動,提供全方位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 我區在2008年啟動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以各鎮(街)敬老院、社區居委會、社區星光老人之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依托,全面構建多種形式、廣泛覆蓋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全區共設有1個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16個鎮街級居家養老服務部,使全區老人在家中也能享受養老服務。16個鎮街居家養老服務部均以公辦的運作模式,為鎮街轄內的服務對象開展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心理輔導及其它養老服務,目前居家養老服務部,已開展利用殘聯、團委、司法、婦聯、民政等政府資源提供養老服務。例如居家養老服務部的駐點社工定期安排從事各專業領域的志愿者到服務對象家開展社會服務。此外,各鎮街著力建設“日間托老機構”,內設“康復醫療室”、“娛樂室”、“學習室”、“休閑勞動室”等功能室,使“日間托老機構”成為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載體。目前,試點單位市橋街、橋南街、大石街、南村鎮、沙灣鎮等鎮街的“日間托老機構”已建成并投入試運行。今年,我區還將建成1個省級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和7個日間托老機構,使區內老人享受服務,并逐步在社區拓展居家養老服務。 三、整合資源,逐漸建立規范的居家養老管理、服務機制。 根據2001年市政府的要求,“在社區居委會和街道分批新建和擴建、改建社區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使我市每個社區居委會有100至120平方米的服務站點。” 我區從2002年開始實施“星光計劃”,建設列入了區委、區政府的督辦項目,歷年累計投入資金6144多萬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 89個,實現了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全覆蓋。建成的“星光老年之家”在選址、布局、管理和項目設置上,均達到上級規定的要求,為社區老年人開展文娛、休閑等活動提供了場所,并為就近的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此外,我區還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村級“星光老年之家”,推動老年人服務城鄉協調發展。目前,首批30個村級“星光老年之家”將于今年底建成。 四、充分、有效地發揮已有的醫療資源開展養老服務。 (一)規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我區規劃61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建成53間,運作44間;一級綜合醫院9家(其中6家規劃在2015年達到二甲);二級綜合醫院2家;三級綜合醫院4家,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綜合醫院簽訂協議,通過對口支援、雙向轉診等措施,充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構筑我區完善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崗人數973人,在崗全科醫師315人,平均每萬名居民2名全科醫師,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要工作方式,積極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和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努力成為社區居家養老“守門人”。 (二)加強基本醫療的為老服務。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2012年社區總門診人數173萬人次,次均門診費用為59元,次均門診藥費41元,有效降低居民醫療負擔。積極開展家庭病床服務,2012年家庭病床數309張,新建家庭病床數275張,為行動不便居民(特別是孤寡老人)提供了醫療服務。今年3月起34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延長醫療工作時間,開展午診、夜診服務,方便了老年患者就診。 (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為老服務均等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11大項37子項均等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人群建立健康檔案11.4萬份,為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糖尿病等6類重點人群每年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期開展老年人專題健康講座、義診、健康宣教等活動。 五、積極推進居家養老專業服務隊伍建設。 為加強居家養老護理員的正規化、專業化培訓,實行統一的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根據要求,為切實提高我區養老護理服務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區培訓中心)一直以《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作為培訓工作指導和標準,統一教學規范,開展養老護理員服務培訓,并把該項培訓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質量監控體系,有效保證了我區養老護理員服務培訓的水準。通過聯合區民政局、總工會、婦聯等職能部門,區培訓中心積極開發具有養老護理、家庭照料等不同特色的家政服務課程,并以企業崗位實際需求為導向,適當調整課程內容,加強受訓人員的技能實訓能力。2011年至今,區人社局與區民政局合作,先后為沙灣、鐘村、南村等區內12家養老福利院、居家養老服務部的從業人員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共培訓初、中級養老護理員380人。為加快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提高養老護理工作水平,我區還在2011年區職業技能競賽中設置了養老護理競賽項目,共有48人參加,其中6人通過競賽晉升職業資格,有效地提高了我區養老護理從業人員技能崗位提升的積極性。 同時,我區依托社區平臺,以“星光老人之家”,提供老年開展活動的陣地,老年人從中成立老年協會、“合唱隊”、“曲藝隊”、“太極劍隊”等隊伍,讓老年人天天有活動,月月有講座,重大節日有演出。目前,建成“星光老年之家”89個,實現了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全覆蓋。“星光老年之家”成為我區老年人提供活動、交友的場所,也成為老年人傳播精神文明的陣地。 六、建立完善制度,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 (一)關于完善社會孤老購買服務的制度。我區在2008年啟動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對本區戶籍且在本區居住的60歲以上人員,視不同情況,動員區福利機構或非盈利性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根據廣州市居家養老資助對象,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難家庭、重點優撫對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曾獲市級以上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且生活不能自理的;80歲以上(含80歲)獨居或者僅與重度殘疾子女共同居住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難家庭、重點優撫對象中獨居或者僅與重度殘疾子女共同居住的;100歲以上(含100歲)的對象,共6類人群,政府分別以每月400元、300元、200元向社會福利機構或非盈利性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心理輔導及其它養老服務。至于開展有償服務的居家養老制度,還需等待上級的政策文件支持。 (二)鼓勵民間資本成立養老機構。我區嚴格貫徹落實民政部《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和《關于對老年服務機構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97號),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老年服務機構自用房產、土地、車船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對已運營的民辦福利機構,可根據《廣州市民辦社會福利機構資助試行辦法》實行資助。我區還積極鼓勵、扶持社會力量將閑置廠房、民用服務設施按政策規定改、擴建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目前,已有1家民辦企業通過變更原有規劃建設用途,改建成500個床位的養老機構。 (三)建立護理保險制度。為有效提高養老機構防范和化解運營風險的能力,保障公辦養老機構及其服務對象的權益,根據《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財政局關于推行民辦養老機構意外責任保險的通知》(穗民〔2013〕188號)精神,我區要求公辦、民辦福利機構都必須購買意見責任保險。 今后,我區還將繼續完善各項社會養老服務,努力構建以公辦福利機構為示范、民辦福利機構為骨干、社區服務設施為依托,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的普惠型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老齡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