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關于探索設立廣州大學城社會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自2004年廣州大學城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歷經十年的發展,廣州大學城已經初步建設成為華南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研、高質量社會服務的大學園區,成為全國高等教育大發展大提升的一個亮點。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大學園區。目前,廣州大學城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進駐,學生人數16萬人,教師人數2萬余人,為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12年底,廣州市政府推進實施“大學城提升計劃”以來,通過修編發展規劃、完善公建基礎設施配套、實施環境治理、景觀提升、交通優化等民生工程,大學城發展正呈現新一輪的發展輪廓。與此相應,大學城產學研協同創新缺少規模效應、科教資源共享不足、校村融合發展緩慢、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以改革促發展,向機制要效益,是政府和大學共同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為進一步從體制機制上推進廣州大學城改革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引。為此,我們建議探索設立廣州大學城社會治理綜合改革實驗區,以改善社會治理、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為抓手,從機制體制創新的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1、成立“廣州大學城共同治理委員會”。由大學城管委會牽頭,吸納政府職能部門、高校師生、產業園區、社會組織、保留村等單位代表參加,建立利益相關方進行信息溝通、對話協商、參與決策、監督評估的機制,促進政府行為、社會管理、民眾自治的有機結合。共同治理委員會通過協調參與政府、高校、師生、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提出對大學城的建設發展、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等方面重要決策的意見和建議,對事關民生的項目實施進行監督和評估,從而推動政府從單向管理轉向政府、高校、社會與公眾協同治理的轉變,建立政府、學校、師生、居民常態性的協商議事監督機制。 2、優化大學城管委會的組織模式,賦予大學城管委會一定的事權與財權。建議賦予大學城管委會在實現協調與服務、建設與管理雙重職能時,賦予部分市一級的財權和事權,增設人員編制。采用“管委會+控股公司”組織架構形式,組建具有公共服務和產學研孵化服務的經濟實體,在政策支持、人員編制、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配套,集中大學城資源管理,賦予市一級的部分管理權限,推動政府主導、高校主動行動、社會力量參與的市場機制的形,建立集高等教育、科技園區、和諧社區管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3、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輻射效應,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和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掘大學城教育科技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加快校地產學研協同創新標志性平臺建設,構建大學城現代科技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多元化的國際資源引入渠道,打造以技術、資金、機制為特征的智慧驅動型產業園區的新模式,拉動廣州國際創新城的發展。充分發揮大學對社區的輻射功能,采用校村共建模式,推動保留村與大學在商業、產業、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提高保留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文化素質。當前,建議切實推進三項民生工程:(1)積極實施校村良性互動融合發展計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改善學校周邊的商業服務配套和文化設施;(2)依托華工、廣工現有的醫院,政府給予一定投入的形式建設兩個社區醫院,推進大學城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平臺建設,惠及廣大師生和居民;(3)在當前反恐工作形勢較為嚴峻的形勢下,要通過校地合作積極推進平安高校建設,進一步完善技防和人防相結合、群防群治、大學城師生廣泛參與的安保聯動機制,建設平安和諧的大學城。 |
| 問題答復: | 大學城管委會對區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 代表建議第74號的答復
崔穎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探索設立廣州大學城社會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隨著廣州大學城的快速發展,廣州大學城建設之初的建設和管理“兩條腿走路”模式,已經轉變為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同時承擔廣州大學城建設與管理、服務與協調、創新與發展的“多重職能”模式,其所承擔的工作任務不斷增加,工作范疇不斷拓展,因此,大學城的社會治理模式迫切需要創新和完善。 一、關于成立“廣州大學城共同治理委員會” 您提出的建議“成立‘廣州大學城共同治理委員會’,建立政府、學校、師生、居民常態性的協商議事監督機制”十分切合實際。大學城管委會現在從各所高校抽調一名老師,參與管委會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大學城提升計劃的實施,以建立“大學城管委會+高?!钡墓步?、共管、共享的管理機制。另外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籌備成立廣州大學城高校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各高校以平等自愿、優勢互補、協商合作、共同發展為目的,聚合大學城高校資源,積極完成大學城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科技協同創新,發揮文化引領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建立大學城高校間多樣化、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機制,鼓勵聯盟成員之間形成雙邊乃至多邊共同發展的合作關系,推動聯盟成員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促進聯盟成員的共同發展,提升聯盟成員的國內外影響力。 我委將會在上述兩個機制的基礎上,結合您的建議進一步探索成立“廣州大學城共同治理委員會”,轉向政府、高校、社會與公眾協同治理的轉變,建立政府、學校、師生、居民常態性的協商議事監督機制。 二、關于優化大學城管委會的組織模式 大學城管委會自成立以來,全面正確履行職責,全力推動高校服務、產學研合作和社會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近年來,隨著廣州大學城的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賦予廣州大學城管委會的工作任務不斷增加、工作范疇不斷拓展。我委認為您提出的“優化大學城管委會的組織模式,建立集高等教育、科技園區、和諧社區管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十分必要。年初,我委根據《市委辦公會議紀要》(十屆〔2014〕24號)、《市委辦公會議紀要》(十屆〔2014〕26號)和《區委常務會議紀要》(番常十二屆67次〔2014〕1號)精神,去文請示區機構編制委員會,建議對廣州大學城管委會進行相應的機構編制調整,同時增掛廣州國際創新城管理委員會的牌子。 三、關于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 對您第三點建議“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輻射效應,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和社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出推進的三項民生工程已在逐步推進: (一)“改善學校周邊的商業服務配套和文化設施生活設施”,與《廣州大學城提升計劃工作方案》中實施的“交通系統優化、生活設施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和諧社區建設、教育資源共享”五大工程項目目標一致,都是在充分挖掘大學城的潛在價值,促進大學城在資源共享、科技創新、文化教育、社區互動、環境改善等方面全面發展,整體提升大學城綜合功能,形成聯系緊密、互為依托、多元共存、融合發展的高校群,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高等教育基地、華南地區知識創新的主陣地、嶺南文化的傳承地和生態環境示范區。 (二)對于建設社區醫院的問題,區衛生局正與大學城內一樓盤——星匯文宇積極協商,準備接收其樓盤內的公建配套設施,接收后會將現位于新造鎮谷圍新村的小谷圍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搬遷到大學城。同時區衛生局正在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村衛生站一體化管理和由有意向并條件成熟大學醫院承辦大學城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進一步完善大學城內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三)通過校地合作積極推進平安高校建設方面,區公安局和大學城管委會堅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溝通協調、細化實施方案和全面貫徹落實的原則,從加強大學城的社會面防控、智能化系統建設、視頻建設等工作入手,構建平安和諧大學城。尤其是建立了具有大學城特色、警察與大學保安系統互動的警務模式,構建了多層面的群防群治體系。一是發動社會力量配合派出所社區民警開展社區巡邏守點工作,加強巡防,提高社區安全防范效能。同時,安排駐片的14名社區防控工作督導民警加強對各村社區和各所高校防控工作進行巡查和監督指導。二是安排值班警力加強大學城轄區巡邏防控,并通知駐校社區民警加強與各所高校保衛部門聯系,密切注意高校學生動態,強化與學校聯動機制,利用治安防控資源共享的原則,鞏固校園安全。三是每月與各所高校保衛處舉行一次聯席會議,及時通報有關治安情況,指導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大學城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